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8-22冯翠萍
冯翠萍
◆摘 要:思辨性材料作文在当今的作文中十分普遍,而在写作中思辨性的缺乏会造成审题立意及行文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思辨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思辨性;审题立意;常见问题;策略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但是,在我们当今作文写作中,思辨性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的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一、存在的问题
1.思考问题绝对化
例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为何受大众喜爱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2.分析材料时看不到材料蕴含的多元要素
例如:材料一:对于国家而言,你可以共享别国科学发展的成果,只是很难共享他们独有的关键核心技术。
材料二:我们生活中并不缺乏“共享者”,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呼唤着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创者、独有者。
材料共两则,每则材料又有两个部分,先说能共享的,后说不能共享的,其实两则材料就在让我们思考“共享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如若只看到“共享”这一元素,那在写作时会造成审题立意方面的失误。
3.偷换、混淆概念造成的偏題、离题
主题概念的清晰是逻辑论述的起点,而混淆或者偷换概念会造成审题立意上的偏题、离题,而这却是学生在思辨性写作中经常犯的逻辑失误之一。
再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三作文材料: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的作文,学生在思考、综合材料的基础上,应在小羽的立场上提炼“创新”、“胸怀”等观点。但是有的学生将“小羽的胸怀理解成“缺少专利意识”,导致作文审题的偏题离题。
4.以偏概全导致偏题、立意不深
学生在审题时对作文材料内容以偏概全,简单、片面的理解材料意义,往往会造成“思辨性作文”偏题或立意不深的现象。在面对一则作文材料的时候,学生不仅需要理解作文材料的内容,还要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如材料作文题:妈妈每次给孩子分蛋糕时,两个孩子总认为妈妈分得不公平,于是妈妈就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希望兄弟之间能够谦让,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后来妈妈想出一个办法,让老大切蛋糕,老二先挑蛋糕,兄弟二人再也没有抱怨过妈妈不公平。
该材料要求综合材料内容立意,就意味着要关注材料的整体,光谈“道德”或光谈“规则”都是不够的,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是最佳立意。
二、应对措施
1.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而我們在写作中审题时往往不能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
例如:有一位学生家长阐述了她对网络的看法是网络既浪费时间又伤害身体,中学生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
其实该家长就未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所以,在审题时,我们要学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我们可以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
2.多个角度看问题
对任何一个问题或现象多角度地分析下去,都有可能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丰富事理,多角度地分析会将问题看得更深刻,更全面。
例如:在分析万江公交车坠江事件时,如若把原因仅归咎于那名女乘客是不合理的,应该再思考乘客的冷漠以及司机的不够理智等方面的因素,如此去思考再来审题,立意会更加全面。
3.局部整体相联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例如: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汽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第四天我们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就要发霉了。可是,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在古代,父母生下女儿,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这酒竟然成了女儿婚礼上的佳酿,人们还给它起了个美丽而惹人遐想的名字:女儿红。
以上材料千万不能孤立看,如果我们只注意到材料的局部,我们都将会造成审题立意的错误或者偏差。我们也许会得出:时间能改变一切,量变到质变等结论;而当我们把材料的前后部分结合起来看,得出的结论显然不一样:人生需要锻造,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做事要注意方法等。
4.分清现象与本质
材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要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例如:
[材料一]小新背瘫痪的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六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二]某杂志社做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某单位在一些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遇到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大部分考生知道“结合”,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论点,但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两则调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己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运用思辨,抓住两则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影响”等哲理性论题,使文章达到一定的深度。
总之,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材料作文应试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写作原则。在审题立意时要做到全面思考、综合考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