如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9-09-01沈裕莲
沈裕莲
摘 要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就是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本文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难点引入故事,促进探索;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五方面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数学学习;激发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A,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5-0064-01
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例如:在教学“折扣认识”时,可以联系到平时在超市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8个苹果,平均分给鑫鑫和莉莉,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4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鑫鑫和莉莉,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一根手指弯曲,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一个半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一)创设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分层教学,为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不同的水平,精心设计练习,并根据不同的水平来分配任务。
(二)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创建一个情景来享受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特点是:有好奇心,但没有努力学习,听课时间不能长久,爱动,不能集中精力。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老师的在讲课的时候,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图,鼓舞人心的问题,要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数学,使用手、脑、口的过程,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推导过程,实现数学知识背景,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使学生数学学的好,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他们的耳朵、眼睛、大脑和嘴巴。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和使用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一)会听
要求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时回答和提出来的问题,只要认真听进去老师讲的重点,同学提出来的问题,那这节课就上的非常有意义了。
(二)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所有的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他们要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做出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资料和觀察时间。
(三)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四)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开阔思维。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观察。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会听,会看,会想。因此,老师教学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四、如何创设课堂的和谐教学氛围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个学生。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跟学生接触,主动找学生们谈心,询问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间,面对每个学生应该充满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所以他们愿意与老师交流,主动参与学习。
在学生有错时,老师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学生,应该给学生改错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老师在希望我知错就改”,从而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如果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很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制的去学习数学而乐不思蜀。因此,老师应该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宋赛男.修葺枝蔓有效生长——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无效生成的预防与引导[J].小学教学参考,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