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人人生遭际与学生人文精神形成浅谈
2019-08-29刘文秀
刘文秀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的不少篇目闪烁着传统文人的人生光輝,凭借传统文人之人生遭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理想的人文精神,奠实学生良好的精神基础。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依托文人人生遭际是大家都在极力探究的话题。
关键词 人生遭际;人文精神;形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1-0156-01
笔者担任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深感有其必要利用传统文人人生遭际去形成学生人文精神,深感传统文人人生遭际的利用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才可以寻求到比较科学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语文教学中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回顾过去,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们过多关注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优先考虑的是应试,往往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即使思考了一些人文精神培养的因素,也很少让学生得以比较充分的感悟,致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严重剥离。
(二)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
教师本身的人文精神直接决定着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如果教师本身就缺乏人文精神,那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人文精神。从广大一线教师看,一些教师比较缺乏的是对传统文人人生遭际的科学解读,缺乏的是传统文人人生遭际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精气神儿。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对教师肌体的侵袭其严重性也是不可低估的。改革开放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其贡献是有目可睹的,但改革开放给广大国民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教师的浮躁,他们只教书不育人,只在口头上做枯燥无味的说教,而不去利用传统文人人生遭际去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活力。
二、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培养的质量影响学生精神风貌的展现,对于当今学生生活、生存乃至生命质量的高低完全说明人文精神培养的效率,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与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之诗词歌赋,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屈原绝不随波逐流坚守操行,司马迁面对残酷人生的执着顽强,王羲之对生活的积极进取,苏轼在面对坎坷人生的豁达乐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等。利用这些历史传下来的璀璨明珠可以照亮青年学生前行的道路,可以使他们从现在乃至将来都可迈出相当稳健的步履。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社会认知度、人生定位度从这里开始成熟。作为老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启迪学生感悟珍惜生命之意义
这个阶段,学生都处于又一个新的人生开端,他们的思维是自由而又开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传统文人人生遭际去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可以让学生从先人的人生遭际及对生命认识的体验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用理性与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培养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穿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值得思考、探索和追求的。现结合《渔夫》一堂课的具体教学实例谈及具体之思考和实践。
(一)营造人文精神培养的课堂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讲大道理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遭际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体悟,并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而丰盈起来的,获取这样的效益其主阵地应当在教学的课堂。例如:教学《渔夫》,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是对生死的不断追问,不同的生死观给人们带来的人生追求也不一样。教学时让学生比较中国文人的生死观形成与他们的文化背景、人生际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则比较自主而颇有创建意义地更加深刻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不同生命意识。
(二)拓展人文精神培养的深广度
《渔夫》中的屈原,内心是无比的痛苦与无可奈何的。当他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再实现,当他知道凭借一己之力不能扭转楚国衰败的趋势,当他知道再也不能为国效力,发出来最后的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之悲愤,于是,就只有以死亡来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但当今与屈原所处的时代具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屈原之精神是可弘扬的,但弘扬屈原精神之方式应当予以科学的选择。对此,我们可以因此而让学生多去考虑自己的生命意义,多去考虑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更多地考虑自己生命存在给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以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传统文人人生遭际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贯穿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既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学科人才,又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传承我国优良的精神品德。
参考文献:
[1]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