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岩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8-27王增洪

食用菌 2019年4期
关键词:龙岩市食用菌栽培

王增洪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农业农村局,福建龙岩364100)

福建省龙岩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食用菌,虽取得了一定成绩(2018年全市生产各类食用菌2.38亿袋、84.4万m2,总产值10.44亿元),但与资源禀赋相近的其他市相比差距较大,体现在总量小、生产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与福建省食用菌生产大省不相匹配。笔者分析龙岩市资源、经济、技术、生产现状,提出龙岩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1 龙岩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

1.1 气候优势

龙岩市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靠厦门、漳州、泉州,南邻广东梅州,西连江西赣州,北接三明。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峦起伏,既有山区又有平原;年平均气温18.7~20.3℃,年平均降水量1031~1369 mm,年日照时数1804~2060 h。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适宜多菌类周年开发生产。

1.2 地理优势

龙岩市地处闽南沿海与珠三角和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海峡西岸延伸两翼、对接两洲的重要通道。龙岩市在建机场1个、境内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8条国道和省道形成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和铁路,与全省及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交通主干线全面对接,既交通便利也具备了对内联结、拓展腹地的优势。

1.3 资源优势

龙岩市国土总面积19 027 km2,占福建省陆地面积的 15.7%。其中山地 14 964 km2,丘陵3101 km2,平原 985 km2。现有山林地 149.33 万 hm2,森林覆盖率78%,林木蓄积量12 139万m3,其中用材林7686万m3,阔叶林4901万m3,林木蓄积量年均增长1193.26万m3,年均增长率9.83%;果树面积4.73万hm2,每年有21.27万m3果树修剪枝。据测算,现有资源(扣除其他用材)承载量足以满足15 000万袋以上的木生菌类的生产;粮播面积11.93万hm2,每年可利用的秸秆资源有97.65万t,可利用的菌草有150万t,若利用其中的10%用于栽培草腐菌,可生产1238万m2草腐菌,全年可产各类鲜菇124.88万t,全产业链直接产值突破75亿元,综合效益产值突破200亿元。

1.4 劳动力优势

龙岩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0.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足以满足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大量劳动力。

1.5 技术优势

龙岩市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栽培香菇、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积累了一定技术经验,具有一定栽培经验的菇农有30 000余人。市内有8所大、中专院校,其中龙岩农校(省部级重点职业中专)、龙岩学院(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培养了大批食用菌专业人才;食用菌的研发也有一定基础,龙岩市食用菌办参与了4项国家级项目、主持2项省部级项目的研发与推广,获得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武平食用菌站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项省部级项目研发与推广,并有2项获得省部级奖;永定区食用菌站先后主持或参与了2项省部级项目研发与推广,获得国家星火奖一项、发明专利一项。

2 龙岩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必要性

2.1 健康中国的需要

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中式菜肴中的珍品。食用菌中含有19%~42%的蛋白质,构成食用菌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约占氨基酸总量的35.7%。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食用菌的子实体和菌丝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成分,如:香菇多糖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在降低胆固醇、预防感冒、抗肿瘤等方面功效显著;黑木耳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三高;灵芝从汉朝开始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上等药。

同时我国居民的饮食观念和习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逐渐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人们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的认识日益加深,“一荤、一素、一菇”(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二十一世纪健康饮食结构)的正餐结构也将被消费者广为接受。因此,具有保健作用的食、药用菌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食用菌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2 生态环保的需要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栽培食用菌开辟了一条利用农林下脚料转化生产优质蛋白质的有效途径。食用菌生产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人类急需的优质蛋白质,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含有大量的菌体蛋白及其他活性物质也是畜禽的优质蛋白质来源。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无有害物质产出,菇渣可作为饲料和有机肥开发应用,可降低饲料成本,改良土壤,缓解土壤板结和沙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业环境特别是土壤的化肥污染,提高农作物品质。栽培食用菌可以实现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多层次利用,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低碳环保发展经济。

2.3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福建、河南、浙江等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农户是靠栽培、加工食用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许多传统林区的富余劳动力靠发展食用菌产业而得到部分转移。目前,我国食用菌行业从业人员已达3000万人[1],食用菌生产可以充分融合一、二、三产业,真正实现种养加有机结合。

2.4 精准扶贫的需要

食用菌生产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周期短等特点。传统农业与食用菌栽培的效益对比,传统一年一亩地“一烟一稻”的种植模式,667 m2(1亩)地一年毛收入为6000元,扣除成本(种子、农药、肥料、灌溉、收播等)4500元,纯收入为1500元/667m2。以栽培反季节香菇为例,年产鲜菇5600 kg/667m2,毛收入4.48万元,扣除成本2.048万元,纯收入为2.432万元;两者相比栽培食用菌的收入为传统农业的16.21倍。贫困户当年栽培1万袋食用菌就可实现当年脱贫。

2.5 出口创汇的需要

食用菌不仅是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也是我国入世后,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香菇年产量和贸易量占全球的80%左右。近三年来,我国每年香菇出口4~5万t,创汇6~7亿美元。在香菇出口的强有力拉动下,香菇生产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且发展迅猛。

3 龙岩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问题

3.1 龙岩市食用菌产业现状

3.1.1 龙岩市食用菌生产与福建其他兄弟地市还有差距

由表1可见,(1)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含林木枝丫材及林产品下脚料),但并不影响当地的生态,不影响森林覆盖率,反而在农业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稳粮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表1 2017年福建省有关地市食用菌生产统计

(2)龙岩市食用菌产业与其他资源禀赋相近的兄弟地市差距较大。虽然龙岩市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达到77.91%,但是龙岩市的食用菌产值位居全省第六,与省内其他资源禀赋相近的南平、三明、宁德相比在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差距较大。漳州市森林覆盖率虽然居全省第五达63.4%,但其食用菌产量、产值位居全省第二。

(3)食用菌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单食用菌一项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非常显著,龙岩市食用菌给农民增收贡献人均仅497元,而南平、三明、宁德分别达到人均1291.3元、1161.5元、2670.7元。

(4)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可以和谐相处的,龙岩市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1.2 龙岩市各县(市、区)食用菌生产现状

由表2可以看出龙岩市各县(市、区)食用菌生产发展不均衡;2017年度食用菌总产量、产值最高的是漳平市分别达到7.1万t、3.37亿元,森林覆盖率仍居全市前列达78.6%,且保持正增长(比2015年森林覆盖率70.4%增加8.2%);武平县居第二分别达到3.38万t、2.98亿元,森林覆盖率仍居全市前列为77%,且保持正增长(比2015年森林覆盖率73.5%增加3.5%);长汀县居第三分别达到1.01万t、1.04亿元,森林覆盖率仍居全市前列达79.82%,且保持正增长(比2015年森林覆盖率79.3%增加0.52%)。

表2 龙岩市各县(市、区)2017年食用菌生产统计

3.2 龙岩市食用菌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重视不够、认识不统一、协调不够

20世纪90年代龙岩市成立了食用菌办(当时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兼任食用菌办主任),由食用菌办统筹协调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食用菌办虽然没有撤销,但职能在不断弱化(人员、经费不断减少,机构挂靠,食用菌产业发展政策、资金得不到落实等),面临线断人散的局面;相关职能部门思想认识不足,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2.2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竞争力不强

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关键要强龙头。龙岩市食用菌企业大部分各做各没有形成合力,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刚起步,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竞争力,一旦市场波动,受到损害的首先是菇农。

3.2.3 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弱

当前龙岩县(市、区)食用菌办(站)的人员大部分是挂靠的,存在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或者没有编制的现象,岗位调整变化大、无法安心工作,同时缺乏技术研发、推广、加工、品牌策划、产品营销等方面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力弱,无法发挥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4 缺乏有力政策扶持

由于龙岩市食用菌办职能的弱化,由此造成缺少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或者上级的扶持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与其他地市相比,龙岩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力度明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统一思想认识、健全管理体系

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技术性强、市场在外、涉及行业多等特点,要求有较高的社会化组织水平。龙岩市相关部门应形成共识,充实市食用菌办力量,落实人员编制,统筹协调龙岩食用菌产业发展;充实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运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网络,构建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4.2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前龙岩市缺少龙头食用菌企业,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或者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创建一个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一个市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县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组建原料供应、生产技术支撑、产品营销等方面组建一个类似集团企业一样的组织,使之成为科技开发的先行者和新技术吸纳者,通过示范带动、辐射推广,提高龙岩食用菌市场竞争力。

4.3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技创新

(1)结合各地实际,引进省内外科研院校食用菌专业人才,充实市县乡三级推广网络;(2)在每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安排食用菌相关课程,培养一批食用菌专业人才和产业经纪人;(3)收集研究国内外食用菌生产与市场发展动态,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4.4 制定扶持政策、推动食用菌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食用菌产业列入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特色现代化农业十大千亿产业为契机,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做强一产、深化二产、做优三产,制定出台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1)抓顶层设计,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制定年度计划,细化工作措施,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指导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2)着力加大特色优势区和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创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3)结合精准扶贫、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生产发展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自动化、工厂化生产线,努力扩大工厂化生产比重;围绕做料、制包、出菇等环节,鼓励支持引导专业化分工生产(突出香菇、木耳、双孢蘑菇等)。大力推进从竹木简易大棚栽培向现代设施菇棚转变,着力推广水帘、微喷等降温设备在现代设施栽培中的应用。(4)抓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5)着力保障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增添产业发展新动能。贯彻食用菌管理法规、条例,强化菌政管理,规范菌种市场,保障食用菌产业依法有序、稳健发展;落实食用菌政策性保险,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培育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的起龙头带动作用的食用菌骨干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完善农村食用菌协会、培养一批食用菌经纪人。(6)着力解决食用菌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设立食用菌专用林育林基金,每栽培1万袋向菇农收取300~500元育林基金,不足部分由市、县(区)育林基金补充,由林业部门负责育林,使次生阔叶林保护与速生食用菌专用林营造走上制度化、产业化道路;结合实际,推广代用料栽培、开展废菌料再利用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致谢:本文得到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龙岩市食用菌办、龙岩市林业局、永定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龙岩市食用菌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龙岩市妇联打造社会服务“心品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自然栽培的味道
对“学生惧怕阅读理解题”现象的再思考
放不下的老区情——记龙岩市老促会原会长谢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