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Native Educators in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述评
2015-08-12王皓
王皓
一、背景介绍
Non-Native Educato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是由时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副教授的乔治·布雷恩(George Braine)教授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布雷恩于198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南亚拉巴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
本书源于1995年在美国长岛举行的TESOL(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大会,会上布雷恩参加了一场题为“Research Writing,Genre,and Socialization”(学术写作、风格,及社会化)的专题座谈会,该座谈会上关于社会化对于非本族语使用者(non-native speakers)对英语的理解及写作风格影响的讨论引发了布雷恩教授对非英语本族语学者们的兴趣和思考。于是在次年的TESOL大会上,布雷恩邀请了数位同仁参加座谈会,并共同做了题为“In Their Own Voices: Non-Native Speaker Professionals in TESOL”(倾听他们的声音:TESOL中的非本族语英语教学者)的报告。这次报告即成为本书的雏形。
布雷恩认为,尽管从英语学习的全球化开始之初,关于本族语使用者(native speakers)与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争议及问题就一直存在。然而随着非本族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数量的不断壮大,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却并未相应地增长,导致了该领域的“真空”(vacuum)现象。Non-Native Educato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书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空白而应运而生的。共同完成该书的各位作者几乎全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非英语本族语教育者,而各篇文章的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相对统一的教学环境,即北美地区。
二、内容概述
在由布雷恩本人撰写的绪论部分,他对于该书进行了性质上的描述。首先,它的对象不是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因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各自很强的特殊性,无法在统一的标准背景下进行研究;其次,它的目的不在于讨伐英语在非英语国家的霸权地位,这一问题在Phillipson的Linguistic Imperialism(《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1992)一书中已经有过充分的讨论。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关注非本族语使用者们成为英语国家英语教学者的心路历程及职业思考。虽然对于世界各地的非本族语英语教师们来说,这些作者们的经历与自己的不尽相同,但相似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职业身份无疑是可以引起广泛共鸣的。
全书主体为三部分,共十三章。每一章都是由一至两位非英语本族语学者撰写的文章构成。
第一部分题为“Who We are”(我们是谁),包括第一至五章。前四章中,四位非英语本族语教师主要以叙述的方式,分别讲述了他们各自从一个英语边缘国家的英语学习者逐步成为英语使用中心(英语国家)英语教学者的历程,带有一定自传色彩的文章使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和代入。第一章作者Jacinta Thomas从就业、职业组织、学生,及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考量了非本族语教师的受认同程度,并引用自身及其同事的例子来说明在获得认同方面遇到的挑战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她指出,非本族语教师不得不加倍地努力,才能换来与本族语教师相提并论的成绩。这一观点道出了许多非本族语英语教师的心声。第二章中,作者同时也是本书编者的布雷恩回顾了他从一位斯里兰卡乡村学校教师成长为先后在美国和亚洲国际化大学任教的丰富经历。然而,本族语专家们往往忽略了非本族语教师们各自迥异的学习和工作背景,对非本族语教师在学术上有着同样的严苛要求,这进一步增加了对非本族语教师的挑战。第三章中,来自芬兰的学者UllaConnor 讲述了她掌握英语写作的过程,及关于英语写作对于母语反作用的发现。第四章的作者是一位中国学者,Xiao-ming Li,她的自述涉及让众多中国留学生困扰的问题之一,美国习语。囿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她也曾经因为习语困惑不已,而正是这种困惑引起了她的兴趣,并发表了第一份作品。第五章则换了个角度,作者Claire Kramsch 和 Wan Shun Eva Lam主要研究书面英语对于二语学习者社会及文化身份(identity)的影响,该研究发现,相对于日常用语,书面语对于非本族语学习者来说更能准确地表达感受,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有必要同时掌握地道的英语及非本族语者使用的英语。
第二部分“Sociopolitical Concerns”(社会政治学问题)涵盖第六至八章,进一步指出非本族语教师遇到的重重挑战。就业上的歧视、对文凭的质疑、对口音的嘲弄,以及在群体中的边缘化,都深刻影响对非本族语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第六章中,作者A. Suresh Canagarajah 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揭示了造成非本族语教师困境的根源,即“本族语者谬论”(native speaker fallacy)。并进一步说明形成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对立的,是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差异。第七章,Nuzhat Amin以加拿大为例,从另一个角度指出非本族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即以白种人为主流的英语教师对于教学群体中种族、民族、文化,乃至性别差异的忽视与偏见。第八章的作者Masaki Oda则将目光转向了北美之外,这项研究发现,在以日本为例的非英语国家,英语本族语者受重视程度明显更高,既体现在教学机构的认可方面,也体现在学生的选择倾向上。而事实上这种存在于本族语教师与非本族语教师间的不均衡,对于英语教学并未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有着负面影响。
本书第三部分为“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教师教育启示),包含九到十三章。在由Keiko K. Samimy 和 Janina Brutt-Griffler 共同完成的第九章中,二位学者在Medgyes (1992)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本族语者—非本族语者二元对立”(NS-NNS dichotomy)对于准英语教师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即将成为英语教师的研究生们来说,他们发现自己和本族语同学确实存在语言和教学方面的差异,但并不盲目地认为只有本族语者才能成为成功的教师,而是取决于年龄、经验、工作动力与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十章中,作者Lía D. Kamhi-Stein 认为,随着英语教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应当把非本族语者问题融入课程本身,使其成为教师培养的一部分。下一章的作者Jun Liu 选择把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关系看作一个连续体(continuum),而非二元对立。通过一项对七位不同国籍和背景英语教师的案例研究,作者发现当教师的自我期待与学生的期待一致时,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在第十二章中,Péter Medgyes 则认为应当保留二元对立这一提法,至少从讨论的便利性方面来考虑。最重要的是,非本族语教师语言上的不完美,其实反而是他们的一大优势。他认为,最好的英语教育者,应该是双语的(bilingual),而所有非本族语教师都满足这一条件。本书最后一章来自于Dilin Liu,他再一次指出英语国家(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对于非本族语英语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在英语国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吻合非英语国家的需求。但是他认为随着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加深和不断努力,这种情况将有望改善。
三、简评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众多的非英语国家中,非英语本族语教师的数量是如此地庞大,而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尤其是在面对来自英美国家的本族语教师时。Non-Native Educato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作为非本族语英语教师研究的先驱之一,坚定地告诉我们,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其实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这样一本集思广益的著作,用十五位杰出学者的经历和学术思考,为广大非本族语教师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给予了我们坚持这份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Medgyes,P. (1992). Native or Non-Native: who's worth more?ELT Journal,46(4).
[2]Phillipson,R. (1992).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85-212.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