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9-08-31黄俊
黄 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重庆 400031)
“酒店收益管理”是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地位。收益管理是一种“提高某一行业营利水平为目标的一整套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与方法”[1]。作为一种新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技术,收益管理以不改变酒店现有投资格局,不增加额外支出为出发点,通过技术性管理来撬动酒店的收益最大化。当前,酒店行业对于高端复合型收益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人才稀缺,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酒店收益管理”是近二三十年来从欧美酒店业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该课程是一门涵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财务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6大学科门类在内的交叉型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具有理论头绪多、知识点密集的特征。中国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设“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较晚,因此,关于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也兴起得较晚。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出现,研究者主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对“酒店收益管理”教学大纲的建设思考,研究者希望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通过完善的教学大纲统筹这门新兴的学科[2]。其次是关于课程目标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者以专题化为手段,希望打造“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的课程教学改革[3]。这些研究对于推动“酒店收益管理”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还主要停留于理论探讨及构想层面,对于如何具体操作才能实现既有教学目标仍语焉不详。为探讨培养优质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的路径与方法,笔者以西部地区某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教学改革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法与SWOT分析法,对该专业2014、2015和2016级学生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跟踪研究。其中,半年时间用于查找既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弊端与不足,一年半时间用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实验研究。在吸纳其他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出可量化、可实操的“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三三制”教学模式。
1 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弊端
笔者认为,教育期待视野是衡量教育实践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教育期待视野是指受教育者和社会对某种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效果的期待,通俗地说就是受教育者对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及社会场域对该教育实践形塑出的人才素质的期望。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聚焦于教师及学生,但应用型学科还应该引入用人单位的评判维度。
为判断现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否合理,笔者设计了一个包含28个问题的问卷,从教育期待视野的角度分别从学生方面和酒店方面两个维度对三个年级共134名学生展开了调研,并与高端星级酒店的9位人力资源总监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发现现行的“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上,课时分配不合理。以该学院为例,酒店管理专业“酒店收益管理”总课时为54,每周3课时,以Gabor Forgacs撰写,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推荐的《Revenue Management:Maximizing Revenue in Hospitality Operations》为教材。54个课时全部为理论授课,缺乏收益管理的实践教学与实际操作。事实上,收益管理最早来自于航空公司的管理实践,其最大的特征即是动态式管理。在收益管理实践中,“制定合理的策略,把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出售给适当的客人”是其要求[4]。但这一要求设置了非常高的能力门槛。收益管理人员必须对市场信息与行情走势有精准的把握与判断,才能为企业换回最大的利润。要实现上述目的,除了有效地掌握收益管理理论外,收益管理人员本身的实操经验、判断能力、预估能力对结果的影响更大。因此,改革现有的课时分配方式势在必行。
第二,教学手段上,教学形式单一,灵活性不足。收益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的背后是酒店与顾客、酒店与竞争者、酒店与市场的博弈。现有的“酒店收益管理”教学手段主要是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互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信息的双向流动及分享机制,很难呈现收益管理的博弈动态。事实上,要上好“酒店收益管理”这门课程,就应明晰师生之间的角色分野不仅仅是讲授者与聆听者的差异,信息的流动过程也不仅是单向流动,而是体现为包含质疑、驳难在内的“信息对流”。在拟态环境下,师生须以酒店营销人员与顾客的身份进行互动,鲜活地呈现一桩交易的心理博弈全过程,使其既有话语的交锋,又有信息的问询与反馈,还有心理的刺探与触碰。
第三,教学效果上,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收益管理人才暴露出三个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当前的“酒店收益管理”主要是理论教学,对收益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史、收益管理的评价指标、战术性收益管理、战略性收益管理、收益管理在饭店中的地位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酒店收益管理”本身是门实操性非常强的学科,实操能力体现在市场信息收集能力、收益管理系统灵活运用能力、对易变市场的精准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单靠理论教授是难以实现的。要为酒店带来实在的收益提升,必须增加实践时间,在干中学。其次是应对市场突发情况反应能力较弱。收益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显著特征就在于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要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中精准地对房价“追高去低”,需要较高的能力与技巧。管理实践中,前瞻性及预测能力的不足是与“酒店收益管理”课程应“在全面了解收益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收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调整供需的预测能力和制定策略的决策能力,以达到酒店管理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这一精神内核是相违背的[2]。
2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三三制”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上述既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笔者通过与学生、酒店管理人员的合作,构建出“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三三制”新型教学模式,打破教学主体、教学用时、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传统框架,构建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的“三权制”耦合教育体系。
首先是教学主体的“三三制”人员构成原则。教学主体一直是教育研究的重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遭到了国内外教育研究界的质疑与否定,认为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的发展受挫及适应性不良,教育学界开始提出双主体教学模式(teacher-learner modeling),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教学地位,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双主体教学模式实现了对教学主体的认知平衡,改变了课堂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到了2000年,双主体教学模式开始退热,翻转课堂理念(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开始出现。美国学者Maureen Lage、Glenn Platt、 Michael Treglia和J Wesley Baker开始提出翻转课堂理念。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决定权的一次颠覆式改变,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与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课堂学习效率,“彰显了混成式学习的优势”[5]。但不管是双主体教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从本质上看,这两种教学模式仍然局限在教育场域这一“真空环境”中,其理论导向突出、实践导向弱化的弊端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和课程来说,具有明显的不足。而从教学主体观之,这两种模式仍然未能跳出既有的“师—生主体框架”。“三三制”教学模式在借鉴与吸纳双主体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的基础上,首先实现教学主体的“三三制”。在教学过程中,为给学生形成学习动力与压力,首先借鉴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章节,先通过课本阅读、观看视频、网上信息搜索、求助老师等方式进行自学;在学懂内容后由该组成员向全班同学进行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勾勒与强调,对于学生未能讲透或讲清楚的地方进行深化与明晰,化解学生的疑问。其次,引职场收益管理精英入课堂进行案例式与答问式教学。在推进这一教学改革项目过程中,课程组曾先后邀请了3位高端酒店收益管理经理“现身说法”,通过展示与讲述其收益管理的工作经历,让学生对收益管理这一技术手段能有起码的感性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起“学生—教师—业界人士”三元制教学主体,打通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会场域的封闭与切割状态。
其次是教学课时的“三三制”分配原则。课时设置标准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重要成果,关系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优劣。根据调研,既有的“酒店收益管理”课时分配设置主要是教师理论授课,于是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二是忽略了学习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课时分配,学生的接受度低,作为人才使用方的酒店对于这种模式塑造下的学生能力也持怀疑态度。我们的教学改革以课时分配设置为抓手,通过分割、重组与衔接,对54个总课时进行了颠覆式分配。以美国饭店协会指定教材《Revenue Management: Maximizing Revenue in Hospitality Operation》为例,在54个总课时中,教师、学生及收益管理精英各自获得18个课时的有效教学时间权,具体分配如表1。
表1 “酒店收益管理”“三三制”课时分配
再次是教学方式的“三三制”呈现原则。教学方式是对教学方法的活化与体现,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呈现状态,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针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受教育者,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有学者基于信息化时代的知识增长方式和传播方式,提出应该“顺应知识易获得特性”,提出应变革教学方式[6]。具体到“酒店收益管理”这门课程,其具有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因此,纯粹依赖讲解式教学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难以满足酒店行业对高端收益人才的素质需求。我们在展开教学改革过程中,采用了三种教学方式,即教师理论讲授教学、职场情景式再现教学、学生探究式互动教学。职场情境式再现教学是指通过设立一个高度仿真的职场“拟态环境”,由业界资深人士再现交易或合作过程以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职场情景式再现教学强调教育环境的“拟态性”,通过市场情境的高度还原,提高学生的预测、分析、判断及应对能力,从而为学生正式进入收益管理职场进行“预热”,提高其岗位切入能力。探究式互动教学则是指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彼此通过知识的传送与接受,质疑与答询,提高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思维能力。三种教学方式不分优劣,穿插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最后是考核方式的“三三制”权重原则。“课程考核是对教的效果和学的收获客观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7]。既有的“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考核方式主要还是在期末进行的理论性考试,考察学生的分析、判断及运算能力。我们认为考核方式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指挥效应。面对同一课程,不同的考核方式将带来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千差万别。针对收益管理人才的高规格需求,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市场走势判断能力等能力培养出发,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实行了考核方式的“三三制”权重原则,即采用期末笔试、现场面试、模拟操作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种考核方式所占分值权重各占30%,再加平时成绩10%构成总成绩。
面试主要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现场回答,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教师提供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研判,拿出方案,得出结论,并接受教师的问询与质疑。模拟操作则是通过仿真收益管理系统进行上机演示与操作,进行价格管理、容量管理等。“三三制”考核方式实现了“笔试+面试+操作”的三者同权,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及实操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实操”的自如切换。
3 结论
“三三制”教学模式从教育主体的变更入手,通过翻转课堂与业界传授,将传统的受教育者与业界人士变更为具有同等话语权的教学主体,形成理论知识讲授(教师)、职场经验共享与纠偏(业界人士)及实操自我管控(学生)相勾连的闭环式知识传播结构,以契合“酒店收益管理”多学科综合、多理论杂糅、多实践操作的课程特质。“三三制”课程改革,以教育时长为研究切入点,构建时间维度下的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通学界与业界的藩篱,破除传统教学模式的虚悬感,尊重了教育教学规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