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零为整重塑元认知
——《分数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教学与思考
2019-08-30叶青周婕
叶 青 周 婕
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是对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有查漏补缺并让知识在学生脑海里条理化、系统化的作用。它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中的遗漏,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整理与复习”课的常规模式是让学生自主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然后以“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的模式进行呈现。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巩固及练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教研组在研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初步认识”的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最先也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但在试教时却发现,学生对于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虽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出,但都只是点到即止,“思维导图”成了一种形式,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单元知识这一环节最后被演变为展示学生绘画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个人才艺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采用“放羊式”教学。表面上,“放羊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实际上多数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不知所措、浅尝辄止。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只关注表面,没有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挖掘这单元学习中重难点和易错点。第二,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分数”这种比较抽象的数的认识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加以理解,脱离了情境的知识整理反而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导致复习过程散乱无趣,学习缺乏核心源动力。
“思维导图”的整理在整理与复习课中是否就没必要存在了呢?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把散状的知识串联起来,做到形散神不散。如何充分发挥该图的最大复习功效帮助学生重塑元认知?下面结合教研组研磨的《分数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一课中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片断一:情境引入,汇集认知元素。
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旅游景点的俯视图,仿古建筑与公园各占了一半的面积,公园由树林和湖组成。根据俯视图制成一张公园平面图。从平面图上你能找到仿古建筑区和公园区吗?
学生辨认后布置学习任务:
1. 在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分数?向同桌进行介绍。
2.说说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师:从图中找到了这么多分数,能联想到哪些分数知识呢?
生:我会读这些分数,也知道每一个分数由一条分数线、分子和分母组成。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分子,下面的是分母。
生:我会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
生:我还知道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生:我还能进行计算。
师:读写分数、分数的意义、大小比较、计算都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
【思考: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也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课伊始,以景点平面图引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寻找分数,旨在激活学生头脑中对于分数的元认知,进而道出诸多的分数知识,为后续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提供了原始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片断二:对比整理,复习分数意义。
1.同一分数对比,巩固意义。
师:这两位同学都是把整个景点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生:我是把整个公园平均分成两份,树林和湖分别是整个公园的二分之一。
师:同样都是二分之一,我们发现它们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
2.不同分数对比,深化意义。
师:图上明明只有三份呀,你是怎么看出平均分成四份的?
生: 我们可以把仿古建筑区也平均分成两份。
生:树林也占了整个景点的四分之一。
生:把旅游景点平均分成四份,公园占整个景点的四分之二。
师:刚才的公园是整个景点的二分之一,现在怎么又成了四分之二?
生:刚才是把旅游景点平均分成两份,现在是平均分成四份。
师:同一个面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生:把旅游景点平均分成四份,仿古建筑和湖共占了它的四分之三。
生:把旅游景点看成一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分之一。
生:可以。
师:像一分之一、二分之二、四分之四这些分数都表示单位“1”。
师:从图中我们找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数,那什么是分数?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是几分之几)
【思考:利用学生自主发现的分数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对同一个分数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分数表示同一物体的辨析,在相同与不同中的思辨,帮助学生建构分数意义的本质。“”的出现也是教师因势利导渗透分数单位“1”的有利契机,为五年级继续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片断三:归类分组,比较分数大小。
1.分子相同进行比较。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方法。最终我们发现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2.分母相同进行比较。
生:也可以看平面图中这些分数所表示的面积来比较大小。
生: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师:在这些分数中,你们能找到相等的两个分数吗?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二分之一表示为景点的一半,比如仿古建筑;四分之二也表示景点的一半,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师:太棒了,你们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进行比较解决了五年级要学的知识。虽然我们还没有学过通分,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把这些没有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用这种办法解决问题。
【思考:教师尊重学生,以学定教,顺着学生的思维生成,在课堂中通过追问“你能把这五个分数()分分类吗?”引出“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两种情况,借机对分数比较的方法进行复习。同时渗透转化思想,借助分数的意义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关注数学思想,将其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使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得以抽象和概括。】
片断四:分析前测,回顾巩固认知。
(课件呈现前测内容)
师:知道哪一题错误率最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1 题错得最多。
师:这道题为什么是错呢?
生:没有提到“平均分”。
师:是呀,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得出的一类数。
【思考:前测,有助于教师把握学情,抓住错例,突破教学重难点。此片断的设计既是对易错题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分”在分数认知中的重要性,又把错误以分数的形式呈现,成为分数比较练习的素材。可谓一题多用,巧妙地发挥了前测的作用。】
片断五:情境再现,发展综合能力。
师:旅游景点需要建造一个停车场,于是整个景区规划成这样三部分。
师:你能估计一下建筑区大约占了这个景点的几分之几?停车场呢?
生:我估计建筑区占了九分之四,停车场占了九分之三。
师: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停车场与建筑区共占了几分之几?
生:建筑区比停车场多占了几分之几?
生:景区还剩几分之几没有被开发?
师: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列式计算,全班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板书: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思考:在该教学片断中,教师不仅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估计,培养数感,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还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解决,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但不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课,而是希望通过知识的重新组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唤醒元认知,再现知识
本课的“知识网络图”不是安排在课的一开始就进行整理,而是贯穿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当课结束时,“知识网络图”也自然形成了,学习的无痕教育就体现于此。把“旅游景点平面图”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素材,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逐一唤醒学生脑海中的元认知,引导他们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大情境大问题的设计,让零碎的知识自然呈现,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回顾知识总结方法。整个学习过程渗透了“观察、发现、分类、转化”等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背后其所蕴含的意义、思想和方法。
二、建构元认知,整理知识
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过程中,一方面依然以旅游景点平面图为支架,沟通学生已有的分数认知和储备,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分数的含义,把零散的知识点(分数名称、含义、大小等)作比较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以核心问题为引导,通过分享、合作和交流,很好地把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又能通过分数的意义拓展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悟方法,提升知识整理和复习的自主能力,最终在脑海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分数再学习做好铺垫。促进学生自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实践新认知,应用知识
“整理与复习课”教学的关键是要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学生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困难的。通过前测,可以深入地了解学情,从而确定复习的重、难点。根据前测的结果分析,并将通过分析的前测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本节课把前测的内容安排在全课整体的回顾及整理之后,再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对于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统计的结果也不是常规的百分数形式,而是用分数表示,问:“你看得懂这几个分数吗?哪一题错的人最多?”此设计将分数真正应用到了生活实际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分率”,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新的认知。
寻找学生学习的知识散点,摸索学习的认知规律,形成知识体系是整理与复习课的目标,会做题目并不是目的,关键在于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整体,并能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弥补学习之短板,拓展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