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2019-08-28朱晓萍陈小松杨兴霞江琴蔡李芬朱娟英

浙江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腋窝乳腺淋巴结

朱晓萍 陈小松 杨兴霞 江琴 蔡李芬 朱娟英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是常见的两种乳腺癌病理类型[2]。乳腺ILC起源于小叶,其显微特征是小而均匀的细胞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呈单行索状浸润,通常不形成孤立肿块,占乳腺癌总数的5%~10%,多发生于年龄较大的女性患者,其肿瘤体积较大;由于肿瘤边缘不确定,因此难以通过乳房触诊和乳腺钼靶检查确诊[3]。ILC可能与早期月经初潮、绝经晚及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关[4]。乳腺IDC占浸润性乳腺癌的65%~75%[5]。与IDC相比,IL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灶呈多中心、双侧,雌激素受体(ER)阳性多见,行乳房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6]。本研究对比分析乳腺ILC与ID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通过乳腺癌数据库回顾2009至2016年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 028例乳腺癌患者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 86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病理学诊断为乳腺ILC或IDC的患者,排除初诊时为Ⅳ期的乳腺癌患者,共4 894例。其中男 15例(0.30%),女 4 879例(99.70%);年龄 23~93(54.51±11.89)岁;单纯 ILC 152例(3.10%),ILC 伴 IDC 2例(0.004%),ILC伴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2例(0.004%),单纯 IDC 4 019例(82.12%),IDC伴 DCIS 680例(13.89%),IDC伴乳腺小管癌13例(2.66%),IDC伴黏液腺癌12例(2.45%),IDC伴Paget's病8例(0.16%),IDC伴乳头状癌5例(0.10%),IDC伴大汗腺癌1例(0.002%)。其中混合成分者均以ILC或IDC为主型,因此将患者分为ILC组156例(包括单纯ILC、ILC伴IDC、ILC伴DCIS)与IDC组4 738例(包括单纯IDC、IDC伴DCIS、IDC伴乳腺小管癌、IDC伴黏液腺癌、IDC伴Paget's病、IDC伴乳头状癌、IDC伴大汗腺癌)。本研究经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ER、孕激素受体(PR)、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况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转移淋巴结数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与IDC组患者比较,ILC组患者年龄较大,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患者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数目比较 IDC组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 727例(36.45%),总淋巴结转移数7 853枚,平均(4.55±5.65)枚。ILC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47例(30.13%),总淋巴结转移数 198枚,平均(4.21±5.46)枚。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而乳腺ILC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ILC是仅次于IDC的常见的浸润性乳腺癌类型[7]。研究报道,乳腺ILC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晚,肿瘤体积较大,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Her-2阳性率较低,组织学分级较低[8-9]。本研究4 894例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学诊断分为ILC组和IDC组,对比分析ILC与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发现乳腺癌确诊时ILC组患者年龄大于IDC组,ER、PR阳性比例高于IDC组,Her-2阳性比例低于IDC组,Ki-67低表达患者比例高于IDC组。ILC组与IDC组患者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处理方式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ILC组患者发病年龄大于IDC组,约58.18岁。但有国外文献报道乳腺IL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3.3岁[10]。本研究中ILC患者发病年龄较低,可能与我国整体乳腺癌发病年轻化、绝经早及遗传因素有关。ILC组患者ER、PR阳性比例高于IDC组,Her-2阳性比例低于IDC组,Ki-67<14%比例高于IDC组。研究发现,ILC肿瘤体积较IDC更大,因为ILC的的显微特征是细胞膨胀性生长,肿瘤细胞呈单行索状浸润,通常不形成孤立肿块,它渗透到邻近的基质,不引起退变反应,并呈现无微钙化[11]。且ILC在放射检查中难以发现典型的恶性图像,常常导致临床对疾病范围的低估及不易早期发现。本研究结果显示,ILC组患者T3~4期比例略高于IDC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ILC保乳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由于ILC特殊的肿瘤生长方式,常出现多中心病灶,且影像学检测难以确认病灶界限。早期观点不建议ILC患者接受保乳手术治疗,因为ILC有可能呈现为多中心,保乳手术后复发率较IDC存在差异,且ILC或需要第2次手术才能获得阴性切缘[12]。然而,也有研究显示,行保乳手术时,ILC患者与IDC患者的阳性切缘率无统计学差异[13]。本研究结果显示,ILC组患者保乳率略低于ID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对比了ILC组与IDC组患者腋窝手术方式,结果显示前哨淋巴结活检与腋窝淋巴结清扫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转移淋巴结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近来一项研究显示在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ILC患者的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IDC患者,在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ILC是预测非前哨淋巴结阳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前哨淋巴结阳性的ILC患者,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需要更谨慎[14]。

综上所述,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发病年龄较晚,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

猜你喜欢

腋窝乳腺淋巴结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腋下广告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