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019-08-21蔡亚玲冯虹瑛
蔡亚玲 冯虹瑛
【摘要】互联网不仅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教师的道德素质修养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社会中教师和学生都经受着来自网络不同观念和信息的影响,这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应对这种情况,高校教师自身和高校管理层都应该认真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教师 道德素质 德育
互联网正从方方面面改变和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它也正影响着教育,这最后的一片阵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多的智能在线学习软件的出现,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固定的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向固定的学生教授固定的教学内容——也受到了冲击。网络成为大学校园的延伸部分,移动终端成为实体课堂的虚拟扩展空间,教育本身正在不断的被重新定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已经备受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综观近年来取得的关于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这些成果更多关注的是网络对高校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对象与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高校老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上应该做出的改变和发展。但是随着高校教育在线化和移动化新格局的逐渐出现,教师和学生也不断受到很多来自网络虚拟空间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的现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受到的挑战和冲击
1、泛在教育兴起[1],信息获取途径增多打开Ipad或者手机,点击APP学生们就可以阅读海量书籍,聆听在线网络课程了,当代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路径正在不断拓展。同样,随着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快速发展,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也不再只有图书馆里陈列的书本了,老师备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获取信息的途径从原来的课本、教辅和教参书籍扩展到了互联网,搜集信息的渠道也不只有埋头在图书馆苦读了,各种搜索引擎、知识论坛和学习应用等网络工具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快捷和便利,但是也相应带来了问题和挑战。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信息量巨大,汇聚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所生产的不同文化类别的信息,形成了包揽全球的网络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教师个体接触新信息、观念的频率可能要高于现实世界。但是这些新信息和新观念中既包含了有益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也容纳了可能阻碍心理健康的不安定甚至毁灭性因素。同时,网络空间中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平等的世界,权威受到挑战和质疑,如果一名教师经常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是他鉴别并选取适当信息和价值观念不够强,或者意不具备规范自己行为的坚强意志,这名教师就可能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腐蚀。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中最大的新生力量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受到一名被网络信息负面影响的教师的教导,可能就会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展和成长也可能走上歧路。
2、“以学定教”冲击“以教定学”,教师权威受到动摇
信息网络时代,教师和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唯一来源了,教科书的篇幅是有限的,单个教师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是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工具能提供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确实几乎无限的。各种搜索引擎、在线论坛、在线教育平台让大学的“教”与“学”可以不用再收到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例如:通过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在任何时间点、任何地方,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拥有完美的学习环境,海量的学习资源,且获取的教育资源甚至更加立体化。而反观大学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能提供的教学内容相对单薄和枯燥,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性,无法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而这些教师如果又缺乏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能及时给自己充电,那么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授课内容就可能远远落在网络时代的后面。
在这种情况下,“以教定学”的传统模式逐步被“以学定教”所替代,教师不再决定教什么、怎么教,而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的权威性由学生想学什么和怎么学来决定。在这种“以学定教”的新模式下,教师的权威受到动摇,一些学生就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和信任老师的知识性教学,在德育方面,则更可能也质疑老师的权威性,而求助于网络。如果这些学生又不具备甄别来自于网络的信息和观念,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被不良的信息和观念腐蚀。
此外,在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下,大多数教师除了上课,其它时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少。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都不熟悉,老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不知道。这种学生和任课老师之间的距离导致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作用有限,即使一名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名教师可能也很难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产生道德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一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形成也主要依赖网络获取的信息。当这些信息有问题时,学生自然也会在思想发展方面走上歧途。
二、“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和品格和学生接触的过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以外,也应该是学生在道德品质及精神人格方面的模范。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高校教师也要以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2]
1、高校教师必须从正规的网络渠道获取信息
孔子認为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如果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精神,首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修养,才能在学生中发挥自己的人格感召力。
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刻的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几乎无时无刻在接触网络提供的庞大的信息。教师获取知识、信息和观念的途径也非常繁多。在接触这些信息的时候,高校教师自己要坚持从正规的途径获取信息,尽量避免被错误的、反动的、激进的、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信息或者观念所误导。大型门户网站、有很强社会公信力的媒体网站、权威的国家机关网站和学校的官方公共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正确性。[3]
以外,还要学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用于甄别网上的各种消息,做到不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受到影响,要坚持做到及时消除自身所受到的互联网消极因素和错误思想的影响,摈弃网络带给自己的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在和学生相处时,做好表率,并且不传播负能量。
2、高校教师要坚持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重塑教师德育权威
网络时代对人类的知识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利用互联网相关产品作为平台,一方面不断地进行自身知识和信息理念的更新,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这样能够提升教师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者的,重塑教师的权威。教师在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方面的地位也会随之而升,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高校老师们甚至可以有组织地建立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信息网站,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和学习。[4]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控制和消除学生在互联网影响下产生的思想上的负面影响,例如:利用网站进行道德的宣传与推广,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不良苗头,还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和学生们的互动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3、高校完善教师道德素质培训和评估体制
在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提升道德思想素质的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对教师队伍在道德思想方面的建设和培训。首先,学校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并可以在教师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坚持学习交流,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5]其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道德素养评估体系,实现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互评相结合,保障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总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不管是教学教研,还是道德素养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应对这些挑战,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每一个教师也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用好的人格和品行去铸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參考文献:
[1]邵琨.泛在教育,开启教育新未来[J].半月谈,2017(22).
[2]冯丰收.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师的素质结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3]朱泓 尹贵斌.网络时代加强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4).
[4]隶晓宁 庞春红 李亚西.刍议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J].大家,2011(5).
[5]王丹.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08(4).
作者简介:蔡亚玲(1990年-),女,湖北宜昌人,文学硕士,德语教师,助教, 研究方向:文学动物研究、中德文学比较研究、德国浪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