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需求经历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特级教师朱红伟《复式统计表》教学片断赏析
2019-08-30金妤茜
金妤茜
“复式统计表”隶属“统计与概率”,是小学阶段呈现统计方法、感悟统计思想的重要素材。苏教版教材将此课编排在五年级上册,是在学生认识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教学中一线教师大多会根据教材的内容编排直接抛出“把四个小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这一问题来引发学生直接填表,从而认识复式统计表,整个环节轻松流畅。可看似简单的内容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为何要引入新的统计方法,需求何在?第二,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一张复式统计表,能否真正认识和把握其结构和价值?第三,统计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只有在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而一节课时间有限,如何展开?
有幸在一次市级研讨活动中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朱红伟老师《复式统计表》一课,朱老师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了这几个问题。下面,笔者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引发新知学习的需求
出示:
师:这是2018年第一季度苏州市区空气质量统计表,(逐一指向各部分)这是什么?
生:标题、制表日期和表格。
师:这几部分合起来就是以前学习的统计表。
出示:
?
?
师:会看这些统计表吗?第二季度空气质量良的天数有几天?第四季度空气质量污染的天数呢?
生:(快速回答)47 天、13 天。
师:哪个季度空气质量优的天数最多呢?空气质量污染的天数呢?
(学生回答变慢)
师:问题很难吗?
生:回答这个问题得根据第一、二、三、四季度空气质量的天数比较而来,所以就慢了。
师: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呢?
生:可以把这四张表上下合并着放。
师:为什么要这么放?
生:这样可以把相同的量对应起来,看得更清晰。
【赏析:学习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教学片断中,朱老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对单式统计表结构和组成的回顾,体会到每张统计表只能反映一个季度空气质量的情况,同时为引出复式统计表埋下伏笔。紧接着朱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为什么要制成复式统计表”这一重点问题上,通过提出需要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或计算才能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此时朱老师又大胆地把“那有什么好办法?”这一问题交给学生,由此,“上下合并着放”成为了学生的一致想法。片断一的教学干净利落,问题设计、过程展开自然流畅却又蕴含着明显的认知冲突,有效激发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需求。】
片断二: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
出示:
?
师:已经合并了,大家看看有什么修改建议吗?
生:表格的标题、制表的日期要修改。
生:“类别、合计、优、良、污染”这些栏目有重复,只保留第一行会简洁一些。去掉重复的行后要把表格连在一起,相应的行上还要写清楚第几季度。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变化出示:
?
师:大家再观察这张表格,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
生:“类别”这一栏不对。因为类别这一栏说的是第几季度,我觉得应该把这一栏分开。这一格要表示类别,又要表示季度,所以我想把这一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对应着类别栏,一部分对应着季度栏。
师:非常好!不过这一块数据表示的是什么呢?(相机再次划分出:天数)
师:这个格子很重要,我们通常称它为“表头”。
师:看着这张表格,你能说说2018年苏州市区的优、良、污染各有多少天吗?(学生犯难)
师:看来这张表格还可以怎样加工?
生:(边指边说)还要在表格里加上“总计”栏。
(课件演示在表格中增加“总计”栏,让学生说说这样的统计表的优点)
?
小结: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赏析:片断二教学的成功在于朱老师将教材上静态的、结论性的复式统计表变成了自然丰富、生动可视的“复式统计表是怎样形成”的动态过程,突出了复式统计表的“长”法,也就是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其中,教师通过“怎样合并?”“有什么修改建议?”“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等问题引发学生通过初步合并、逐步精简、不断完善等步骤来展开复式统计表的生成过程,并在尝试合并、剔除重复、精简信息、设置表头等环节中理解数据的含义,培养“对应”的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促发生成和建构。整个过程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看清复式统计表的“生长”过程,以此看透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特点与优点。】
片断三:经历统计全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课前学生调查不同城市2018年全年的空气质量情况,课上汇报交流,选代表性城市记录:
苏州:优189 天,良139 天,污染37 天;北京:优95 天,良160 天,污染110 天;
昆明:优188 天,良173 天,污染4 天;
太原:优18 天,良152 天,污染195 天。
师:刚才这个过程我们是按照优、良、污染天数来记录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分类整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这些数据独立制作一张复式统计表吧。
(学生独立制作,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
师: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想到了什么?对其中某个城市有什么建议?
【赏析:史宁中教授认为,统计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使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就要让他们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朱老师并没有拘泥于简单的看表、填表等活动,而是继续结合热点话题“各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有意让学生课前搜集数据、课上分类整理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简单地比较和分析、判断和预测,以期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数据蕴涵的丰富信息,从而积累数据分析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综观全课,朱老师以活动贯穿始终,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合作学习的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回顾学生建构新知的整个过程,学生先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紧接着尝试创造复式统计表,初步感悟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再通过比较,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通过课前与课中的完美结合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认识逐渐清晰、完整、深化,并在建构过程中积累数据分析经验,从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