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少数民族村寨实现全面小康的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19-08-31刘俊霞
刘俊霞 王 超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7年“田园综合体”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解读“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当前乡村发展新型产业的亮点举措,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在农村发展新阶段提出的一项新任务。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三农”,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乡村振兴无疑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而“田园综合体”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主平台,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
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大背景,对于少数民族聚集村寨而言,发展田园综合体,激发乡村旅游经济活力,应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民族村寨可持续减贫的重要推手。
1 调研概况与现状
1.1 惠水县好花红布依族村寨
1.1.1 农业基础
好花红镇位于惠水县城南端,距惠水县城17km,盛产大米、柑橘、土烟、辣椒、茶叶、蔬菜等,是全县商品粮食基地之一。其中金钱橘成为好花红乡经济发展中强项特色产业,也是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产业。近几年来,好花红镇结合退耕还林等方式扩大种植面积,目前,现有种植面积总量达到了6 000余亩,为金钱橘形成产业铺开了道路,也为发展田园综合体,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
1.1.2 旅游基础
好花红乡村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6%,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于2006年被列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有“中国金钱橘之乡”“好花红民歌发源地”“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的美誉[2]。其保留的大量独特而丰富的布依族民族风情,传统的布依族服饰、配饰、习性、习俗等都可以成为支撑田园综合体衍生产业链发展的利器。
1.2 雷山县朗德苗寨
1.2.1 农业基础
郎德位于黔东南中部,距州府凯里市27km,距雷山县城15km。《雷山县志》称其“四周群山拱峙,狼谷槽回,杉青松翠,一水环流,古有‘万马归槽’之称”。全村(含下郎德和堡寨)共有320亩水田和30多亩耕地,分别种植水稻、玉米及各种蔬菜。朗德苗寨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环绕,在旅游规划建设中依然保留了梯田、鱼塘、菜地、果园、沟渠、山坡等田园风光[3],为田园综合体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充分保留和发掘田园风光也成为实现农民致富、全面小康的重要砝码。
1.2.2 旅游基础
朗德上寨古建筑群也被成功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之称。苗族人口占雷山县总人口的82.6%,郎德上寨已经成为苗族文化露天博物馆,苗族热情的待客礼仪、鲜艳的民族服饰、精彩的民族歌舞、独特的苗寨佳肴、特色的手工艺等传统古老的民俗成为打造休闲田园生活的独特资源[4]。
1.3 黎平县堂安侗寨
1.3.1 农业基础
黎平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有“侗乡之都”的美称。黎平县地区以山地为主,当地耕种的梯田多沿山势分布,常为云雾缭绕。到了春天,油菜花开时节,景色诱人。堂安侗寨,是一座中国和挪威政府共同组建的生态博物馆,其村寨的稻田依山而建,形成的梯田甚为壮观[5],可与广西龙胜梯田媲美,也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1.3.2 旅游基础
堂安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距肇兴侗寨6km。2005年5月18日,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为堂安侗族文化田园社区的打造提供了可能。
2 调研结果
基于研究计划,作者采用走访观察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于2018年9月2日至2018年9月20日之间,到惠水县好花红布依族村寨、雷山县朗德苗寨、黎平县堂安侗寨三个村寨进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受访者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179人,女性113人;从年龄分布上看,18岁以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9.28%,19~30岁占28.84%,31~60岁占61.88%,调查对象主体为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成年人。
其中有62.33%的受访者在此地居住已超过10年。学历构成中,不识字的占0.34%,小学学历占9.25%,初中占27.05%,高中占36.64%,大专及以上占26.71%。受访者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布依族占32.82%,侗族占31.76%,苗族占31.12%。
2.1 均值分析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本次调研共选择了20个特征项,经过SPSS软件处理分析,可以看出,村民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期望值最高的是养老功能,其平均值达2.96,具体见表1。
表1 各特征项均值分布
2.2 因子分析
2.2.1 样本信度和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292份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8,表明数据具有较高信度。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如表2所示,检验变量之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817,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无大差异。Bartlett’s球形检验的F值等于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
2.2.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见表3。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注:萃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13次迭代后收敛。
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当前居民最为关注或敏感的田园综合体特征项为餐饮、住宿、多元服务与治理、产业、农业、绿化、文化建设等因素,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绿色生态建设、村民文化与素质、农业产业基础等方面将是少数民族村寨未来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点,只有满足当地村民的真实需要才能助其尽早步入全面小康生活。
3 对策与建议
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应围绕其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6]。基于此,结合前述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六个“完善”。
3.1 完善田园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三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在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展起来的。夯实好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结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改造灌溉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修建梯田、田间道路等,为农民务农、游客观光等提供便利。
二是完善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田园综合体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投资开展乡镇主道路及支巷道硬化、排水管网升级和道路亮化改造工程,吸引大型综合超市入驻,强化安全饮用水建设,加强物流建设等。
另外,还需要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条件,一是完善农产品产业体系。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在打造核心产业的同时,辐射发展花卉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农产品体系。二是完善多功能产业体系。农村在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发展农产品、手工艺展示、旅游业等,充分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三产融合发展。三是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加强农村农产品仓储、加工、运输、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3.2 完善田园健康经营体系,提高乡风文明
农村要培育健康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建立创新性、适应性的全新经营机制,即政府、农民、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经营的“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创客+社会资本+农民”新机制,实现以政府为引导,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建设主体,知识青年返乡创客、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合作性机制。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经营体系优化需要以村民的好客崇礼、勤俭节约、自强拼搏等品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农村经营体系优化一方面要做到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对农村的特色农业进行规模种植,进而打造生产生活与观赏体验为一体的特色田园风光;另一方面要做到质量经营,在注重规模化种植核心农产品形成特色的同时,对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也不容忽视。
3.3 完善田园绿色生态体系,做好生态宜居
田园综合体发展是以农业为中心,以农业辅助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田园乡村,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可以说,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理念与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环境好,田园综合体才能成功,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要构建农村的绿色乡村生态体系,牢固树立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绿色发展观,一是要坚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以田园综合体为平台,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打造田园生态景观,建设绿色生态的田园观光带。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引进和利用农业生态环保新技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消耗,节约农业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农业环境的综合治理,实现再利用与再循环;同时突出发展天然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农村应充分利用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来充分打造其核心地位,发展田园综合体。
3.4 完善田园公共服务体系,追求生活舒适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还包括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对于发展田园综合体而言,建设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产业与政府、社会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纽带,提供包括技术创新、信息查询、政策法律、人力资源、创业辅导、投资融资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是关系农村人民生活幸福和富裕,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完善村内无形的生产服务体系。其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分配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及人才、技术、知识、数据、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其中人才是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知识、信息等均与之息息相关,且以创意农业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引导,因此政府要积极创新政策、建设项目以鼓励知识青年回乡创业,为高素质人才流动提供条件。
二是要完善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为农村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对于村内的教育体系、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信息咨询体系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要做到全面发展。
3.5 完善田园管理运行体系,促进治理有效
田园综合体是将乡村的农业资源与企业的科技、金融资源结合起来的一种组织方式。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并不是农民或者村集体单方面的建设,而是政府、村集体、开发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的结果,因此需要打造健康有序的管理运行体系,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完善社区治理。治理各方要搞清楚参与各方的责任和职能,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组织架构,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合力的作用。
一是村民。农民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也是田园综合体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农村村民可以租赁土地、投入资金、提供劳动力等方式,返乡青年提供知识、技术等方式参与到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来。
二是政府。当地政府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职能,并协调企业、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冲突的发生。
三是开发企业。开发企业是田园综合体区别传统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其责任是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四是村集体。我国的土地制度决定了村集体是乡村土地的所有者,田园综合体的开展和农民利益的保障都有赖于村集体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村集体发挥着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存在不可或缺。
这四方主体在开发运营过程中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只有达成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目标,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才能实现田园综合体科学健康发展。
3.6 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发展文化经济
田园综合体如果要形成人口的新聚居,就要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以特色取胜,即田园综合体建设必须要找出其优于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的长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必须以其乡村田园的空间、历史、故事、童趣、山水、农耕、阡陌、鸡犬、手作、村舍、族群、邻里、起居等诸多属性为基础,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实现乡村全面小康。
一是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机制。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力度上升为法律制度,同时建立健全专门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机构,定期组织民族专家组对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整理、保护和推广工作,同时多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和宣传等活动,为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将民族的农耕文化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
二是提升民间自觉。政府制定政策,开展活动,唤醒当地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使他们从淡忘民族文化到关注民族文化,鼓励年轻少数民族人民在民族风情、服饰、建筑、民族文艺、工艺和传统活动等方面积极性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建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中来,促进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民族特色田园综合体。
总之,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少数民族村寨实现全面小康,不仅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趋势,而且是落实党中央正确战略方针的重要体现。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构建良性循环的田园综合体“创新生态系统”,是为祖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民族大团结、大复兴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交上的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