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9-09-01胡素丽

文教资料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堂

胡素丽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文本与学生,以解决学生难点、疑点的突破性拓展,感悟文本内涵的深入性拓展,领悟文本表达方法的对比性拓展,多学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发散性拓展这五大策略为基点,精心设计拓展的训练点,从而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大量信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    拓展教学

一、课堂拓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程时指出:应进一步扩宽语文学习途径及语文知识应用领域,积极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于语文学习之中,同时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交叉应用中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然而在重视课堂拓展必要性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拓展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实效性,课堂拓展中的问题体现为拓展偏离语文基本特征、拓展目标单一、拓展方式存在形式化的现状。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原因为:

1.部分教师对于拓展的目的性认识缺乏

拓展的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内容,同时起到培养与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讲授内容,对拓展教学的“度”严加把控,只有在确保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条件之下,才可以将知识拓展到更广层面、更深层次,拓展才会发挥实质性作用,价值才会得到体现。但是一些教师并未深刻理解拓展的本质性内涵,重点难以突出、难点难以把控,拓展教学仅流于形式,导致学生难以学到“真知识”,课堂质量较差。

2.部分教师对于拓展功能的多元性认识不清

教师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课堂拓展功能进行深入地挖掘,从拓展目的的视角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拓宽视野、突出重点等。但一些老师却将拓展定义为知识信息的叠加,并未把拓展内容、教材高效融合,拓展功能难以充分展现。

3.部分教师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认识不够

語文教育教学的实质是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理解与应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学生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文化素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开展拓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将人文性作为重点,并未充分发挥与展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作用,“文、道”分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训练未得到重视,使学生思维处于固化、封闭的状态,人文熏陶无从谈起。

二、解决策略

基于语文拓展教学现状,我们开展了关于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有效拓展的实践探究,以解决学生难点、疑点的突破性拓展、感悟文本内涵的深入性拓展、领悟文本表达方法的对比性拓展、多学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发散性拓展这五大策略为中心,精心设计拓展的训练点,从而确保拓展教学可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1.解决学生难点、疑点的突破性拓展

参照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与规定,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切入点,并把“学生如何学”作为研究主线,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关键,及时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高效拓展,使信息与信息之间保持高度链接,以此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目的。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由于学生并不了解文章时代背景,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开课前特意讲解了时代背景,妥善解决了这一难点。

2.感悟文本内涵的深入性拓展

从本质意义上讲,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作者借助描述物、人、景等形式充分表述自己在取舍、褒贬、爱憎等方面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在诸多情况下,作者的意愿、见解、观念均是藏而不露的,有时与全文融合,有时隐含于文中的某句话、某个词。文本阅读主要是利用深入思考、切实感受、细细品味等方式对作品主体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独特眼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地感知,然后借助纵向挖掘、横向比较的形式,结合时代背景、文本内容,使学生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并深切感知作者的情感。

如六年级《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是描写老人的外貌和衣着的。虽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却是10年来老人对海鸥深情热爱的一种体现。在处理这个句子时,老师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对三个“褪色”有了初步理解的时候,补充了一段资料: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于买海鸥的食物……在内容增厚的前提下再通过重点词句把握句子内涵,通过情境诵读再现当时的场面。这段材料的补充,更让学生看到了老人的无私,自己可以“苦”一点,但不能“苦”了海鸥们,从而更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情感。

3.领悟文本表达方法的对比性拓展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深入理解与分析课文内容,并切身感受文章深刻内涵,但是从语文学习视角讲,不能仅停留于课文内容理解层面,还应当对语言形式、文本表达方式等进行重点关注。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了解“文章写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而领悟文章表达方式之后,便可以理解“文章怎样写”的问题,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探析本文语言的艺术性与表述性,如此才能实现人文性、工具性的高效统一与融合。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进行文本表达方式的对比拓展、同一写作方式的不同文章引入拓展、优美语言仿写与理解的拓展等,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一篇文章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摇    ?摇)说:‘春雨是(?摇    ?摇)色的。你们瞧,春雨(?摇    ?摇)在(?摇    ?摇)上,(?摇    ?摇)。”的句式写写你眼中春雨的色彩。班中有一位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写了一篇文章。

这样的拓展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规范地表达,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积累词语,明白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如“落”,为了避免重复可以用“淋”“滴”。通过这样的仿写,学生领悟“春雨本身是无色的,但是却能给大自然带来万紫千红”的含义。

4.多学科融合的整合性拓展

突破学科制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质上是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应用领域的重要手段,积极引入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于语文学习中,确保学生在学习模式交叉、学习内容融合中掌握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并掌握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多学科交叉之中,充分展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多远智能,稳步提升学生的素质,使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均可以运用语文知识。

(1)与美术课整合

《黄山奇石》主要是围绕四块奇石进行重点论述,四块奇石分别为“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之中,前三块奇石均配设了插图,唯独“仙桃石”没有,对于此种该采取何种方式呢?教师基于此点开展“仙桃石”配图设计活动,使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涵,并找出与“仙桃石”有关的关键词,参照其他三幅插图进行绘制,从而在读、找、画中增强学习效果。

(2)与音乐课整合

教師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一开始就抓住文本,依托文本进行有效拓展,播放《烟花之月》这首歌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听完之后说说听出了什么。从音乐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感,为学生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3)与科学课整合

《雪孩子》这一课,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变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云。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雪孩子怎么会变成一朵云呢?老师并未将答案及时告知学生,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认真观看“雪化成水、水蒸发至空气中并形成云的整个过程”的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一科学知识。在学生明白“雪变成云,云变成雪”这一常识之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处,或联系课文,或联系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让学生续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使文本变得更具体、诗意,从而充盈起来。

5.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发散性拓展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自由生活、精神生活、智慧生活,关于文本的理解,每个人的意见均不相同,孰是孰非,无可定论,文本意义并非在于文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文本与读者的交流,文本吸引读者,而文本又是读者所撰写,因而读者、文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阅读教学最终要回归至生活之中,打破文本制约,内在要求是尊重每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在教学拓展延伸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通过实践研究,这样的拓展教学丰富和拓宽了语文课程改革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处理教材、活用教材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拓展”在阅读教学中呈现了灵性的一面,但是要注意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教师要从文本出发,认真解读文本,根据教学目标,重组整合,优化教学。只有确保拓展资源、文本之间具备高度融合性与相似性,才可以使拓展资源在阅读课堂中绽放智慧之花,使课堂充满生机,成为语文课堂的和谐之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998.

[2]余文森,郑金洲,主编.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于永正,主编.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卞金祥,主编.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