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访生态学体系建构的理论探讨

2019-08-26查荣林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信访

关键词 信访 信访学 信访生态 信访生态学 信访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公安信访治理中的应用”(项目编号RWYB20 19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查荣林,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情报理论与应用、政府管理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100

一、研究背景

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大量“疑难杂症”纠纷涌向信访渠道,信访在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信访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为信访总量下降与态势缓和并存。2015年江苏全省信访总量40.84万件,同比下降22.4%;2016年一季度信访总量6.74万件,同比下降34.1%,其中来省上访1.22万件,同比下降32.3%;来信5148件,下降了29.1%;来访1364批、4531人次,同比分别下降了31.7%和36.5%;网上信访2252件,同比下降30.4%。为而更好地把握信访态势,需要立足信访生态学的视角,重新认识信访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信访治理能力,减少信访积案存量与控制信访问题增量。

在基层信访态势平稳的环境下,学界原有的“抗争性政治”论调与“风险社会”话语已逐渐缺乏对信访新问题的解释力。鉴于国内信访形势发展的趋势与需求,考虑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特点,以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成果为依据,重新解释信访工作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生态,显得尤为必要。研究信访矛盾与社会问题时,不能只从信访问题本身出发,作孤立的分析和独立的研判,而应进一步了解它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信访生态的研究是准确把握和研判信访形势的理论前提,也是了解实情的现实依据。对信访事项基本情况、信访人的诉求期盼、信访矛盾和问题的焦点等情况的调查,是弄清信访问题前提,可以为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信访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信访生态入手,弄楚问题的实质,看现场、座谈、走访、调查这些环节都是不或缺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化分析和质化研究,看有没有侵犯信访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有,属于什么类型,违反了什么规定,应该如何纠正?在此基础上形成信访生态治理的基调和思路。

信访生态学话语体系建构,重视信访制度环境的内生需求,也是完善中国特色信访学研究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学科建构意义上,信访生态学是信访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信访生态学学科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科学界定与合理把握学科定位與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弄清“信访生态学研究内容是什么”“信访生态学建构机理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二、信访生态学学科属性研究

(一)概念界定与理解

信访生态学是“信访”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即将信访活动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考量“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与信访行为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因此,信访生态学是研究信访活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与方法。信访生态构成信访政治活动存在与发展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总和。信访生态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本质目的在于构筑诉求表达的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良性的生态信访机制。

信访生态学的定义包含着“元预设”(meta-presupposition)的合理成分,这种“元性质”的预定使其成为“预含的、尚未展开而将要展开的基础性的、原则性的和指导性的论断”。如同其他社会科学体系建构初期的窘境一样,信访生态学学科体系建构的难点在于:一是体系和内容是否完整,二是原则和标准是否得到认同。信访生态学边缘学科的性质恰又使得这一关键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果断的共识,然而这正是新兴学科成长的动力所在——在质疑中生存,在争论中发展。某种程度上,信访生态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恰是“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积极尝试,一方面新兴学科往往建立在特定理论预设与价值预期之上,超越社会历史进程和现实观念的制约;另一方面,新兴学科建设需求往往来源于社会现实和不确定性未来的微妙关联,“可能的未来经常不是限制现实,而是有利于现实的形成”。作为理论建构的初步尝试,信访生态学可能遭遇种种质疑和诘难,但这不影响一门学科成长并成熟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本身就处于不断的反思、探索和改造之中,在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美的建设方案成熟之前,学科体系建设的局部困难或不足仍是无法规避的学术现实。随着信访学理研究不断深化,信访生态学研究成为信访研究的必然趋势。对于信访生态学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

1.信访生态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信访生态学是研究信访政治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信访生态是实现生态信访的基础前提和现实依据,生态信访则是信访生态的理论方向和价值目标。信访生态是合规律性问题,重视信访生态系统,突出信访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信访则是合目的性问题,探究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信访生态体系以实现理性上访。

2.信访生态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信访生态(学)是信访(学)研究的基石,信访理论、实践或制度的研究“天然地”构筑于信访生态基础之上,脱离信访生态的信访研究无异于“缘木求鱼”。信访研究建立在特定信访事项和事实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信访生态环境出发,采用质化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把握信访矛盾和问题的实质。

3.信访生态学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信访生态与信访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联与相互作用,一方面信访生态是信访政治活动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信访政治活动对信访生态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影响并改变着信访生态。“信访生态”是实践基础,“生态信访”是价值目标。信访生态学试图在解析信访生态的基础上,建构有序的生态信访。

(二)学科性质与定位

1.信访生态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信访生态学是新兴边缘学科,仍处于建构的初期阶段,缺乏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一致的理论方案。信访生态学遭遇的理论建构压力与现实诘难困境使其更多地接近于虚幻的“学术意象”而非简单的“学科事实”。一方面,信访生态学面临着理论建构的压力。信访生态学是集成性较强的边缘化学科,单一或特定的理论工具很难全面囊括其理论内核。另一方面,信访生态学面临着现实诘难的困境。信访实务工作的边缘化也是造成信访生态学学科体系边缘化的直接因素。信访“非制度化”表达的特质使得信访人和信访机构均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信访生态学是一门关注社会“边缘化”问题的“边缘化学科”。

2.信访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信访生态学是信访学与生态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学科。信訪生态学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信访政治活动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两者之间互动关系,探讨信访政治活动如何适应社会生态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如何影响信访政治活动的存续。信访生态学拓展了信访学的研究范畴,将信访政治活动纳入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予以全面考量。信访生态学采用了生态学的思维范式,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诸要素重构信访研究的理论体系。

3.信访生态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信访生态学立足信访环境的生态特征,重视信访主体与环境互动。信访生态学旨在总结、提取信访实务工作的经验成果,将抽象化的生态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生态治理工具,以此指导并服务于信访实务工作。信访生态学运用信访学的基本理论去研究信访活动及其基本规律,运用生态学基础原理及方法去分析和研判信访问题,为信访工作提供全面的事实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维度

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门学科形成并区分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前提。信访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信访生态的各个维度。

1.信访生态的问题域(Problematic)研究。信访生态学的研究首先应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找准信访生态的问题域及核心点。信访生态的问题域既包含信访活动内在范畴,又指涉信访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外在关联和逻辑空间。信访生态的问题域研究应在信访内部范畴和外在空间交叠作用中,把握信访生态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

从内在范畴看,主要以行政信访的运作机理为研究的核心点,关注行政信访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功能定位与价值探讨、改革方向与治理逻辑等。以信访类型研究为例,依据国家与民众的自主性、动机与行动目标、底层政治逻辑等分类原则,可得出不同的信访类型,针对不同信访类型及其主要矛盾,寻找分类治理的对策。

从外在关联看,主要以行政信访的逻辑关联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社会转型中经济要素变化如何影响信访行为选择;政治环境如何塑造影响信访观念;文化信仰环境如何改造信访行为;传统风俗习惯如何影响诉求表达等等。在外部逻辑关联上,摆脱部门体制差异束缚,专注于特定信访空间的行政信访研究显然不能满足整体信访生态系统建构的需求。因此,信访生态学应注重对党委、人大、司法等信访活动的比较分析和整体性研究。

2.信访生态的主体性(Subjectivity)研究。信访生态的主体性研究是信访生态的关键问题。信访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性活动,信访生态的主体性问题涉及信访人、利益相关者及各级信访部门、机构或人员。信访生态的主体性研究主要是探寻信访人、潜在利益相关者、各级信访部门、机构或人员等主体的动态博弈。研究信访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涉及信访生态系统的内部调适与外部调节。注重信访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全过程分析,把握协调、督察督办和化解各个阶段的流程管理。根据主体需求和信访事项的特殊性加以化解,形成信访、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解纠纷解决机制。具体而言,信访生态的主体性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对信访人的研究,当前的信访生态系统缺乏相应的风险矫正机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也容易诱致信访问题。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看,信访人的信访行为是基于策略计算的,除了简单的诉求表达原因外,对信访活动“投资”报酬的追求构成信访人选择缠访、闹访,甚至选择“群体性上访”的内在动力。一定程度上,信访问题的“显性化”取决于信访人对各种利益表达方式(缠访、闹访、群体性上访等)风险化收益的策略考量。因此,需要从信访生态的视角,研究信访人的内在生理与心理特质,寻找信访人从“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的动力机制和路径。

二是对信访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信访利益相关者也是信访生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利益相关者可能无直接利益的“守望者”,也可能是具有间接利益联结的“同盟者”和“代理人”。将信访利益相关者置于信访生态的主体变量中考察,有助于认识信访利益的“价值链”,揭示信访主体的价值关联。

三是对信访部门、机构或者人员的研究。当前信访治理生态仍是被动式、撞击式的事后补救机制,疏于事前的预测与防范。由于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整合与协调机制,信访体制松散,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庞杂,管理职能分化。条块分割信访组织体制,行动无力,尤其表现为信息传递和资源调度的滞后,无益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各部门、各机构都设有相应的信访机构,这些机构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对本机关负责,信访机构之间职能相互交叉,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由此构成基层信访治理的“碎片化”状态。由于各层级政府信访机构的权力有限,信访机构只是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绝大部分的信访事项只是在信访机构象征性地中转一下,信访机构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信访部门既要解决好与维稳部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职能部门的关系。信访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个信访事项可能涉及规划、国土、财政、环保、公安、房管、建设、文保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依法按章办事和高效便捷相结合,又要处理好部门之间的衔接。因此,对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也是信访生态学需要关注的重点议题。从信访矛盾处理化解过程来看,信访处置人员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是信访生态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信访生态的情景化(Contextualization)研究。信访生态学研究不是凭空的理论建构,而是建立在特定信访情境之上的事实判定。从信访运作的生态空间看,基层信访是信访制度运作的“常态”。从基层信访治理的现实样态看,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逐级走访制度有待全面落实,初信初访办理力度还不够,依法治访不到位,致使基层的非正常上访、越级访、重复访问题时有发生。因此,在生态空间上,信访生态情景化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基层信访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看,信访生态的情境化研究的侧重点各异。

从过程看,涉及信访事项的登记、接谈、分类办理、督察督办和汇报审核、整理归档等全过程。情景化研究通过阶段细分、工作细化,对交叉互缠,错综复杂的信访问题进行重新区分和梳理,注重经验积累。情景化研究重视信访答复、复查、复核等程序和受理、办理、反馈等环节,同时注重对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方法的研究。

从方法看,主要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重视信访案例的分类研究。质化研究重视对信访事项性质的观测、描述和分析,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理解特定信访现象的产生原因与发生机理,从而提炼、总结价值判断的依据。通过信访案例的分类研究,找出分类治理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从目的看,以大量、特定信访案例为基础材料,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信访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把握信访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规律。通过情景化分析找出信访问题核心矛盾和主要线索,以保證理清事实依据、定性准确,为后续信访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样板和实践参照。

4.信访生态的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研究。信访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多样化的诉求相互交织。对公共权力而言,信访是一种收集多种有效信息的制度,通过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制度漏洞,从而使低成本纠正和改正错误成为可能。对信访人来说,信访部门是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由于法治化建设滞后,信访的救济功能被过分扩大。公民往往把信访看成优于其他救济方式的特殊权利,政府也过多干涉部分不宜用行政处理方式解决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例如政府部门受理一些涉法涉诉的信访案件。由于信访法治建设不足,信访制度的功能错位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信访制度本身及其与其他纠纷解决制度的冲突。从信访生态秩序看,信访生态学需要研究信访制度重塑与建构问题。一方面,探讨信访制度缺位时的最优安排,研究信访制度演进与定位、《信访条例》修订、信访政策缺位与补位、信访机构职能的法律界定等问题;另一方面,试图建构信访制度体系,研究国外民意表达机制镜鉴、信访制度法治化改革、信访法律制定等问题。通过信访制度与政策法规研究,将非制度化信访表达引入“制度化”渠道,寻找打破信访制度惯性的力量,释放信访制度活力的基本规则,解决基层信访生态的“乱象”与“无序”。

信访生态的制度化研究的难点是界定好“三个边界”,即民意表达的权利边界、依法治访的权力边界、权益救济的制度边界。其一,从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来看,无论是“权力监督说”“矛盾化解说”还是“政治参与说”,都忽视了信访制度是“民意表达”的权利。其二,由于信访立法的滞后,相关监管和追责机制不完善,也缺少各类配套措施,由此产生的“制度真空”可能导致信访行为的失控,即无法识别信访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矫正和规范。督查机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例如,《信访条例》对重大信访事项听证的相关规定中,未涉及听证的具体范围及操作程序等重要内容,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访制度实际操作的难度。其三,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信访制度缺乏与其它纠纷解决制度的适当衔接。由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设置门槛过高,限制较多,民众往往被排除正式制度之外,更愿意选择信访救济作为诉求表达渠道。

信访生态的制度化研究的重点是讨论法治中国进程中的信访法治化问题,包括法治化与信访的关系,信访法治化的路径,信访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也涉及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权责体系、信访法治化改革及其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内容。通过国家制度体系的整合,探寻信访制度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中央巡视制度的有效对接,重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以改革精神和法治精神为统领,探索“法治信访”的实践路径,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信访治理。为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的水平,需要明确信访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权责体系,推进信访法治化改革及其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明确信访法治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标准,确定信访法治的调整范围和对象,构建信访治理的法治框架。通过信访制度化的研究,推动形成政策优化机制。

5.信访生态的治理术(Governmentality)研究。目前国家治理体系正处于现代化的建构之中,因而国家未能提供有效的信访治理制度和治理技术。当前的基层信访治理技术的效度有限,“排査、稳控、截访、打击、花钱买平安”成为县域信访工作的“五步曲”。中央巡视组检查时期,各地信访局便从本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接访小组,身着便衣,混在人群中,打着中央接访的旗号,“倾听”民众的诉求并“承诺”维护其相关利益,以此劝退相关信访人。待中央巡视组完成检查离开后,民众逐渐发现自身的诉求未得到重视或解决,由此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上访高潮。这充分暴露出基层信访部门在治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骗访”“截访”的手段“息事宁人”,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治理效果有限并可能民众上访的高潮。

当前信访治理的运作逻辑表明信访部门在信访问题的协调和处置上发挥重要作用,不管这种作用是实质性的还是象征性的,信访部门的“治理化”倾尤为明显。信访生态学立足于“大信访格局”,强调国家顶层设计与分层实施,全面掌握情况、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方法-工具”路径,寻找信访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路径与方法,研究信访信息系统建设、信访信息搜集、分析与研判等问题,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信访解决渠道,推进上下互动、管理统一、资源共享的信访工作格局,以实现信访治理最优化的目标。传统的信访治理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的权威、程序化的处置流程和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走向了行政主导和支配式的社会管理形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层级式管理形态已然不适应虚拟力量的现实化的需求。信访生态学注重治理技术和手段的革新,强调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部门整合与组织流程再造,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扁平化的信访舆情信息搜集、甄别与反馈机制。

三、信访生态学建构机理阐述

(一)基本理论与原理

价值预设是信访生态学建构的理论基石。信访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是支撑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载体和重要解释,揭示了信访生态学功能变迁与机制运行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出发,政治学制度、管理学方法、生态学框架、社会学理论共同构成了信访生态学的理论内核。信访生态学以政治与行政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强调生态关联。

从政治学理论看,协商民主是有效的民主表达形式。某种程度上,作为公共言谈的“政治”与作为民意表达的“信访”有着相通、相容之处,两者都将公共利益作为民主价值的追求,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重视公民自由参与和理性表达。协商民主强调“对话与协商”的重要性,这为信访生态学提供了话语支撑。信访生态学扎根于民主实践,是民主表达实践的学理分析;信访生态学依赖于协商民主形式,民主政治环境是信访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变量。

从管理学视角看,随着公共问题日益复杂,公共需求日益增加,政府的回应能力不足和可动员资源有限,以致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源于地方治理需求面(民众的期望)和地方治理的供给面(服务的提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处理不好,民意表达的愿望就会持续不断。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新公共治理等理论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理念和方法。信访治理既是治理的理念、工具在信访领域的应用,也是信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冲突化解和矛盾疏导功能的过程。政府需要积极听取民意、了解民情,增强回应性,才能实现善治。

从生态学思维看,美国学者高斯较早注意“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于1947年出版《政府生态学》正式将生态学引入行政学的研究领域。里格斯则更为重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使得人们更为重视行政环境。这为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信访问题提供了理论参照。信访生态系统是复杂、多变的开放式系统,其中信访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变量,对信访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信访生态学论域之中,信访工作往往与经济、政治、行政等生态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将注重信访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研究,将信访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系统中,从多维度、多要素和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勾勒出信访问题的真实画面。

从社会学理论看,美国学者戈夫曼较早提出“互动仪式”概念,认为“社会仪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到一次谈话活动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微观情境中的一次仪式”。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体在情境中互动行成的。人们在不同的会话际遇中互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得到伸展,最终会形成宏观社会结构。作为一种具有仪式意义的信访行为,需要放在社会互动关系的框架下来考察。某种程度上,信访活动是生活在特定政治環境的人由于缺乏社会互动和沟通平台而导致社会交往失败。

(二)体系结构与运行

信访治理是信访生态学关注的重要内容。信访生态学关注信访治理的现实样态。“信访”与“治理”是可以兼容的:一方面,信访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和重要技术手段,国家通过信访渠道掌握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统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社会之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治理的手段整合分散化的信访资源,推进信访的制度化和理性化。

基层信访是信访生态学关注的重点区域。按《信访条例》的相关要求,县级政府都设有专职的信访机构。县级以下的乡、镇人民政府信访机构的设置在实践中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信访接待室”“乡镇综治办”或“群众工作部”,等等。在信访治理结构上,基层信访调动多元化的参与主体,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处理信访人的投诉请求。县域信访治理应在理顺政府内部各部门权责的基础之上,制度化地引入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构建信访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合作网络。县域信访治理的主体具有多样性、手段具有综合性、目标具有明晰性。由于信访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或多个利益主体,综合性的协调和处置机构在此显得尤为必要,综合治理手段既包括制度化的规则、政策等措施,又包括非制度化的协商、和解等手段。目前,部分县域已基本形成“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四级信访网络工作格局。

信访运行是信访生态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信访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以信访事项为中心,信访系统内各要素(人、财、物等资源)重新配置与协作配合,以完成从信访事项的登记到信访事项终结的流程。从信访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来看,县域信访的运行涉及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察等各个层面。目前,县域信访实际运行中,通常采用“(党委)政府统筹-信访部门协调-职能部门承办”这一治理模式与组织架构。也就是说,信访部门实际上并不处理具体的信访事项,只是作为信访事项的“中转站”,进行受理、分类以及转办。信访部门实际的权力较弱,甚至并无实际处置权。此外,县信访局还要受理上级相关部门(省、市、中纪委等)交办的信访案件。

四、结语

信访生态学是信访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创新,意味着信访学的研究视角从信访系统内部转向信访系统内外有机结合,研究方法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信访生态学研究应把握“一个核心概念”,理解“三重学科属性”,重视“五个研究内容”。“一个核心概念”,即什么信访生态学。这既是研究信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也是理解当前信访现状和未来信访趋势的重要基础。信访生态学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三重学科属性”,即信访生态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并存的新型学科。信访本身的“非制度化表达”特质使信访生态学研究成为关注社会“边缘化”问题的“边缘化学科”,由此构成信访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五个研究难点”,即指信访生态学的问题域研究、主体性研究、情景化研究、制度化研究以及治理术研究。这五个方面是信访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问题域研究”与“情景化研究”是对信访生态学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的表述,“主体性研究”“制度化研究”“治理术研究”分别从人、制度与技术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信访生态学的构成要素。人是信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和要素,制度是信访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技术是信访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和保证。

在信访生态学论域中,信访生态学体系建构为信访矛盾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信访生态学旨在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访生态问题,构建信访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使信访生态学成为一门新的系统学科。信访生态学有助于在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信访环境中,把握信访问题的主要矛盾,认清信访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杨敏.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J].河北学刊,2003(6).

[2]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张宗林主编.中国信访史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信访
种子信访案件处理
浅谈高速公路营运企业如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新时期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工程造价市场监管中如何做好访诉甄别
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收集民意
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信访工作机制创新
浅谈信访监督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作用
论信访的法治化趋向
信访工作要加强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