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落脚点进行小练笔
2019-08-27朱巧华
朱巧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小练笔是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学生负担小、效率高。人教版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无论是在修辞手法、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上,都值得学生模仿、学习。教师需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小练笔,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在写中领悟运用。那么,如何紧扣文本特点,选准练笔训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可供练笔的落脚点。
一、选在情感喷发处,让情感积淀下来
人教版教材选编的课文不仅立意鲜明,而且文笔生动。课堂上学生入情入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进行小练笔可以一吐为快,让情感积淀下来。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中,教师先以“中华不振”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内容的品读与鉴赏,接着課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学生读罢课文,有的紧握拳头,有的咬紧牙关,表露出了愤怒的情感。捕捉到这种情感的蓄积点,教师出示小练笔: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什么呢?通过这个小练笔,让学生把情感付诸笔端,并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自己的思想。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的结尾处时,教师问:“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谁?”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想到了妈妈。”教师:“是呀,妈妈为我们做的太多了!拿起笔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学生的情已被点燃,情动而辞发,纷纷用笔表达出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结合文本内涵,在情感喷发处进行小练笔,既锻炼了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选在关键词语处,让感知深刻起来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与情感内涵。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小练笔。
如《凡卡》一文的重点是通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来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其中,“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只好摇那个摇篮”这段话中“打”前面的“毒”字,引出了好几种打的方式,如:揍、揪、拖、戳。同样是“毒打”,还可以想象出其他的方式吗?学生展开想象并动笔写:老板拧着“我”的耳朵,顺势把“我”摔在一旁,扬起巨大的手掌左右扇耳光……这样的描写,将老板一家的心狠手辣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对凡卡的遭遇更加深表同情。
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并进行描写,使本来相对静止的词语在学生心中活了,丰富了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选在文章留白处,让想象拓展开来
文章内容的留白处是可以让读者展开想象的意蕴空间,它一般都若隐若现地处于课文结尾、文中省略号或课文插图等处。教师找到这样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对文章能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时,通过多媒体再现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这段优美的文字及画面已印象深刻。此时,教师可抓住文段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并用“他的 ,变成了 的句式写一写。通过想象描写,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学生的思绪得到了放飞,灵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更加煎熬。此刻,你们的心中是否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展开想象,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情节。”这样的作业,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抓住文本留白处拓展练笔,既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又给了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
四、选在文章精彩处,让语言运用鲜活起来
文章精彩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技巧独到之处,可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并有意识地结合文本进行小练笔,让语言运用鲜活起来。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表现桂林山水的美;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仿写一自然景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已进行了充分的学习,教师只稍作引导,学生便文思泉涌。如“青云山的树真多啊,多得让你数也数不清;青云山的树真密啊,密得让你找不出树的枝干来;青云山的树真绿啊,绿得仿佛就要流出来”。
再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作者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诗一般的韵律、语言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将语言运用与小练笔紧紧相连,练笔片段比平时精彩了不少。
五、选在矛盾呈现处,让个性凸显出来
在细读课文时,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文章中的词句似乎前后矛盾,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看似矛盾,实则是富有深意之处,使之成为小练笔的“点”。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本内涵,领悟课文深刻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练笔。如此,既对人物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第六自然段时,教师抓住“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一句质疑:安静看不见,为什么还张望?这不是矛盾了吗?通过引导,学生悟出: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她有一颗热爱春天的心,她是用心感受春天,用心张望春天。她是眼盲心不盲。接着教师出示小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心也随之飞扬起来:她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她仿佛看到了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她仿佛看到了竞相开放的花和翩翩起舞的蝴蝶。
再如《穷人》一文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句,教师让学生围绕“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先想一想: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然后再写一写。
随文练笔只要立足教材,从文本特点出发,找准落脚点,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帮助学生敲开写作之门。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