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用研究
2019-08-22高君周惠
高 君 周 惠
(1.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 引言
如何恰当地表达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学术写作的核心修辞方式和互动特征,因为要想获得学术同行认可,写作者一方面需要表达学术自信与鲜明立场,另一方面又要权衡与其他学术声音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缓和策略。因此,缓和语(hedges)和增强语(boosters)被广泛使用于学术语篇中(Hyland, 1998)。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语篇中的缓和语和增强语进行了研究,如学科特异性研究(Hyland,1998),跨语言对比分析(Vassileva, 2001; Hu &Cao, 2011; 滕延江,2008; 蒋跃 陶梅,2007),中介语对比分析等(Hyland & Milton, 1997; Takimoto,2015; Lee & Deakin, 2016)。国内基于英语学习者的学术语篇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工科英语论文(冯茵 周榕,2007;徐江 郑莉 张海明,2014;王晶晶 吕中舌,2016),鲜见针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系统深入分析。就研究框架来说国内研究均采用Prince等(1982)的分类框架,即只侧重于关注缓和语方面,而未能同时关注增强语。但是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均属于语用能力的一部分(Hyland & Milton, 1997; Fraser,2010),只有同时关注二者的使用情况,考察作者如何平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才能够切实体现出作者在处理与读者、语篇和客观现实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系统考察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缓和语和增强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揭示其与本族语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为提高外语学习者学术英语语用能力提供指导。
2. 研究背景
Lakoff(1973: 471)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语(hedges)概念,用来指那些可以使事情变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fuzzier or less fuzzy)的语言。之后这一概念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影响较大的是Brown和Levinson (1987)礼貌理论框架下的模糊限制语研究。与Lakoff (1973)一样,Brown和Levinson(1987: 147)也认为模糊限制语既包括具有缓和功能(weakening)的限制成分,也包括具有加强功能(strengthening)的限制成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多数研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模糊限制语的缓和功能上面(Prince et al.,1982; Myers, 1989; Salager-Meyer, 1994; Hyland,面的关注。与之相比,Holmes(1984, 1990)从影响言语行为施事功能的角度把语言限制成分明确地划分为缓和语(hedges或attenuators)和增强语(boosters),其中对言语行为语力起弱化作用的(如might、probably、seem等)称为缓和语,起强化作用的(如certainly、without doubt、believe等)称为增强语。在此基础上,Hyland(1996, 2005)对学术语篇中出现的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言形式和功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Hyland指出学术语篇中作者一方面承认多种声音和观点的存在,通过使用诸如possible、might、perhaps这样的缓和语对所述命题不给予完全肯定,给读者提供协商空间;另一方面在意识到多种声音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对所述命题持有信心,通过clearly、demonstrate、obviously这样的增强语选择主动收缩或闭合与读者的对话空间,或与读者建立一致关系(solidarity)。因此,能否找到使用缓和语和增强语的平衡点,即恰当地表达作者观点和立场以及打开或闭合与读者协商空间成为衡量学术写作者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强调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用差别,采用Hyland的二分法,从缓和语和增强语两个方面对学习者学术语篇展开研究。
目前关于缓和语和增强语使用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一方面在于是否存在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使用差异。多数研究发现学习者对缓和语的使用频数显著少于本族语者(Hyland & Milton,1997;Yang,2013;Lee &Deakin,2016),但现有研究对于增强语使用的对比存在不同结果,Lee和Deakin(2016)发现,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增强语的使用没有明显差异,然而Hyland和Milton(1997)却指出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度使用增强语。另一方面在于学习者对缓和语与增强语的使用孰多孰少。Hyland和Milton(1997)以及Lee和Deakin(2016)发现学习者对缓和语的使用多于增强语,与本族语者的使用情况一致;又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缓和语的使用少于增强语,倾向于更直接明显的表达方式(Vassileva,2001;Takimoto,2015),与本族语者缓和语多于增强语的情形相反。这样看来关于学习者学术语篇中使用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进一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依据Hyland(1996, 2005) 的分析框架(详见下文),通过考察我国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语篇中缓和语与增强语的使用情况及语类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分布差异,探究我国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的语用能力。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情况,旨在探究我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现存的问题,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数量和频率有何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有何异同。2)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在语类结构上的分布有何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有何异同。3)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使用的语用功能分布上有何特点,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有何异同。
3.2 语料收集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自自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和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语料库由50篇中国大陆地区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和50篇北美地区的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组成,在学科、体裁和语类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建库详情参见周惠 刘永兵,2015),语料库
表1 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语料库基本情况一览表
3.3 分析框架与统计分析
本文采用Hyland(1996, 2005)的分析框架。Hyland总结了学术语篇中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言形式并形成了词表。Hyland还从语用的角度,把缓和语分为两大类:以内容为导向的(contentoriented)和以读者为导向的(reader-oriented)。前者又可以细分为以精准为导向的(accuracy-oriented)和以作者为导向的(writer-oriented)。我们依据这一分类模式,并参照Lee和Deakin(2016)把Hyland(2005)词表中的缓和语和增强语进行了相应分类。“精准导向”是指缓和或增强命题内容精确性和准确性,如might、possible、actually等;“作者导向”是指缓和或增强作者对命题内容的责任,如appear、suggest、show等。总的来说,无论是精准导向还是作者导向都涉及到命题内容,所以二者同属于内容导向,只是精准导向侧重于侧重于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关系,作者导向侧重于作者对命题内容的主观评价。“读者导向”是指缓和或增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如保护作者可能受到否定或挑战、打开协商空间的读者导向缓和语in my opinion、would等,以及树立作者权威、闭合协商空间或与读者建立一致关系的读者导向增强语believe、of course等。
然后我们使用AntConc软件在两个语料库中对Hyland所列词表中的165个缓和语和增强语进行检索,导出索引行。文献研究表明,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识别需要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某些词汇具有多种意义,如a中的about一词在充当指示(denotic)意义使用的时候不实现缓和功能;should一词除了实现缓和功能外,还具有态度标记(如b句)和介入标记(如c句)的功能。因此我们将索引行导出后手动删除不实现缓和功能和增强功能的句子,计数后进行统计分析。
表2 缓和语和增强语的分析框架
a. Various worksaboutEnglish literary stylistics have been published. (CCU1_LR.txt)
b. Instructorsshouldalso provide gramma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s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correct these grammar errors.(MA67_RD.txt)
c. Itshouldbe further noted that all students in both classes, as a requirement of the course,participated all the activities and tasks associated with the research. (MA84_ME.txt)
4. 研究结果和讨论
4.1 结果
表3 缓和语和增强语的总体分布情况对比
检索结果显示(表3),学习者语料中缓和语总频数为6555次,标准化频数是每十万词840.0次;增强语总频数为3025次,标准化频数是每十万词387.7次。本族语者语料中缓和语总频数为10123次,标准化频数是每十万词1130.5次;增强语总频数为3200次,标准化频数是每十万词357.4次。通过对数似然率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后发现,学习者比本族语者少用缓和语,多用增强语,差异显著(前者LL=-357.23,p=0.000<0.001;后者LL=+10.28,p=0.001)。同时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缓和语的使用比例均大于增强语的使用比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从两组语料各自缓和语和增强语之比来看,学习者缓和语的使用是增强语的2.2倍左右,比本族语者缓和语与增强语之比(3.2倍)低,可见学习者学术语篇的总体缓和程度较本族语者低。
其次,从语类结构分布情况看(图1),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缓和语和增强语在论文各部分均有不同,但主要差异都体现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在结果与讨论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缓和语2811次,标准化频数360.23次,本族语者使用缓和语4921次,标准化频数为549.57次,学习者比本族语者少约190频次;学习者的增强语出现1470次,标准化频数是188.38次,本族语者使用增强语1521次,标准化频数是169.86次,学习者比本族语者多了近20频次。
最后,从语用功能分布上看(表4),学习者缓和语的使用在精确导向、作者导向和读者导向三方面功能与本族语者相比均显示少用,且差异显著(LL值分别为-22.78、-205.39、-641.26,p值均为0.0000<0.0001)。在增强语的使用上,学习者在作者导向和读者导向功能明显多用(LL值分为+17.60和+127.29,p值均为0.0000<0.0001),在精确导向上明显少用(LL=-41.02, p=0.0000<0.0001)。
图1 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类结构分布情况对比
表4 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用功能分布情况对比
4.2 讨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已经基本掌握了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言形式资源,具备了基本的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但是在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方面还略显不足。中国英语学习者还没有掌握如何恰当地在英语学术语篇中处理与命题内容和潜在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管理自己对命题内容和潜在读者的介入程度(commitment and detachment)。
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明显少用缓和语,这一发现与之前多数研究发现基本一致(Hyland & Milton,1997; Lee & Deakin, 2016)。并且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学习者在处理与命题内容和读者的关系时均少用缓和语。首先,从命题内容的准确性角度看,一方面,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不可能达到绝对准确和正确,使用一定的缓和策略(例[1])不仅不会削弱命题内容的准确性,反而是恰当的科学性表达,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和务实中肯的态度,令人信服。
例[1]
The results of this data might be misleading due to the duplicity of many of the.... (MA47_RD.txt)While the lexicon is generally the easiest part of a language to study, .... (MA21_LR.txt)
另一方面,学习者在命题内容的精确性陈述方面明显少用增强语,增强语的恰当运用可以体现作者在留有余地的同时又对所述命题持有信心(例[2])。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在进行陈述命题或观点呈现的时候还不能恰如其分、游刃有余地把握好确定性与不确定之间的平衡。
例[2]
Conscious effort from the learner is undoubtedly vita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o be successful.(MA6_LR.txt)
However, the full picture is actually more complex than this, as will become clear through a detailed examination. (MA86_RD.txt)
其次,学生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命题内容的责任方面倾向于多用较强语势的投射动词如show、find等(例[3]),表达对所述命题的肯定态度,则少用语势适中的argue、suggest等动词呈现研究结果及研究结论的过程中,如果使用过于武断的表达会降低语篇的信服度,直接影响到学术观点的推介。
例[3]
Carol Beth Floyd (2011) makes a research and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ritical thinking performance is more difficult in a second language (ibid.).(GXN_LR.txt)
Considering in a general way, we find that the negation in a sentence does not necessarily fall on any specific words or item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stress. (ECU_RD.txt)
例[4]
however, I would argue that these spoken statements also seem to promote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in a way that simply indicating agreement does not. (MA84_ME.tx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is little explicit help for students in navigating the initiation process into discourse communities since expectations for becoming a member of a discipline are often left unspoken and... (MA15_LR.txt)
最后,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时,中国英语学习者明显少用了缓和语,而过多使用了增强语,如well known、of course等(例[5]),倾向于通过加载语用预设,迫使读者融入作者的立场或视角,试图与读者建立共识,达成一致关系,从而忽略或缩小了人际协商空间,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强加感,威胁读者的消极面子(Brown& Levinson, 1987)。而本族语者在建构学术知识时意识到多种学术声音的存在,更多地考虑到潜在读者的消极面子,尤其通过使用would、should等(例[6])读者导向缓和语打开与读者的对话空间,使所阐述的学术观点更具说服力,论说效果更好。
例[5]
However,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mprehension precedes production in all aspects of linguistics, so the advantage of including a production task is debatable. (MA6_RD.txt)
...and of course it follows that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ose language attitudes. (MA86_LR.txt)
例[6]
It would also be beneficial to investigate this matter in a more typ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 ...,with individuals learning a real language. (MA6_RD.txt)
This particular argument should not be of major significance to my study, because .... (MA17_CO.txt)
另外,本研究发现学习者使用缓和语比增强语多,与本族语者对两者的使用比例趋势一致。这一点与Vassileva(2001)和Takimoto(2015)的研究发现正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研究与之前研究在研究体裁和对象上不尽一致,Vassileva研究的是保加利亚作者所写的英语期刊论文,Takimoto考察的是日本大学生的命题作文。由此看来,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使用者文化背景和文章体裁的影响。缓和语和增强语的研究还应该考虑不同文化和体裁的影响。
至于导致学习者语用能力不足的原因,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者还没有形成使用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用意识。以往研究发现,缓和语和模糊语并没有受到学习者的普遍注意(Hyland,2000)。或者可能是学习者只考虑完成学位论文要求,而忽视了给可能出现的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留出对话空间。当然学习者少用缓和语而多用增强语还可能是学习者的文化身份所致。文献中的跨语言分析研究普遍反映出,母语为英语的学术语篇作者比母语为其他语言的学术语篇作者(如汉语、法语、匈牙利语等)倾向于使用较多的缓和语(Vassileva, 2001; Hu & Cao, 2011),而少用增强语,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所述观点的谨慎态度。中国作者在学术语篇中倾向于使用准确、直接的表达方式,认为模糊表达不够权威,会削弱论辩力度(蒋跃 陶梅,2007);而西方学术传统更注重对话本质(Taylor & Chen, 1991)。实际上,适当使用缓和语符合科学研究的本质,学术语篇写作不仅在于阐释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同时也是学术作者进行身份建构和自我呈现(self-representation)(Hyland,2012)的舞台,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一个鲜明的、易于被话语共同体所接受的学术身份是一种十分必要的语用能力。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语料库对比分析,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缓和语和增强语在使用频率、语类结构和语用功能上分布的异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总体显著少用缓和语和多用增强语,从语类结构看两者差异突出体现在学术论文的结果面差异显著。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学习者语用意识不足和母语文化身份的影响。
本研究对英语专业学术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学术写作中恰当使用缓和语和增强语的语用意识,尤其注意区分已经被学界共同接受的事实和那些新提出的或还存有争议的命题,既要有学术自信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实际上,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不仅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甚至本族语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Hyland, 1994)。本族语学生学术语篇同专家作者学术语篇相比,在缓和语和增强语的使用上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将学习者语篇与本族语学术写作专家语篇进行对比,以期更全面地剖析英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的语用能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