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叩响速度意义之门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9-08-30黄建
黄 建
《速度、时间和路程》是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单价、数量和总价后进行的教学,教材在下一节安排进一步学习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统观三节课,从数量关系上讲,都涉及了份总关系,是份总关系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具体化。从教学架构上讲,都从对“每份数”(单价、速度、工作效率)的概念理解切入,既解释了每份数的情境含义,又建构了求每份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速度
1.时间相同,路程不同。
(1)出示规则,解读规则。
师:狐狸说自己是动物城里跑得最快的动物,为了证明,它决定和兔子来一场比赛。它制定了这样的规则:都跑4 分钟,看谁跑得比较快。
师:看懂了吗?能比出谁快吗?怎么想的?
生:可以比出来。它们都跑了4 分钟,谁跑得远,谁就赢了。
(2)情境模拟,比快慢。
师:(动画演示)现在,能说出谁跑得快吗?理由是什么?你能对狐狸说说看吗?
生:狐狸啊,狐狸!你看,你跟兔子都跑了4 分钟,你只跑了240 米,兔子却跑了280 米,你不如它快。
生:狐狸啊,狐狸!你看,你们都跑了4 分钟,兔子比你多跑了40 米,你别吹牛了!
(3)小结: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路程长的,跑得比较快!
2.路程相同,时间不同。
(1)改变规则,解读规则。
师:不服输的狐狸又找来了牛警官,再战一回。这次他偷偷地改了一下规则。请看:都跑240米,看看谁跑得比较快。
师:看懂了吗?能比出谁快吗?怎么想的?
生:当然可以比出来,都跑240 米,谁时间用得长谁就赢了。
生:不对,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赢了,跟我们50 米跑步一样。
(2)情境模拟,再比较。
师:(动画演示)同学们!现在能比出快慢吗?跟狐狸讲话要有理由哦!
生:狐狸啊,狐狸!你看你跟牛警官都跑了240 米,它只用了3 分钟,你却用了4 分钟。它用的时间比你的短,它比较快!
(3)小结: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短的,跑得比较快!
3.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
师:两场比试过去了,狐狸输得心服口服。第一场比赛,时间相同,比路程。第二场比赛,路程相同,比时间。狐狸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兔子和牛警官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怎么比?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城赛跑的情境,一方面是动物城的故事学生比较喜欢,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导向;另一方面,能快速激活学生关于“跑得快”的经验,支持学生开展“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讨论。具体又分成三个小问题:1.时间相同,路程长,比较快;2.路程相同,时间短,比较快;3.路程时间都不相同怎么办?自然引入新课。使用“狐狸啊,狐狸!你看”这样的语言来说理,起到进一步渲染情境的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学生表达的数学化:什么相同,比什么,为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问题引领,建构模型
1.比一比,谁比较快。
师:请你把想法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时间(分钟) 路程(米)兔子 4 280牛警官 3 240
独立思考:什么相同?比什么?你是怎么样让它们一样的?
(1)求出1 分钟的路程。
生:我先用280÷4=70(米),算出兔子1 分钟跑了70 米。然后240÷3=80(米),算出牛警官1分钟跑了80 米。因为:80>70,所以牛警官比较快。
生:他是把牛警官和兔子的时间变得一样,来比较路程。
(2)画图比较。
生:我跟他的想法一样。但是,我还画了一幅图。一共是280米,用了4 分钟,我就把它平均分成四份,一份就是它1 分钟跑的路程。比较一份就可以了。
生:你跟上面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把时间变成1 分钟,然后比路程。
师:他不仅能读懂这幅图的含义,还能和刚才的作比较,能听明白吗?
2.数形结合认识速度。
(1)出示图形。
师:为了把这个过程表示得更清楚,黄老师把它放大,你能读懂吗?
生:兔子4 分钟跑了280 米,这个280 米就是它的路程,说明兔子1 分钟跑了70 米;牛警官3分钟跑了240 米,说明牛警官1分钟跑了80 米。其实,我们比较的就是这样的一份。
(2)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70 表示什么?
生:是路程。
生:不是的!这个70 米是兔子1 分钟的路程。
师:看来70 不但是路程还隐藏着1 分钟。同样的道理,这个80 呢?
(3)认识速度。
师:像这样每分、每秒、每时,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就叫做速度。因此,这里的70 其实就是速度。这样写可以吗?(板书:70 米)
生:我们知道,这里的70 表示1 分钟走的米数,你只表示了路程,没有表示时间。
生:是啊!要把速度的两个意思都表示出来。
生:我知道怎么表示:70 米/分。读作:70 米每分。就表示每分跑了70 米。
(4)借助图形得出数量关系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速度,那你觉得速度怎么求?能不能结合上幅图来说一说?
生:速度=路程÷时间。
生:路程就是总的长度,时间就是有几份,速度就相当于每一份是多少。我们知道每份数等于总数除以份数,所以速度就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3.借助速度,比快慢。
(1)其他方法。
师:除了像刚才这样比速度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牛警官的速度是240÷3=80(米/ 分),假设牛警官也跑了4 分钟,就跑了80×4=320(米),只要比较320 米和280 米就可以了。所以牛警官比较快,大家有疑问吗?
生:他是先算出牛警官的速度,再把牛警官和兔子的时间变得一样都是4 分钟,比路程。
生:是的!还可以把两人的时间都变成3 分钟,再来比路程。
(2)观察对比。
师:请你仔细对比这几种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把时间变得一样,直接比较路程的长短,就能比出快慢!第一位同学是把时间变成1分钟,第二位同学把时间都变成3 分钟或4 分钟,再比路程。
生:那我们能不能把路程变得一样,来比较时间呢?
生:当然可以!其实当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我们把一个量变得一样,比较另一个量就可以了。
4.总结提升。
生:原来速度就藏在比快慢中啊!时间、路程都不一样的时候,我们把它们的时间都变得一样,如1 分钟、1 小时,再比路程。
生:速度就是1 秒钟、1 分钟、1 小时走的路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进一步思考: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快慢?这个环节中,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作保障,学生的想法也精彩纷呈。第一类想法是将时间变得一样,比较路程。而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1 分钟、3 分钟、4 分钟甚至是12 分钟。原来速度就隐藏其中,1 秒钟、1 分钟、1 小时走的路程就叫做速度。第二类想法是将路程变得一样,比较时间。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画图方法的出现将抽象的速度具体形象化。一方面它赋予了速度意义,它不仅代表路程,而且代表了1 分钟走的路程,使得复合单位(米/分)的出现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学生借助图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的意义:路程相当于总数、时间相当于份数、速度相当于每份数,数量关系的出现也变得自然而然。】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活动一:数量关系的建构。
(1)读出数感。
师:蜗牛的爬行速度约为9 米/小时。读一读,并且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2)思考。
①蜗牛12 小时爬行多少米?
②蜗牛爬行63 米,需要多少小时?
(3)全班交流。
出示数量关系式:路程= 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活动二:速度意义的再理解。
师:如果组织一场人豹PK赛,你觉得谁更快?有没有依据?
生:1 分钟是60 秒,9×60=540(米/ 分),1800 米/ 分>540米/分,所以豹子快。
生:我还有一种方法,1800÷60=30(米/秒),30 米/秒>9 米/秒,所以豹子快。
师:都是速度,为什么不能直接比?
生:虽然都是速度,但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1 分钟,一个是1秒钟。我们需要把时间变得一样才能比较。
生:我还有一种方法。豹子1分钟跑了1800 米,刘翔1 秒钟跑了9 米,如果刘翔也跑1800 米,那么他需要1800÷9=200(秒),200 秒是3 分钟还多,豹子只用了1 分钟,所以豹子快。
生: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把它们的路程都变成1800 米来比时间,时间短就比较快。这种方法肯定可以。
活动三:综合练习。
(1)出示信息,填表。
(2)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速度越来越快,时间就越来越少。
生:速度乘2,时间就除以2,总路程不变。
师:关于速度、时间、路程这样的关系,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们共分成了三个活动。活动一:读速度、说意义,得出数量关系式;活动二:感知速度、比快慢,深入理解意义;活动三:用速度,感知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变化,为今后学习比例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始终围绕着比快慢展开教学,但是比快慢不等于速度。比快慢是一个生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的情境,如:在50米跑步中,A 小朋友用了8 秒,B小朋友用了9 秒,于是我们说A小朋友跑得快,速度快。那什么是跑得快呢?只是时间用得少吗?当然,它不是速度,却蕴含了速度。
因此,速度的产生是这节课中一根重要的“线”。在第一环节,用时间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时间这样的方法就开始埋下伏笔。第二环节中,当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怎么比较?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学生想到了把其中一个量变得相同比较另外一个量即可。时间变得相同比路程:时间可以都转化成1 分钟、3 分钟、4 分钟、12 分钟等,这时只要比较路程即可。而这个过程中,把时间转化成1 秒钟、1 分钟、1 小时,单位时间走的路程就是速度。
对于速度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刻。首先,学生发现速度是一个“复合”的量,这个量同时表达了时间(单位时间)和路程。借助下图,学生进一步理解它的意义。“速度”的优点就在于一份的量既表达了路程(70 米),又表达了时间(1 分钟),两者同时被表达。其次,这幅图也有助于数量关系式的建构,学生得出数量关系式也有了依据。速度就是这样的每一份,相当于求每份数(体现了浙教版教材关注的结构化思想)。因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速度这个复合量代表了两个量,还感知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让教学从速度的产生到数形的结合都始终围绕速度的意义。
练习的设计也是围绕速度的意义展开。通过读,理解速度的意义:9 米/ 秒,表示1 秒跑了9米。原来,速度的单位名称中也有速度意义的理解。通过思考9 米/秒和1800 米/分都是速度为什么不能直接比较这个问题,学生还是围绕速度意义的理解,发现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不能比较。这时学生透过抽象的数,看到了速度的本质。最后,当路程相同时,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六年级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