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上腹部癌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9-08-24吴晓波成雪晴李婷婷
王 璐,卢 漫,吴晓波,成雪晴,李婷婷,刘 婷,马 月
[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第二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附属肿瘤医院超声医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约50%上腹部癌症如胰腺癌和胃癌等患者受到癌痛困扰[1],疼痛出现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转归[2]。作为一种神经毁损阻滞治疗手段,腹腔神经丛毁损(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CPN)可有效缓解上腹部癌痛[3]。既往引导CPN的影像学方式主要有CT和超声内镜[1,4-5],对于超声引导CPN的研究较少[6]。本研究探讨采用超声引导下CPN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15例上腹部癌痛患者,2例患者因治疗前评估无安全穿刺路径而被剔除,最终13例入组,男9例,女4例,年龄48~75岁,平均(58.3±9.6)岁,均接受超声引导下CPN治疗。纳入标准:①经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为上腹部肿瘤;②腹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大于7分;③止痛药治疗无效或因止痛药不良反应而不能使用止痛药;④肿瘤不能手术切除;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不能缓解疼痛。排除标准:①患者一般情况差;②不能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③麻醉药成瘾;④不能耐受酒精。
1.2 仪器与方法 嘱患者停止服用止痛药且禁食8 h。采用Philips EPIQ7超声检查系统,C5-1探头,频率1~5 MHz。嘱患者仰卧,首先评估肿块的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及其与腹腔干根部、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之间的关系,之后将探头置于剑突下进行纵切或横切扫查,观察腹腔干根部、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位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决定穿刺路径(图1A、1B)。确定穿刺路径后,给予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于超声引导下将20G长15 cm的穿刺针(CHI2015,TemnoTMChiba, BD)自体表进针到达腹腔干根部(图1C),经回抽确认无回血后,将3 ml 2%利多卡因和2%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入腹腔干根部,同步启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药物弥散彩色伪像。待患者自述疼痛缓解后,缓慢注入10 ml无水乙醇,最后用1 ml生理盐水冲管后拔针。所有操作均由2名有10~20年肌骨超声、介入超声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完成。
治疗后即刻、1天、1周、1个月、3个月进行VAS评分[7],并记录得分情况。术中及术后观察有无严重并发症(腹腔出血、截瘫、肛门或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动脉损伤、腹膜后脓肿等)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CPN前与CPN后即刻、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VAS评分,两两时间点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3例患者成功施行CPN治疗,其中胰腺癌5例,肝癌2例,胃癌2例,转移癌4例。13例均采用前入路进针法,10例经肝左叶行CPN,3例从左侧腹部穿过肿瘤行CPN。治疗前患者平均VAS评分为(8.84±0.69)分,疼痛持续时间约2~6个月;治疗后13例即刻平均VAS评分为(1.38±0.65)分,治疗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平均VAS评分分别为(2.38±1.33)分、(1.85±0.55)分、(1.91±0.94)分和(2.60±0.52)分。各时间点总体差异及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因病情进展而死亡。
图1 患者女,60岁,结肠癌腹腔转移 A.术前二维超声长轴切面评估穿刺路径; B.术前多普勒超声长轴切面评估穿刺路径; C.于超声引导下行CPN (AO:腹主动脉;CA:腹腔干;SMA:肠系膜上动脉;LL:肝左叶;*:腹腔神经丛;箭示针道)
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3/13,23.08%)穿刺点疼痛,24 h后均缓解。2例(2/13,15.38%)肠蠕动增快而出现腹泻,1例(1/13,7.69%)出现恶心、呕吐,1例(1/13,7.69%)术后出现低血压,经对症治疗及卧床休息后均缓解。
3 讨论
腹腔神经丛是全身最大的内脏神经丛,支配肝脏、胆囊、胆道、胰腺、脾脏、肾上腺、肾脏、肠系膜、小肠、大肠近端包括横结肠的感觉,由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主动脉肾节以及连接神经节的神经网络组成。因此,阻断腹腔神经丛可缓解上腹部肿瘤引起的疼痛[8]。CPN术中常注入无水乙醇,使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丧失正常传导功能,从而解除疼痛[9]。
CPN治疗常采用前入路和后入路进针法,其影像学引导方式主要有X线、CT、MRI、内镜超声和经腹超声。内镜超声引导CPN为国际推荐方法[10-11],具有进针路径短、安全等优点;但癌症晚期患者常身体虚弱,多不能耐受经食管超声或麻醉,且可能发生胃穿孔、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2]。在我国,CPN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是CT引导下的后入路进针法[13],相对安全,可观察毁损剂的弥散过程[14];但后入路进针法耗时、有辐射,舒适性差,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15]。
超声可实时显示针道和针尖的位置,患者体位感受较舒适,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彩色多普勒的彩色伪像判断无水乙醇的弥散情况。Tadros等[3]在超声引导下行CPN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缓解疼痛效果。Bhatnagar等[15]研究表明,在超声引导下可实时观测血管及针尖位置,超声引导下CPN可有效缓解上腹部肿瘤患者的癌痛。本研究使用超声引导下前入路进针法,10例经肝左叶行CPN,3例自左侧腹部穿过肿瘤行CPN,治疗后疼痛均获明显缓解,治疗前与治疗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行甲状腺、淋巴结细针穿刺并未发现针道转移,本研究所用穿刺针规格与甲状腺、淋巴结细针穿刺针相同,推测本组中3例经肿瘤行CPN患者发生针道转移的风险较小。据报道[5,12]CT引导下CPN常见的并发症为背痛、直立性低血压、腹泻以及神经损伤等。本研究中仅3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24 h后缓解),腹泻2例,恶心、呕吐1例,低血压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能与术前精细评估穿刺路径、术中注意操作体位以及操作过程中持续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相关,提示由肝脏介入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操作超声引导下CPN效果较好。
本研究的局限性:纳入的样本数量有限;采用前入路进针法,多通过肝左叶到达腹腔神经丛,在肝左叶偏小的患者中有可能难以确定安全穿刺路径。
总之,超声引导下CPN安全、有效,是可视化微创治疗上腹部癌痛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