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问题设计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教学为例

2019-08-30陈颖洁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华贺卡例题

陈颖洁

深度思维的课堂,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满思维碰撞式对话,生成精彩的结论。由此可见,问题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问题设计,并围绕问题展开课堂,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搭建平台。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助推学生思维发展,构建深度思维的数学课堂。

一、优质的问题设计,体现思维的有序

1.定起点——简单列举做到有序。

我们在课堂上遇到的数学问题,很多都可以列出算式,然后求出结果。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由于找不到计算它们的算式,似乎无从下手。

先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单元进行文本分析。

本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完成例题1 及相关练习的学习。

例题1:王大叔用22 根1 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例题1 侧重感知列举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初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完成例题2 及相关练习的学习。

例题2:南山小学举行小学生足球赛,有4 支球队参加,分别是红队、黄队、绿队和蓝队。如果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例题2 侧重感知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运用能力,增强条理性和严密性。在列举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关键要做到有序地思考,必要时可以先分类再列举。在列举出所有的情况后,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筛选。

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整理的策略解决问题,对策略运用的价值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认识。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对于“有序”,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体验是相当深刻的,早在一年级学习10 以内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初步体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体验越来越充分。这样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用经验来学习、体会和应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

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优质问题呢?

教材中的例题2,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经历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序?怎样有序?教师要发掘学习问题,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1)例题2 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2)应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列举?

(3)是否列举出所有场次的比赛?

以上三个问题是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有序展开的:

首先,由于找不到计算例题2 的算式,我们可以将满足题目要求的对象一个一个列举出来。就是确定解决例题2 的方法是“一一列举”的策略。

其次,定起点,我们可以让列举做到有效。一一列举的核心思想是有序,也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这样才能保证列举不出现重复和遗漏。确定起点是做到有序的关键一步,就是先要想好从哪里开始,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列举。从红队开始,与黄队、绿队、蓝队分别比赛一场,一共3 场比赛;再从黄队开始比,黄队与红队已经赛过一场不用再比,与绿队、蓝队再赛2 场;同样再从绿队开始比,还有蓝队1 场比赛。

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列表,也可以是画图。

图1

最后,是否列举出所有场次的比赛了呢?在列举中,有些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红队与其他三支球队各比赛一场,就有3 场比赛;一共有4 支球队,每支球队与其他三支球队各比赛一场,一共要进行4×3=12 场比赛。这与题目中的“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就不符了,红队与黄队比赛一场,就是黄队与红队也比赛了一场。因此,12 场比赛中每两支球队都多算了一场比赛,所以所得结果还要除以2,即4×3÷2=6 场比赛。在列举出所有的情况后,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筛选。

2.先分类——复杂列举做到有序。

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先进行分类,再一一列举,学生缺乏类似的体验,有的学生是凭感觉,有的学生对组合后出现的重复情况也没有足够的敏感,对不重复的意义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关注结果的重复,因此需要用优质的问题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教材课后练习十七第6 题: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 环,投中中圈得8 环,投中外圈得6 环。小华投中1 次,可能得多少环?投中2 次呢?

小华投中1 次,可能得到的环数是10 环、8 环或者6 环。投中1 次的简单列举,不再赘述。

投中2 次,教师要用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你能自己给投中2 次的不同情况分分类,并列举出所有的可能性吗?

图2

小华投中2 次,可能得到的环数是20 环、16环、12 环、18 环或者14 环。

这个课后练习有没有被学生掌握呢?我们可以把条件投中了2 次,修改成“投了2 次”。分成:都不中、中一次、中二次。前面两个问题比较简单,最后一次情况较复杂,需要我们像刚才那样先分类后再列举……这个练习题目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思维的升华,需要多次分类后才能完成。教师用优质的问题将学习目标转化,用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分类。

都不中:0 环。

中一次:6+0(0+6)共6 环,8+0(0+8)共8 环,10+0(0+10)共10 环。

中二次:同上图2。

当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先分类再列举时,要注意的是分类一定要想清楚共有几种不同的类别,并且类与类之间不重叠。每一类列举时要包括所有可能的结果,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且分类的标准有很多种,我们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分类。并且列举完成后,要回头检验,去伪存真。

二、建立数学模型,让问题设计有过程

1.一一列举就是数学建模。

一一列举就是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全过程,包括表达、求解、解释、检验等基本过程。通俗地说,数学模型是借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讲述生活故事的过程。数学模型思想,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也就是让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桥梁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就是针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命题,利用学生可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中,通过一个典型问题的解决,带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由一个到一类,渗透种数学规律的思想,就可以叫做模型思想。

一一列举策略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看似没有头绪、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然后根据这些发现来“建立模型”,进而解决一系列问题。

教材中的“练一练”:小强、小华和小丽是好朋友。如果他们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如果他们之间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贺卡?

建立模型的问题设计: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与打电话的解决方法一样吗?

小强给小华打电话,小强跟小华通话的同时小华跟小强也通了话,所以通电话是没有方向性的。只要打3 次电话就可以满足每两人之间通一次电话。而互寄贺卡时,当小强寄给小华时,这张贺卡最后是属于小华的,小强没有拿到贺卡,所以贺卡是有方向性的,要小华寄给小强,小强才能拿到贺卡。因此3个人每人要收到另外两位同学的贺卡,总共要寄6次。(见图3)

图3

在许多列举的过程中,像刚才“练一练”这一类题型,有些是有方向的,比如寄贺卡、数字的排列,我们要考虑两种不同的情况;有些是没有方向的,比如通电话、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等,一个与另一个在进行的时候,反过来另一个与之也在进行同样的事项。建立模型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有了思维的过程。

2.用规律模型,使思维前后融通。

刚才的例题2“定起点”,使列举做到有效。这时才4 个球队,在画图、列表的方法下,我们可以快速地解决“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共比赛几场的问题。如果是40 支、400 支球队,这样的方法就不合适了。我们必须边列举、边找规律,不必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可以根据前面所找到的规律来列式解答。

建立模型的问题设计:第一支球队要与其他球队比赛多少场?

如果有4 支球队,那么第一支球队要与其他三支球队比赛,一共要比3 场;第二支球队比赛2场、第三支球队比赛1 场。算式就是3+2+1。如果有40 支球队,那么第一支球队要与其他39 支球队比赛39 场,根据等差数列就是39+38+37+……2+1=(39+1)×39÷2=780(场)。

像上面这样的球队比赛、通电话的次数是没有方向性的,一共有n 个球队,第一个球队与其他球队要进行(n-1)场比赛;一个球队与另一个球队进行比赛时,后者与前者也在进行比赛,所以多算了一次,就要除以2。即n 个球队,每两个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进行n×(n-1)÷2 场比赛。

像寄贺卡、排数字等这种有方向性的,即前者与后者的组合和后者与前者的组合结果不同时,所得结果不需要除以2。比如30 个同学互相寄一张贺卡,一共要寄多少张贺卡呢?第一个同学要寄给其他29 个同学,30 个人每人都是寄出29 张,所以一共要寄30×29=870(张)。即n 个同学互相寄一张贺卡,一共要寄n×(n-1)张。

碰到数据比较大的一一列举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先用比较小的数据来举例,然后边举例、边找规律,不必、也没有可能把大数据一一列举。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小数据所找到的规律模型,使思维前后融通。在这中间,找准体现规律的模型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为确立模型、找到相应的规律,阐述了详细的过程,由点及面、由少到多地完整体现了思维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 而不是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而不是复原结论。所以,优质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化,是教学内容的提炼,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优质问题设计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栏目介绍

【教学策略】透视教学现象,探寻教学方法,求索教学规律。

【名师课堂】展示经典课例,领略名家风采;推介成功教例,凸显不同风格。

【教案精选】突出自身教学特点,融合课程理念,让读者有所得,有所思。

【课堂再现】紧扣课标理念,注重实践过程,强调可操作性。

【磨课手记】典型课例的教学反思,一课多教的案例剖析。

【感悟名师】感悟名师教学的精彩设计,领悟课标理念的灵活体现。

【教例反思】探究教学设计的成败得失,反省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

【教学一得】教研活动中形成的点滴心得或随笔。

猜你喜欢

小华贺卡例题
遇见小华妈妈
新年贺卡
爱心小贺卡
豆娃娃送贺卡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