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深度理解之妙法寻破解难点之策略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难点突破的实践与思考

2019-08-30蓝海鹏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题组数量题目

蓝海鹏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总存在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常,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与组织基本上不会有太多困难,而难就难在如何创新,如何把课上得深入透彻,让学生易懂易学。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采用怎样的策略突破难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属于一步加减计算问题,教材编排时,把这种运算放在问题解决即放在情境中学习。它是学习两步加减计算及应用问题的基础,更是后续学习四则运算的基础。“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运算模型;难点是对“…比…多(少)”意义的理解。解决了“…比…多(少)”意义的理解,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笔者曾经就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问题设计了两道题“某校三(1)班有男生25 人,女生比男生多5 人,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某校三(1)班有男生25 人,比女生少5 人,该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进行调研,选择连南县城三所学校二年级各两个班共计240 人进行后测。调研发现,学生在“多”“共”等关键字词上方写上“+”号,在“少”字上方写上“-”号。测试结果显示,“男生25 人,女生比男生多5 人”,求女生人数列式正确率为71.9%。而“男生25 人,比女生少5 人”,求女生人数列式正确率仅为8.5%,54.2%的学生列出“25-5=20”的错解式。有的把“比女生少5 人”看成是“女生少5 人”,或认为是女生人数是5 人。由此可见,出错学生并没有弄懂“…比…多(少)”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弄清楚关键句中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及谁大谁小。这说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教学出现了问题。

为了有效突破“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难点,笔者采用了以下策略。

突破策略一:问题组引导+题组串联策略

【问题组引导】目的是把“…比…多(少)”的含义像剥竹笋那样,一层一层地把外壳剥去,让内在的笋肉、笋心显露出来。

下面以“(1)笑笑养了26 只鸭,养的鸡比鸭多11 只,鸡有多少只?”教学为例,谈谈“问题组引导”策略的运用。

问题1:你是怎样列式的?怎么想的?

(让学生初步说一说)

问题2:哪句是关键句?谁和谁比?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

(引导学生审题,用自己的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尝试在题目的关键处画一画、圈一圈。如在关键句“鸡比鸭多11 只”的鸡和鸭字处画方框或画圈,在“多”字下面画着重号,然后在鸡字下面写上“较大数”或“大”,在鸭字下面写上“较小数”或“小”。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聚焦重点,从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问题3:题目要求的是较大数还是较小数?用什么方法求?

比如第(1)题,根据“26 只鸭”“鸡比鸭多11只”,或根据“鸡有多少只”,明确题目要求的是较大数:鸡的数量。在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方法:求较大数要用加法。这里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非常简洁的方法,避免用复杂分析可能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题组串联】在对上面问题深入教学的基础上,对该题进行变式,形成题组。变式题组及关系如下:

题组串联,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一道典型题出发进行变式,一是变数据而不变数量关系,二是变对象而不变数量关系,三是变结构变数量关系。一变再变,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在变式情境中,充分感受、深刻理解“…比…多(少)”的含义。学生按照同样的思路独立解决(2)(3)(4)题,并归纳总结出求较大数和求较小数分别采用的方法。最后思考:变了什么?数量关系变了没有?在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中明晰,其区别是物体不同或者数据不同。其联系是数量关系相同,方法相同,即求较大数用加法,求较小数用减法。

经历了以上教学,然后再把上面的题组中的“…比…多”改为“…比…少”形成新的题组,让学生尝试解决,独立总结,对比交流,集体建构。

问题组引导强调的是,一道题中如何理解“…比…多(少)”的意义,总结出方法,建立一步计算问题的认知。题组串联强调的是,多道题中如何理解“…比…多(少)”的意义,验证方法,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

突破策略二:多种方式表征意义

对于“笑笑扎了6 朵红花,笑笑比淘气多扎4 朵,淘气扎了多少朵?”这个问题,难点是理解“笑笑比淘气多扎4 朵”的含义。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基础上,选择加法或减法进行计算。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下面以笑笑和淘气有红花的情境为主题,设计以下表征方式。

方式1:用实物图呈现题目。

(1)笑笑有__朵,淘气有__朵。 ____ 多,____少。

(2)笑笑比淘气 ____2 朵,淘气比笑笑 ____ 2朵。(填“多”或“少”)

方式2:用实物替代图呈现题目。

笑笑:○○○○○○ 淘气:○○○○

(1)笑笑有__朵,淘气有__朵。 ____ 多,____少。

(2)笑笑比淘气 ___ 2 朵,淘气比笑笑 ___ 2 朵。(填“多”或“少”)

方式3:用文字呈现题目。

笑笑有8 朵,(1)淘气比笑笑多3 朵,则淘气有____朵;(2)淘气比笑笑少3 朵,则淘气有 ___ 朵。

方式4:用文字呈现题目。

已知笑笑比淘气多3 朵,(1)如果笑笑有6 朵,则淘气有 ____ 朵;(2)如果笑笑有5 朵,则淘气有____朵;(3)如果笑笑有4 朵,则淘气有 ____ 朵。

方式5:用表格呈现题目。

?

方式1 和方式2,先给出两个对象的具体数量,要求学生回答谁大谁小,弄清楚谁比谁多(少),并用文字表达出来。方式3~5,给出一个对象的具体数量和两个对象的大小关系,求另一个对象的数量。前者是“已知两个对象的具体数量→用‘…比…多(少)’语言表述两个对象的关系”,后者是“已知用‘…比…多(少)’语言表述两个对象的关系,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通过以上五种方式,有效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笑笑比淘气多扎4 朵”的含义。

接着,跳出刚才的情境,采用其他方式,设计表征方式。

方式6:用具体数字。

10 比4__6,4 比10__6。请举其他例子。

方式7:用图示表示数。

已知,如图□□□□□□□□○○○○

(1)□ ___ ,○ ___ 。(填“多”或“少”)

(2)□比○ ___ ,○比□ ___ 。(填“多”或“少”)

方式8:用字母表示数。

(1)A 比B 大2,则A___,B____。(填“大”或“小”)

列式为:___+ ___ = ___或 ___ - ___ = ___。(填“A”或“B”或“2”)

___+2= ___ 或 ___ -2= ___ 。(填“A”或“B”)

(2)C 比D 小3,则C ___ D ___ 。(填“大”或“小”)

求C 的方法:D ___ 3。(填“+”或“-”)

求D 的方法:C ___ 3。(填“+”或“-”)

以上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中,从关键句中正确领会“谁大”“谁小”,找到大与小、多与少之间的关系,明晰用加法或是用减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从“图式表征→表格表征→文字解释→列式表征”不同呈现方式表征题意及理解的过程,经历从“数字→图(□○)→字母→规律方法”的符号化过程。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有很多,以上所说的突破仅仅是其中的有效策略之一。好的策略总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探寻出来的。只要是好的策略,一定会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得以检验。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突破难点的学习过程,这是教学创造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

猜你喜欢

题组数量题目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统一数量再比较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头发的数量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