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型股骨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骨代谢指标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2019-08-28孙阳
孙阳
老年股骨颈骨折在临床较常见,多发生于股骨头下2~3cm 位置,后期可发生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易愈合等,临床也称“死亡性骨折”[1],临床一般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由于功能解剖和髋关节假体的特殊性,治疗难度较大,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2]。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早日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的目标之一[3]。有学者提出[4],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型假体,内固定效果迅速而显著,但在股骨假体髋关节置换时,选择何种置换材料存在较大争议,目前较常用的主要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假体[5],本研究将本院2015年1月~2018年5月使用这两种方法治疗的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假体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 例,均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其中男42 例,女58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8.7±4.2)岁,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其中左侧股骨颈骨折53 例,右侧股骨颈骨折47 例;Garden 分型:Ⅲ型46 例,Ⅳ型54 例;患者均在发病5d 内行手术治疗。根据置换材料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骨水泥组45 例,男19 例,女26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8.4±4.4)岁,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其中左侧股骨颈骨折24 例,右侧股骨颈骨折21 例;Garden 分型:Ⅲ型21 例,Ⅳ型24 例。生物型组55 例,男23 例,女32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9.0±4.0)岁,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其中左侧股骨颈骨折29 例,右侧股骨颈骨折26 例;Garden 分型:Ⅲ型25 例,Ⅳ型30 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充分暴露患侧,固定骨盆,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手术需要选择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度数,手术采用后外侧入路,纵行切开分离髂胫束、臀大肌和相关肌肉,打开关节囊后,取出股骨头,挫磨髋臼。骨水泥组:用髓腔钻扩髓,放置髓腔塞,将骨水泥通过骨水泥枪自髓腔塞顶部注入,充分填充髓腔至股骨近端髓腔开口,选择适合型号的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植入,于骨水泥固化前调整前倾角。生物型组:处理髓腔后,于股骨近端髓腔开口处,选择适合型号的生物型股骨体柄打入,调整合适的前倾角度,并检查确认其是否适合。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并检査假体的稳定性,早期指导患者行康复训练活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术前、术后3 个月两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酪5b和尿脱氧吡啶酚,术后3 个月、6 个月随访,采用VAS量表和Harris 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程度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VAS 评分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微,Harris 评分分数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 生物型组患者与骨水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物型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骨水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住院天数(d)生物型组 55 73.85±7.46 286.14±25.53 10.38±2.05骨水泥组 45 75.49±7.20 292.62±24.21 14.07±2.14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各项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 个月,骨碱性磷酸酶较术前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酪5b 和尿脱氧吡啶酚较术前下降,生物型组患者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均好于骨水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arris 评分明显升高,但生物型组患者的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均明显优于骨水泥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骨碱性磷酸酶(U/L)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酪5b(U/L) 尿脱氧吡啶酚(mmol/L)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生物型组 55 70.38±3.20 75.82±3.39 5.68±0.96 3.55±0.62 292.34±31.51 212.62±30.75骨水泥组 45 70.41±3.05 72.50±3.24 5.71±0.95 4.77±0.71 290.48±32.69 264.38±31.87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Harris 评分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生物型组 55 5.59±1.19 4.73±1.22 3.08±1.19 43.96±5.17 85.62±5.34 88.42±5.57骨水泥组 45 5.62±1.13 5.26±1.10 4.73±1.14 45.24±4.83 78.35±4.70 82.02±4.5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股骨颈生理结构特殊,加之老年人常有骨质疏松、缺钙等疾病,因此股骨颈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5]。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髋关节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股骨颈骨折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可造成患者下肢功能障碍和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6]。股骨颈骨折多由外界间接暴力引发,股骨颈是人体中血运相对较弱的部位,为避免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骨折后应及时处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较为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假体的选择尚无统一定论。
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可以通过填充骨髓腔与人工假体之间,使骨组织-骨水泥-假体界面稳定,固定牢靠,减少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7],但有报道指出[8],骨水泥存在毒性反应、骨溶解等不良反应,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对于股骨颈骨折多发的老年人来说,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9]。有学者认为[10],对于年龄>70 岁、预期寿命在15年左右者更适合选择骨水泥型假体。
生物型股骨假体具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假体表面为多孔结构,骨组织可以长入,将股骨近端与假体近端更牢固地结合在一起[11],其负荷传导在股骨内重建更接近正常的应力模式,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可避免发生骨水泥危象[12]。但有学者认为[13],生物型假体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老年人的代谢能力降低,骨质疏松情况普遍存在,生物假体不易长入,最终发生假体下沉、假体周围疼痛等不良反应。生物型股骨假体更适合骨质较好的患者,如果日后发生损坏,可进行翻修[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假体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但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的患者更早出院。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对骨吸收具有促进作用,能潜在调节破骨细胞与骨结合;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酪5b 是一个较好的抗吸收治疗监测指标,能反映骨吸收率;尿脱氧吡啶酚是胶原纤维之间的连接物,骨组织特异性高,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骨吸收评价指标[15]。术后3 个月生物型股骨假体患者骨代谢指标改善相较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患者更好,术后6 个月内,VAS 评分和Harris 评分的改善程度相对使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者存在一定优势,疼痛程度轻,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但本研究并未对相关学者提出的两种型材股骨假体在不同年龄患者间的使用差异进行大量、长期的观察。
综上所述,对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作为髋关节置换术材料,相较骨水泥型股骨假体,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骨代谢指标改善更好,疼痛程度轻,今后尚需大量、长期临床研究对两种型材在不同年龄段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