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研究

2019-08-26李宁宁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青年学生

关键词 青年学生 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多样性 社会思潮

作者简介:李宁宁,山东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17

价值观的养成始于出生,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青年学生作为激情和活力的化身,是一个国家最具有朝气、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生产力。青年学生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人群,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体现在青年一代的价值观选择和养成上,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来说,仅仅依靠自己成长道路上努力进取还不够,必须将自己的发展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统一起来,个人的奋斗才有价值意义,青年学生的能力才能转化为家国的前进动能。

一、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面对机遇和挑战,青年学生们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对价值观的认知上具有困惑与迷茫之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青年学生在价值观的养成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转型期,还存在一些问题,为青年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了挑战。归根到底,青年学生面临的是价值观方面的困惑。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青年学生在获得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选择与平衡的困惑和迷茫;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生活中大家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出现了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人,网络空间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的现象,给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各种网络平台、聊天交友软件的推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熟悉又陌生,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考验要求更高;处于“前锋”的青年学生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与此同时又受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的冲击和干扰,尤其是对自我认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实践不一致时,很容易在价值观的认知和选择上陷入迷茫和困惑。例如,有些学生平时对娱乐八卦等新闻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对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关心太少,不会主动去了解,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从而相应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就会淡漠甚至是缺乏;还有些同学受负面新闻引导或者是媒体舆论的影响较大,不能坚定的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时会发表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的言论和评语,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行为上逃避,思想上腐朽的意識等。青年学生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路上,思想上表现为坚持对理想信念的信仰和追求,求知路上和生活过程中,对个人能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会有些许的担忧和顾忌,从而,时间在不停的进行选择和对个人的否定质疑中,使得个人价值迟迟不能实现。在现在的千禧宝宝一代身上体现尤为明显,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或者损害,当自身的成长发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把原因归咎于别人或者其他因素,而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抱怨外界因素总是多于对自我的反思反省。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帮助青年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准确精准给自身进行定位和剖析。

(二) 青年学生们的价值观取向走向多样化和世俗化

青年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一段时期,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对社会的认知也处于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人生价值观,遇到问题时,会表现出犹豫不决,善变等情形。 我们在社会这个集体中生活和学习,不可避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影响我们的认识和选择,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收到了市场功利化和个人利益价值追求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就会变得多样化和世俗化。这些作用又会使部分学生的认知陷入矛盾和纠结状态,即便是主观上表现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是,行为上却会表现出功利性,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三)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价值观表现追求个人的个性化

当代的高校中的学生们,多为 20 世纪 90 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社会中存在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进行影响,在这种影响的推动下,在实践中,就会非常明显的表现出过分追求个人的个性化。在集体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交流和合作,不懂得换位思考,凡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过分在意个人的感觉体验,过分的追逐财富、金钱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梦想的坚持方面,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光阴飞逝,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被物质化的观念所腐蚀,他的行为最终会滑落至毫无底线的追逐物欲的深渊。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好并且走对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新时代背景下,在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上进行加强

“志当存高远”。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

(一)新时代要求在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养成上深化内涵

新时代、新思想,新思想的诞生在新时代。先进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更快的被大家广泛传播和应用,离不开新时代的大背景,必须面向新时代,走向新时代,深化内涵,只有这种理念,才能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上,更好地发挥新思想的引领作用。新时代作为全新的梦想舞台,是青年学生们的成长成才之路上的最突出的时代标签。这就要求我们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上,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养成上加强对正确引导,使其内涵进行深化。对于部分青年学生而言,可能更多地表现在我们的政治教材上,属于非常宏观系统的理论知识。如果我们想要把这些价值理念深化认同,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其对其进行内在的转化,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要把课本上的宏观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我们内心的价值观认同,引起我们思想的共鸣,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思想源泉,凝聚青年学生的社会力量的信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结合新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得到深化,内涵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以文化人和以为育人二者统一起来,增强价值观的感召力。

(二)新时代要求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上用好“主渠道”

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上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授课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学和灌输,教师授课模式陈旧,课堂不活泼,不能吸引大家,激发起大家的学习兴趣来,青年学生们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有事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价值观引导时,必须改变授课方式,给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转变教育话语模式。结合社会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例子,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由课堂上的思政课向生活中的思政课转变,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接地气而又不失时代性特征。增强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创新授课模式,如“慕课”等,真正把学生引导到情境中。最后,通过分析和思辨,潜移默化影响青年学生辩证思维,达到提升明辨是非能力的目标。

(三)在实践中强化认同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不停地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强化认同。所以,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入实践。通过推进多元化阵地建设,是强化理论认同的重要环节。比如说,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的加强,提高思政课教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打造高端的、精品的有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提思政课的趣味性,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

三、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规律表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大家交流更畅通,打开手机,不需要我们搜索,凭我们以往的浏览记录就会出现大量的网页供我们选择。青年学生喜欢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取舍都在进行着一场博弈,价值多样化,青年学生们朝气蓬勃,更需要一个共同的主导价值观的引导。所以要求青年学生要求真务实,要勇于开拓进取。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时时处处都存在。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以来,始终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揭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进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犹如永不枯萎的鲜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一些大学生却对马克思主义存在误读与曲解,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说教,对自己没有用。之所以存在认识误区,是因为不了解,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人成长的意义。当代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为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经验和挑战,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思想碰撞更加激烈,然而人们的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选择越来越多,差异也越来越大,价值取向多样性现象的出现,要求我们青年学生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马克思主义信念之灯作为青年学生成长之路的引领。

(二)坚定地将共同理想作为青年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作为当代青年成长之路上的目标和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共同理想这一动力源泉。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同样与共同理想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共同理想的坚持,只有坚定不移的坚定对共同理想的坚持,才能保证前进道路的正确方向,共同理想凝聚了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信念,凝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力量,有了对共同理想的坚定之心,我们的青年学生在生活中,才能坚定信仰,不被其他价值观所腐蚀。团结全国人民,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筑起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之基。所以,我们必须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使个人理想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相一致,在确立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

(三)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要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以青年发展为理论发展的前提和依托。当代青年学生富有巨大的理论热情和思想需求,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所以要求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品德方面,一定要锤炼自己高尚品格,在学习方面需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人要自强,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奮斗,青年学生要牢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学生们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通过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规律研究的展开,不外乎需要我们青年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同理想信念,需要青年学生踏踏实实的干好事业,学好本领,青年学生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在时代的大潮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四、结语

在对任何价值观念和思想理论的探讨,我们最终的目标都要落实到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上。因此,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的规律要求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于自身成长全过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起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谢玉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时代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9.

[2]史柳,户俊凯.新时代我国青年教育思想的激励作用探讨[J]. 传播与版权,2019.

[3]潘素洁.用核心价值观培育新时代新青年[J].人民论坛,2018.

[4]马爱军.当代大学生价值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

[5]张晓东,渠彦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J].唯实,2016.

[6]任中杰.“9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

[7]谢晓娟,王晶晶.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

[8]何小红.文化自信与青年责任[J].吉林教育,2019.

[9]戴木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

[10]陈双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青年学生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长征精神对于构建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家园的启示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以“四进四信”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论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