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2019-08-22王稀婧彭雪梅

速读·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德育思想卢梭学校德育

王稀婧 彭雪梅

◆摘 要:本文从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评价对卢梭的教学思想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学校德育应注重儿童的自身需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适应身心发展阶段、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卢梭;德育思想;学校德育

一、卢梭的德育思想

卢梭是位划时代的教育家,其德育思想极具革命性与实践性。本文从卢梭德育思想中的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及德育评价进行浅析。

(一)德育目的

卢梭认为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是不受传统教育压迫的人,是不需要依附任何社会地位,能够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的人。《爱弥儿》中指出:“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卢梭要培养的是自然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的人。可见,卢梭的德育目的中突出了儿童的主体性,重视个人价值。

(二)德育过程

自爱是卢梭德育过程的起点,儿童关注的首先是他自己。当儿童的感官发育成熟,他们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的同类着想,从而获得一定的移情能力,自爱的外延也随之得到扩展。一旦自爱的外延扩大到爱别人,自爱也就实现向美德的转换和升华。他甚至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敌人。可见自爱的外延非常广阔,不仅包括自己,而且包括全世界的人。因此卢梭提倡的德育过程是从自爱到爱自己亲近的人,最后扩展到爱自己的同类

(三)德育方法

卢梭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第一,反对当时德育灌输的方法。灌输式的方法既妨碍了体力的发展,还容易让学生学会逃避、虚伪、骗人的恶习。第二,实际行动比口头训斥更易于让儿童接受。口训不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只有因为他们自身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才会使儿童更不易忘记。第三,构建良好的家庭的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儿童养成优良的品格。第四,德育要依靠实践。卢梭强调要以行动去教育,在书本和言辞中儿童是学不到东西的。因为说过的话易忘,但对别人所做的和自己所做的却能够刻骨铭心。最后,德育方法要因材施教。每个儿童都应有适合他的最佳德育方法。

(四)德育内容

德育要根据儿童年龄与知识储备来选择,不要选择高深的德育内容。德育的内容应避免过于完整,否则会剥夺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五)德育评价

不要用各种各样的道德标准简单判断儿童是好是坏。卢梭深信只要受到良好教育,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品德良好的儿童。德育评价不能只以儿童的言语为标准,因为儿童的理智还未发育成熟,他们是以解决眼前问题为出发点的。一种品德是否已经具备,要看他的心灵是否已经真正领会,只有心灵的道德才是道德。可见,卢梭的德育评价已经包括德育的结果和过程两方面的内容。

二、卢梭德育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卢梭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我国德育要更多注重儿童的自身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学校德育过重注意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人自身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因此,德育目的设置过于政治化,容易导致学生对学校所设的德育课也容易产生反感。

学校的德育过程应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我国学校德育过程的安排存在着一定不足:中学由于高考,一味强调智育,置德育于不顾;大学却还要进行基本公德习惯的教育。德育过程安排的不合理,是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之一。德育过程应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自爱到爱自己的亲人,最后到爱自己的同类的德育过程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起点与终点倒置,德育就容易流于形式。

学校德育方法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要因材施教,重视德育实践。灌输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师向学生灌输和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但这些知识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学生的整个道德生活非常被动。当前学校德育中,灌输方法占了很大比例,德育实践所占的比例太小。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和生成德育观念,不仅知道和懂得德育常识,而且要在实践和生活中实施,实现知行合一。家庭的德育功能虽没有卢梭说的那样强大,但家庭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将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德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改革学校的德育评价方式。学校目前主要是采取单一的考试方式,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品德的标准,这种德育评价方法以学生拥有的德育知识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不合理的。卢梭的德育评价标准涵盖言语、行为、心灵各个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德育和智育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学校对其采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学校在评定学生的品德時,要综合学生的德育常识、平时的行为和内心想法三方面因素,用一方面因素作为标准,容易造成错误评判。德育评价与知识评价相比,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平时行为和内心想法两个因素的考核。德育评价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记录学生和教师在自然情景中发生的行为,使评价具有个性特征,采取档案袋评价方式,通过一个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即知识上的收获,行为上的进步以及心灵上的启迪。这样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德育的进步程度,从而为每个学生以后的德育提供意见,也能促进学校德育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88.

[2]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44,276,277,305,336,90,333,329,315.

作者简介

王稀婧(1994—),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

彭雪梅(1993—),女,四川遂宁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德育思想卢梭学校德育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职校德育在汽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