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研究
2019-08-20杨福亮权杰
杨福亮 权杰
摘 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为了追求委婉效果而选用与“死亡”所指含义相同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死亡”委婉语主要来自传统“死亡”委婉语和新兴“死亡”委婉语,其使用形式多样,构造手段丰富,具有多模态性、幽默性、口语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关键词 网络语言;死亡委婉语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2-0025-03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由于禁忌、出于避免刺激、表示尊重或保护自我而采用不直接表白且能使人感到动听愉悦的说法”[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至今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委婉用语,其中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便占了很大比重,张拱贵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就收录了480多条“死亡”委婉语[2]。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对古今汉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了研究,陈花2008年的硕士论文《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就是一篇集大成之作[3]。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网络词语不断产生,网络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用法,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值得我们去调查研究。
1 网络“死亡”委婉语的来源
简单来说,本文中的网络“死亡”委婉语是指,在网络使用环境中,人们为追求委婉而选用的与“死亡”所指含义相同的交际用语。这些交际用语既包括词,也包括短语,甚至包括了字母、数字和符号等。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为易文安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4]、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5]、
汪磊主编的《新华网络语言词典》[6]、周建民和熊一民主编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7]等,此外我们还从百度贴吧、天涯论坛等网站搜集语料。总体来说,网络“死亡”委婉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传统“死亡”委婉语
传统“死亡”委婉语主要指一般的委婉语词典中收录的表示死亡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具有典雅义的古语词,因为长久使用,已深入人心,因此网民在网上交流时常常使用,例如“牺牲”“撒手”“玉碎”“就义”“与世长辞”“驾鹤西去”等。传统“死亡”委婉语在网络上大量使用,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络交流的应用程度逐渐加深。
1.2 新兴“死亡”委婉语
“新兴”是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网络上的新兴“死亡”委婉语数量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1)来自方言。中国地域辽阔,汉语中的方言众多,网民来自天南海北,网络语言中吸收了大量方言词汇。来自方言的新兴“死亡”委婉语有“挂了(来自吴方言)”“翘辫子(来自上海话)”“嗝儿屁(来自老北京方言)”等。
2)来自外语。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使用英语,大量英语词汇进入到网络语言中。来自于英语的新兴“死亡”委婉语有“Game over(原指游戏结束,后指某事失败或某人死亡等)”“GTH(go to hell的首字母缩写,意为去死)”“GG(good game的缩写,某些游戏中输的一方退出前会在屏幕上打出,后表示死亡、失败、完蛋等意义)”“go die(意为去死)”等。
3)来自影视作品。某些影视作品受众面广,某些台词会在观众中产生巨大影响,产生出许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例如“领盒饭”或“领便当”来自于著名喜剧明星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原指龙套演员拍完戏后走的时候可以领一份盒饭,后引申为戏中的某个角色就要死亡了;“凉凉”和“凉了”则来自于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表达的意思是完了、死了、惨了等意思。
4)来自网络新造用语。这是网络“死亡”委婉语的最大来源,具有多种形式。例如产生于网络游戏的“翻水水(翻皮水)” “落地成盒”“送人头”“推倒”“刷”“爆头”等;产生于网络交际的数字用语,如用数字“4”表示“死”,并由此造出了大量含有该数字的数字用语:“14”表示要死,“74”表示去死,“0748”表示你去死吧;还有产生于网络交际时的字符、表情图等。
2 网络“死亡”委婉语的形式
网络“死亡”委婉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使用形式。
2.1 纯汉字形式
这种形式的网络“死亡”委婉语全部是由汉字组成的,包括上文所说的绝大部分传统“死亡”委婉语以及部分“新兴”死亡委婉语,如“送人头”“领盒饭”“嗝儿屁”等。此外,“狗带”与英语短语“go die(去死)”谐音,来自于明星黄子韬的英文说唱。
2.2 纯字母形式
该形式网络“死亡”委婉语全部由拉丁字母组成,基本上是英语单词缩写或者汉语拼音缩写。前者如上文中的“GG”“GTH”等;后者如“QS”,是漢语拼音qu si(去死)的首字母缩写,这样的例子还有“QSB(去死吧)”“NQS(你去死)”“WSN(玩死你)”等。
2.3 纯数字形式
该形式的网络“死亡”委婉语完全由阿拉伯数字构成,如上文所述数字“4”与“死”谐音,婉指死亡,含有该数字的“死亡”委婉语很多,例如“14(要死)”“5974(我就去死)”“8074(把你气死)”等。
2.4 符号形式
网民在网络交际时,为回避“死亡”字眼,还会使用一些符号组合形式,既形象直观,又能表达委婉含义。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XX表示糟糕完蛋、死定了,σ(¨)是枪毙的意思,X-(和8-#都表示死亡,*-)指一枪正中眉心,:-(丨指被砍头,:-(O指被吊死。
2.5 表情图片形式
很多论坛和聊天工具都为网友提供了大量表情套图,有些甚至是动态图,其中有很多是委婉表达死亡的,其目的同样是回避谈论“死亡”,减少负面意义(受版面所限,在此就不展示具体例子了)。该形式与符号形式一样,属于视觉类型,只能在线上交流使用,不能用于言语表述。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网络“死亡”委婉语类型,如“中二病的日常生(zuo)活(si)”(来自爱奇艺)中,表面形式是“日常生活”,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在括号中,即汉语拼音所代表的“作死”。这种形式同样具有模糊性和非直接性,能表达委婉意义。这种例子还有“演员得罪他们活(si)色(de)生(hen)香(can)”(来自凤凰资讯)等。
由上可见,网络“死亡”委婉语的主要形式仍为纯汉字形式,而字母、数字、符号、图片等特殊形式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这些在传统的“死亡”委婉语中是很少见的。
3 网络“死亡”委婉语的特点
网络“死亡”委婉语除了具有一般委婉语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3.1 多模态性
网络语言是一种包容性极高的语言变体,从上文可以看出,网络“死亡”委婉语除了用语言文字这一传统模态表达意义,还用了数字、符号、图片等模态,这些模态共同作用,满足人们在网上表情达意的需要,网络“死亡”委婉语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多模态性。与语言文字、数字模态相比,符号和图片等视觉模态更具有形象直观性的特点,且能减少负面意义的刺激,因此在使用中更受年轻网民的欢迎。
3.2 幽默性
幽默是网络交际用语的重要特点,也是人们生活的润滑剂,它能消除人们的交流壁垒,放松心情,和谐人际关系,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表示死亡的网络委婉语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能满足网民们的个性表达需求,使言语交际更加生动有趣,缓解尴尬的局面。
3.3 口语性
网络语言大多带有口语化色彩,体现在多用基本词汇,使用省略形式,常借用字调、语调和符号等来帮助人们表情达意等。网络“死亡”委婉语同样如此,它是年轻的网民们在网络交际时使用的委婉表达用语,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方便交际者理解,所以很少字斟句酌,缺少传统委婉语的典雅庄重,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3.4 动态性
网络“死亡”委婉语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不固定性,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或多种表达形式,很难统一用法。
此外,有些“死亡”网络用语很快会被人们淘汰,而有些则会走出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日常交际用语,例如“挂”“秒杀”“凉凉”等,這些词语除了表达死亡意义外,还发展出其他义项,扩大了使用范围。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手段新造词语,从而更好地表达“死亡”的意义。
4 网络“死亡”委婉语的构造手段
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使用多种手段来构造网络“死亡”委婉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4.1 语音手段
语音手段主要指用与“死”发音相似的字母S和数字4来代替“死”字。语言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古至今“死”都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日常交际中总是回避该字。网络交际中,人们同样如此,用语音相似的符号代替,实际上属于认知方面的隐喻手段。此外,像“狗带”(go die)之类的词语也使用了语音手段。
4.2 词汇语义手段
词汇语义手段是网络“死亡”委婉语的主要构成手段。委婉语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现象,是对直陈语语义的故意偏离,有意违反了语言使用的清晰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死亡”委婉语选用一些具有相对模糊语义的词语,如传统“死亡”委婉语中的“见马克思”“见上帝”“升天”“驾鹤西去”等。此外,方言中表示死亡的词语(如翘辫子等),因词义具有相对陌生性,与死亡的意义有一定认知距离,所以也具有委婉性。
很多新兴的网络“死亡”委婉语(如落地成盒、领盒饭等),因字面意义与死亡的意义相关,代表的事物属于死亡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也能代表死亡义,属于认知方面的转喻手段。
4.3 形体手段
形体手段即用符号和表情图片等表示死亡,交际者看到形体特征,经过一番思索,就能联想到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属于一种隐喻认知策略。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的网络委婉语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死亡”委婉语。它们具有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用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当然,部分网络委婉语也冲击着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需要我们加以约束,这样便能充分发挥网络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更好地净化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2]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陈花.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4]易文安.网络时尚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5]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汪磊.新华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