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与草菇栽培有关的两份稀见文献

2019-08-27

食用菌 2019年4期
关键词:草菇南华兰花

芦 笛

(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伦敦)

在中国历史上,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是较早受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学界一般认为,国内人工栽培草菇的活动,始于19世纪早期,以道光《广东通志》(1822)中对“南华菇”的记载为最早,[1-5]志中记载:“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下于北地蘑菇。”[6]其中的“家蕈”是区别于野生菌的人工栽培食用菌,清末译文《家菌长养法》(1898)中的“家菌”亦即此意。[7]不过,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江藩(1761-1831)的《舟车闻见录》,而后者的内容没有完整传世,其成书年代也不甚清楚,有学者认为约在1821年前后,但未述缘由。[8]事实上,广东顺德诗人黎简(1747-1799)对南华菇的栽培有着更早且更为详细的明确记载。其《五百四峰堂诗钞》(初刊于1796年)中录《南华菌》诗一首,云:“粳米瀋蒸禾秆熏,祟墉阴屋沤氤氲。有根亦幻饶青李,无种还生摘紫云。可杂官厨沾肉味,差同春茗作鞾纹。山中苍石朝阳气,香饭斋期食不贫。”自注诗题云:“积禾秆于阴屋,夏月,僧以米瀋朝夕频频沃之,出蕈。”注“青李”云:“南华寺青李传亦六祖遗种。”[9]所谓“南华”,即指南华寺(位于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曹溪附近),而正是该寺的僧人首先摸索出了这种菌类的栽培技术。19世纪以后,有关南华菇或草菇的史料层见叠出。但是由于年代、文献保存等问题,其中有些从未引起学者关注,或已极为罕见,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两份稀见的与杭州有关的民国草菇文献,对其内容加以介绍和分析。

1 《稻草种兰花菰法》(1931)一文

民国时期,杭州曾发行过《实验工艺》双月刊。该刊今已不多见,笔者收藏了该社于1931年发行的第14期(图1)。从该期来看,实为报纸形式,共4版。刊物版权页未写年月日,但注明该刊是“工艺实验社发行”,该社“事务所”设在“杭州湖墅马塍庙直街第四十六号”“全年六期售二角,零售五分”。结合发行周期,可知该刊发行至14期时,已距创刊时2年4个月。由于第14期最早可能是1931的第1期,最晚则可能是1931年的第6期,因此该刊最早可能创刊于1928年的11至12月,最晚可能创刊于1929年9至10月。该刊第14期第1版底部印有该社的英文名称和地址,及“THE DRAOTICAL YUNDSTRY SOCIETY,HUSHIH-HANGCHOW,CHINA.”,其 中 的 社 名“DRAOTICAL YUNDSTRY”难以理解,或系杜撰。

图1 《实验工艺》1931年第14期局部

《实验工艺》第14期第1页(实即第1版,下同)载《阅者注意》和《本社之三大出品》。前者简述刊物的出版和订阅事项,并指出“下期摄影,计有蕈类之解剖,及杭州第一次国货展览会奖章等多帧,特此预告”。后者为4幅黑白照片,分别名为“罐装鲜蕈”“科学的甜味藕粉”“瓶装鲜蕈汁”,以及“锯屑栽培蕈类移植时之实况”。

第2页载《研究问答》(八)和《稻草种兰花菰法》(四)。前者含9组问答,应是“研究问答”栏目的第8次连载。其中除了第6、8和9组,其余皆与食用菌栽培技术有关,分别涉及白木耳栽培近况、锯屑种菇所用之锯屑、应对种菇过程中夏令高温、锯屑瓶在气温渐暖后的消毒、洋菇栽培的适宜时期,以及西洋菇栽培中的马粪供应和替代。《稻草种兰花菰法》则是该文连载的第4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其中含2小节,即“采摘时间”和“利益计算”:“采摘时间:凡堆草二十五日后,无有不发生者,至迟不过二十八天。自菰发生后,宜早中晚视察三次。见菰已发生,尚未开张如伞形,即须采摘,否则已老。菰生长极快,自出生时,转瞬即谢矣。但开足者,留作菰种亦可。摘下即须出售,隔夜即损。如生产太多,可作晒干,或火焙亦可。其成分五与一之比,至于售价,则随地而不一列也。利益计算:支出方面,记用稻草一千斤,约三元,酵母二斤,约半元,农具消耗料,约二角,工资约半元,泥水约六角,杂费约二角,总计共五元。收入方面,每千斤稻草,约可出菰五十斤,每斤售五角,共值二十五元。收支相抵,以收入二十五元中除去五元,尚余纯利二十元。若以制菰十方计算,每方需稻草一千斤,共计一万斤,则得纯利二百元。以此类推。每年欲获数千数万之大利,至为简易焉。”[10]

第3页载《除虫菊栽培法》(六)、《棉花造氈法》(公开)、《草花名称及性状季节播种方法》(十)、《碘酒制造法》(公开)和《制造罐头之原理》。第4页载《应注意之事项》《园艺月历》(十),以及《随后的话》。《应注意之事项》也是连载栏目,含第93到97条目。其中第93条述“种菰部……欢迎实地讲习参观”等事宜;第95条述“敝社研究种菰,深得诸先进之指导,获益尤多”等;第96条系宣传“制罐部所出之罐装鲜蕈,装瓶部所出之鲜蕈汁,咸能受社会之欢迎”等语;第97条为“敝部传授种菰”而欲招收实习人员之广告。《园艺月历》中也简略提到九月份“山野诸蕈,适于采取”。《随后的话》为简短的关于“敝处新近发明之替代锯屑,改用稻草或砻糠,瓶栽种菰”方法的宣传,表示愿意免费指导“亲临敝社者”。

此外,该期报刊版面正反面的中部都印用广告,其中正面为《鲜蕈蕈汁》和《学一种本事、衹费四角零》(与化妆品有关,与食用菌栽培无关),反面为《速造酱油,为最简易之企业》和《美爱绢丝草》,二者皆与食用菌无关。

虽然《实验工艺》及其刊发的《稻草种兰花菰法》一文未署名,但是联想到杭州湖墅这一地名,以及该刊和此文对宣传食用菌栽培技术之重视,则不仅令人联想到余小铁。潘惕恒(即潘志农)和陈炳焜共同撰写的《我国食菌栽培历史回顾》(1985)一文曾提到“1931年春,我到杭州湖墅武林门外余小铁老师所创办的工艺实验社参观菌场。他从日本聘请来两位技术员,每人每月工资200元,教授他关于蘑菇与木屑栽培榎菰(朴菇又名金针菇)技术操作。”[11]由此可知,余小铁正是工艺实验社的创办者。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6月4日出版的《申报》上有一则题名“传授种菇”的广告,内容为:“科学种菇,四季可能。利用锯屑,发生茂盛。十元资本,稳获千金。公开传授,确实易行。详细请附回信邮票,寄杭州湖市工艺实验总社,即行奉告。”[12]其中所说的“湖市”中的“市”当为“湖墅”中的“墅”字之音讹;而“工艺实验总社”应即发行《实验工艺》的“工艺实验社”。浙江杭州湖墅的余小铁是一位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积极推广者,在1930年代出版过多种食用菌栽培类书籍和文章。[13]他在1933年出版过《种蕈实验谈》一书,在1935年又出版《草蕈栽培术》一书。后者尚未受到学者研究和利用,是以下文根据笔者的收藏对此予以介绍。

2 《草蕈栽培术》(1935)一书

该书的书名页题“余小铁编述”,具体书名为《草蕈栽培术》(全),又题该书“(一名)稻草种兰花菰法”。正文后的版权页信息显示,此书系1935年8月初版,著作者是余小铁,发行者是“余小铁种蕈园”,印刷者是“长兴印刷公司”,发行所是“余小铁种蕈园事务所”,地址是“杭州湖墅红石板河口廿一号”。

该书篇幅不大,正文仅10页。书名页和正文之间,有宣传标语1页,插图5幅,目次2页,凡例2页。其中,宣传标语为:“稻草种蕈,设备简单,成本轻微,时间短促,菌种可以自制,为新事业中之最佳者”。之后的5幅插图,其中前2幅分别为“草蕈之形态”和“草蕈发育次序”,后3幅皆题“草蕈发生之一般”。目录与正文之间有“凡例”共5条,对该书之编书作了扼要的说明,强调“吾国对于蕈之栽培,素乏科学的研究,更少专门书籍,……此书之作,务使读者坐而言即可起而行,切于实际,不尚空谈为主旨”。正文中前有绪言,称草蕈“其味极佳,芬芳清脆若兰,故有‘兰花菰’之称,胜过一切之蔬菜”。[14]绪言之后,则分10节依次论述“草蕈之状况”“事前之准备”“基料与害虫”“堆积之方式”“菌种之移植”“温湿之注意”“发生与采摘”“鲜售及制干”“制种之手续”,以及“成本及余利”。文中含有明显的近代科学知识,使用了“菌丝”“胞子”“担子菌门”等概念。

该书中有关采摘和利益的内容,与《实验工艺》所载《稻草种兰花菰法》中“采摘时间”和“利益计算”内的文字不同。该书正文“成本及余利”部分末云:“恐其他作物,绝无如此之优厚,且时间短促,设备单简,确为救济农村之唯一好事业,小本生利之捷径焉。”[14]这与书中的宣传标语一样,展示出在推广栽培技术的同时,也有基于现实经济利益的考量。

3 草菇的多种名称

余小铁强调《草蕈栽培术》又名《稻草种兰花菰法》,主要应是考虑到并非所有读者都清楚“草蕈”和“兰花菰”的同物异名关系。事实上,草菇除了上述“南华菇”“南华菌”“兰花菰”和“草蕈”之名外,在近代以前至少尚有如下几种名称:

(1)“南华菰”和“兰花菇”。如孙樗《余墨偶谈》(初刊于1871年)云:“昔六祖讲经于仁化山中,附近处所多产‘南华菰’,粤西贺县亦有之,俗名‘兰花菇’。”[15]文献中“菇”与“菰”二字在表示菌类时互通,其中涉及语言的地域特点。例如北宋苏颂《本草图经》云:“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16]元《王祯农书》云:“中原呼菌为‘蘑菇’。”[17]

(2)“贡菇”“贡菰”“秆菇”“秆菰”“草菇”“草菰”和“老菇婆”。如同治《韶州府志》(1874)载:“贡菇产南华寺,味香甜。”[18]光绪《曲江县志》(1875)载:“贡菰,产南华寺。”[19]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的《曲江乡土志》载:“贡菇,俗名‘秆菇’,又名‘草菇’,产南华寺。”[20]民国《英德县续志》(1931)载:“秆菰,又名‘草菰’,稻草腐蒸所生,或间用茅草亦生。光绪初,溪头乡人始仿曲江南华制法……。若过时不釆,则开如伞形,俗名‘老菇婆’,其价顿贬。”[21]

(3)“稻草蕈”。如光绪《宣平县志》(1878)载:“稻草蕈,以稻草霉朽生蕈,可食。”[22]

(4)“南华草菇”。如光绪《嘉应州志》(1898)载:“村人于雨后辄往深山采菌,味鲜滑,不下北地磨菇、南华草菇也。”[23]

(5)“麻菌”。如同治《浏阳县志》(1873)载:“县西南刈麻后,间生麻菌,不常有也。”[24]其中的“麻”字有时又写作“蔴”(下同)。[25]

(6)“麻菇”和“麻菰”。如郭柏苍《闽产录异》(1886)载“麻菰”,称其“生于麻地宿根中,不多产。”[26]周观成《栽培麻菇之研究》(1931)所述即“麻菇”。[27]

这些不同的名称,产生的原因也较多样。例如名称中的“麻”(苎麻)和“草”或“秆”(稻草、稻秆)是因培养原料而得名;“南华”则与栽培发源地有关;“兰花”则是“南华”的音讹;“贡”则是因为草菇曾被列为贡品。

4 结语

民国时期载于双月刊《实验工艺》上的《稻草种兰花菰法》(1931)是此文连载的最后两个部分,涉及草菇的采摘时间和经济利益。而杭州湖墅的余小铁在1935年出版的《草蕈栽培术》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完整论述了草菇的栽培过程,也涉及采摘和经济利益评估。发行《实验工艺》的“工艺实验社”系余小铁创办,与“余小铁种蕈园事务所”都位于杭州湖墅,且二者都就极关注食用菌栽培。这两种文献是1930年代上半叶草菇的人工栽培技术在社会上受到推广的见证,但是至今已极为罕见,且未见学者研究。由于草菇在当时的社会上存在不同名称,因此余小铁为便于读者理解,在书中强调该书又名“稻草种兰花菰法”(当然,他只考虑了“兰花菰”这个异名)。这两种文献只是近代有关食用菌的文献中不易得见的两个例子。这类文献散落在各地,因种种原因,未为人知,亟待学者搜求公布。

猜你喜欢

草菇南华兰花
农业废弃物在草菇栽培上的应用
草菇增产有三法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兰花
兰花鉴赏
草菇电击法遗传转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