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环境下乳品加工企业与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2019-08-19张园园孙世民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乳品意愿供应链

吴 强,张园园,孙世民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一、引 言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乳品生产国。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牛奶产量为3 545万吨,规模乳品加工企业611家,乳制品产量为2 935万吨,人均乳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为36.9千克。但目前中国乳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超标、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及灭菌温度不适宜等乳品质量安全隐患,影响消费者健康和中国乳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从乳品质量形成过程看,乳品质量主要是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构建奶牛养殖场、乳品加工企业和超市组成的乳品供应链,开展乳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是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效途径(Adrie,2005;Simatupang等,2002;Bahlmann等,2008)。作为乳品供应链主流销售终端,超市是控制乳品质量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具有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提升乳品竞争力作用。

近年,协同管理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农产品(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研究。Simatu⁃pang等(2002)认为协同是整合独立组织以达到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前提条件。Bahlmann等(2008)研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与食品质量安全间关系,并提出信息共享、集体学习等协同模式。兰萍(2008)探讨由超市主导安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与管理。彭建仿(2011)认为供应链协同行为是保证农产品质量根本之策,并结合案例阐明企业与农户间协同机理。刘刚(2015)在食品供应链特征及风险分析基础上构建食品供应链协同模式与机制。

国内学者依据协同管理理论,研究超市质量控制行为及影响因素。李晓晟等(2009)研究发现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可保证农产品质量,还可降低物流成本。孙立荣等(2009)构建以超市检测体系为核心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体系并阐明运行机制。部分学者通过分析超市食品安全关键监管点,发现验收与销售环节是关键监管点,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异物、掺杂、变质和过期等,因此应从食品供应链视角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转移(莫鸣等,2014)。明确超市质量控制行为内容与作用基础上,曲芙蓉等(2011)实证分析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提出经营年限、经营规模和环境认知等8个因素显著影响超市质量安全行为实施意愿。陈雨生等(2014)实证分析超市参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利润水平、监管力度、城市发展水平和追溯技术难度等不同程度影响超市参与意愿。陈雨生等(2017)实证分析超市认证可追溯食品经营意愿影响因素,指出经营信息提供态度、供货商注重度和经营利润等显著影响其意愿。

综上所述,学者普遍认同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并探讨超市质量控制行为及影响因素。但缺乏乳品供应链中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全国10省份750家超市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乳品供应链中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并厘清其相互作用机理,旨在为改善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提高乳品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质量协同控制内容及其作用机理

乳品加工企业将生鲜乳加工成乳制品或中间产品后出售给超市,超市简单再加工或直接出售乳品,此过程中乳品加工企业对乳品质量具有检验、预防与提升作用,超市对成品或中间产品质量发挥检验、维护与追溯作用。因此,要保障乳品质量安全,超市与乳品加工企业不但要拥有良好质量控制行为,且该行为要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协同学指出,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体,协同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超市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是指双方在投入品采购、检疫检验、档案管理、设施配置、环境维护、质量标准和员工培训七方面配合得当、协同一致,共同实现乳品质量安全目标(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过程(见图1)。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是指在核心企业主导下,投入品采购等七方面与核心企业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共同改善乳品质量、提升供应链竞争力。

(二)研究假说

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分为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因素两类。本文主要研究非技术性因素对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组织内和组织间因素。因研究对象为超市,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除具有本质属性外,还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互补性等特征。故综合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行为学相关理论,将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前因变量归结为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合作伙伴关系五类,结果变量涵盖投入品采购等七方面行为实施意愿。

1.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是指超市生存和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超市经营可持续性、规模化程度和营利能力等方面。选取超市经营年限、业态和年均销售额反映经营能力。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需要经营能力支撑,经营年限越长、规模越大、年均销售额越高,则相应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越高,越有助于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曲芙蓉等,2011);同时,经营能力越强,越吸引消费者,销售量越高,为规避风险、维护声誉、保持顾客忠诚度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1:经营能力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图1 超市与乳品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对乳品质量安全作用机理

2.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是指质量协同控制带来优势或益处对超市管理者期望的满足程度。结合实地调研和已有研究成果,发现质量协同控制具有降低物流损耗、保持乳品质量、提升市场声誉和提高销售额等优势。如Kliebenstein等(1995)研究发现农产品供应链纵向协作具有规避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作用。彭建仿(2011)认为农户与企业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部分学者认为超市在入货检验、冷藏保鲜、操作卫生保持和销售环境维护等方面保持良好质量安全行为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提高市场声誉和增加收益(王继永等,2008)。显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益处越明显,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2a:内部动力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3.外部推力

外部推力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通过支持、引导和监督等方式促进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共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能力,主要包括政府支持、竞争压力和消费需求。一方面,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并大力宣传优质乳品,可增强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优质乳品需求和支付意愿日益强烈,超市因提供优质乳品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也日益明显。因此,政府支持、消费需求引导和同行竞争压力可促进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Ollinger等,2008)。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3a:外部推力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4.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达成较高层次合作关系,具体指双方在相互信任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信息协同的长期合作关系。以风险分摊、利益让渡、信息共享和内部监督指导反映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乳品加工企业对超市专用型资产投资风险分摊及对超市因质量协同控制带来销售量增加而实施利益让渡(数量折扣)有助于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刘刚,2015),进而强化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另一方面,乳品加工企业对供应链质量安全行为信息收集、传递和分享可增加供应链信息完整度、透明度与公开度,从而有效消除或弱化交易道德风险,增强乳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Paulraj等,2008),强化超市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此外,核心企业对超市内部监督与技术指导可提高超市质量协同控制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强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4:良好合作伙伴关系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5.中间合力

中间合力是指超市管理者对质量控制标准或技术以及对质量协同控制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认知行为理论指出,认知为行为提供内部支撑,行为是认知外在表现,计划行为理论进一步指出,任何影响行为的因素均由行为意向而间接影响行为表现。所以,超市管理者对相关质量控制标准或技术以及协同控制作用的认识越深刻,越理解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的责任与益处,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烈。而个体认知能力和水平受内在求知欲望和外部环境影响,学习动力越足,外部环境刺激越强,其认知结构调整越快。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H5:中间合力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H2b:内部动力正向影响中间合力。

H3b:外部推力正向影响中间合力。

6.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行为意愿是行为主体实施某一目标的动机和愿望,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实施动机越大。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涵盖统一乳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投入品来源、科学实施检疫检验、定期维护销售环境、更新完善设施配置、共享销售档案信息和定期组织员工培训七方面。

根据上述研究假说,构建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见图2。

图2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三、模型选择、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模型选择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较多,作用过程较复杂,因变量由多个观测变量构成,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全模型由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组成。测量方程描述观测变量与潜变量间关系,结构方程描述外生与内生潜变量间关系,表达式如下:

方程(1)和(2)为测量模型,方程(3)为结构模型,x为外生观测变量,ζ为外生潜变量,x称作x在ζ上因子负荷阵,y为内生观测变量,η为内生潜变量,y称作y在η上因子负荷阵,δ与ε为测量误差。B为内生变量系数阵,Γ称作η在ζ上负荷阵,γ为结构模型残差项,反映模型中未能解释η的部分。

(二)数据来源

数据由山东农业大学“三农省情调研中心”于2019年1~3月实地调查获得。课题组对调查员开展调查方法、指标含义及注意事项等相关培训。针对性筛选调研地区,综合考虑乳品加工能力和消费能力,使调查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全面性,受访者基本情况见表1、2。调研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750家受访超市平均经营年限为12年,管理者平均年龄为43岁,初中及以上学历占74.9%,问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信度。

表1 受访超市行政区域分布情况

表2 受访超市及管理者基本情况

(三)变量说明

根据研究假说,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选择29个观测变量,组成6个潜变量(见表3)。

表3 模型变量解释及统计特征

四、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通常用α信度指标检验量表信度,研究总量表α信度为0.934,6个潜变量α信度在0.711~0.959,各潜变量α信度均大于0.700,量表具有一定可靠性与稳定性。效度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其中间合力与合作伙伴关系平均抽取方差(AVE)小于0.500,但其测量指标载荷值均大于0.500,且路径系数均显著,其他4个潜变量AVE值均大于0.500,说明各潜变量收敛效度良好。采用相关因素法检验量表结构效度,潜变量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在0.275~0.690,属于中低度相关。因此,各潜变量区别效度良好。

(二)拟合评价与假设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通常采用3种指标评价模型拟合效果:绝对拟合指数(GFI、RMSEA)、相对拟合指数(NFI、IFI、CFI)和简约拟合指数(χ2/DF、PGFI)。初始模型拟合指数(GFI=0.900)欠佳。因此,修正模型考虑原假设具有一定理论根据与合理性,不删除路径修正,而补充修正原假设,故增加假设H6(经营能力正向影响中间合力)和假设H7(合作伙伴关系正向影响中间合力),修正后模型整体适配度良好(见表4),说明修正模型与实际调查数据较契合。修正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路径系数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证实修正模型构建合理(见图3)。

表4 原模型和修正模型适配度系数

图3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五、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

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受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因素综合作用。原假设(H1-H5)与补充假设(H6、H7)均得到支持,实证分析结论如下。

(1)经营能力是直接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最重要因素,路径系数为0.332。说明超市经营能力越强,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可能是超市规模越大,分工越细,且规模扩大会催生超市内部管理制度与技术创新,超市质量把关也越具体和严格;规模大和销售额高,易吸引消费者注意,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其面临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较小型超市严重。因此,规模越大、年均销售额越高的超市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动力更大。此外,经营时间越久,实践经验越丰富超市,对质量协同控制内容要点与操作要领认识与理解越深刻,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阻力越小,故实施意愿更强。

(2)内部动力显著正向直接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路径系数为0.128。说明质量协同控制优势越明显,实施意愿越强。一方面,乳品具有鲜活易腐自然属性,质量不确定性较大,运输、加工、冷藏与销售过程中,设施、卫生、温度和环境要求均较严格,质量控制过程不允许中断。因此,质量协同控制对降低物流损耗和维护乳品质量作用更明显,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另一方面,乳品已成为居民摄食动物蛋白重要来源,其质量安全水平倍受消费者关注,乳品消费量增加及价格偏高,使得其销售额占超市总收入比重较高。因此,质量协同控制具有维护市场声誉、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和提升乳品销售利润等优势,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更强。

(3)外部推力是直接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第二重要因素,路径系数为0.268。说明外界环境引导、支持和激励力量越强,其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和质量安全意识提升,购买优质乳品意愿和能力及规避质量风险意识越强,消费者对乳品质量、品牌及购物环境要求越高。因此,实施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并提供优质乳品及良好购物环境的超市更具市场竞争优势。反映乳品市场竞争环境尚处于良好态势,市场准入、质量监督和质量追溯制度实施效果良好。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和竞争压力可促进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政府作为重要外部参与力量,对乳品冷链储运设备和冷藏设施投入的支持,可有效提升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能力,科学引导消费者消费理念,激励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

(4)合作伙伴关系显著正向直接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路径系数为0.239。说明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可提升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

首先,乳品因鲜活易腐自然属性决定其运输、冷藏和销售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因而超市乳品销售设施投入和管理成本支出高于普通食品,尽管乳品价格远高于国外平均水平,但因上游环节质量控制成本较高,国内乳业依然属于微利行业。超市难以独自承担专用型资产投资风险和质量维护成本,乳品加工企业合理分摊风险和适当让渡利益可增强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能力与动力,进而增强实施意愿。

其次,乳品加工企业对养殖、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享,可有利于提高乳品质量安全,形成可追溯质量数据链,节约超市质量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同时增强超市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实施意愿。

最后,乳品加工企业对超市的内部监督指导,可帮助超市纠正质量控制偏差,降低质量协同控制门槛,减少质量管理成本,进而强化实施意愿。

(5)中间合力显著正向直接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路径系数为0.138。说明超市管理者对质量控制标准或技术和协同控制作用的理解与掌握越深入,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越强。具体而言,超市管理者认识与理解质量控制标准及质量协同控制作用程度越深,掌握投入品采购、检疫检验、环境维护等知识能力越强,对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基本要领及实施效果理解越全面准确,其实施意愿更明显。

(6)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和合作伙伴关系显著正向影响中间合力,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31、0.128、0.205和0.463。说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越强,合作伙伴关系越紧密,超市管理者认知状况越好。经营能力可正向影响认知,经营能力越强,管理者参加学习培训机会及获得资源越多,且长期实践促进知识累积,故其认知起点较高、渠道较广和途径更多;内部动力也会正向影响认知,认知诱因论指出,个体学习欲望越强,认知速度和能力越好;外部推力和合作伙伴关系正向影响认知,说明外界环境可打破超市管理者故有认知,新的质量标准、检验技术和管理理念会不断涌现,外界环境刺激会促使管理者不断更新认知内容和调整认知结构。因此,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和合作伙伴关系可改变管理者认知速度与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和层次。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构建“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中间合力—协同意愿”分析框架,实证分析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中间合力和合作伙伴关系不同程度显著正向影响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按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经营能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和内部动力,研究假说得到验证,即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受经营能力、内部动力、外部推力、合作伙伴关系和中间合力综合作用。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增强超市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实施意愿的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当地乳品工业协会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并借助微信、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质量协同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加深超市管理者对质量控制标准、内容要求、技术要点与操作要领及质量协同控制行为内容与作用的认识与理解程度,提升管理者认知水平。

(2)政府应为建立可追溯系统提供相应法律和制度保障,针对超市制定严格准入标准,加强超市内部质量控制行为活动的监督及所售乳品质量安全检测,严厉处罚违规行为,促使超市参与质量可追溯系统,强化超市管理者质量安全责任意识。

(3)增强核心企业对下游合作伙伴服务能力,乳品加工企业可派遣专业乳品管理人员长期入住大型超市,加强超市技术和管理培训,强化超市管理者质量安全意识,提高质量控制行为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于因质量维护状况较好而增加乳品销量的超市,企业应给予适当奖励,如实施进货数量折扣,优化双方合作伙伴关系。

(4)加强组织和领导,组织中小型超市经营管理者参观大型超市的质量协同控制模式,充分发挥大中型超市“示范效应”;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大乳品质量安全抽检力度,防止“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现象发生,营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促进超市通过提升乳品质量和美誉度开展正当竞争。

(5)引导消费者形成科学健康消费理念,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和报刊等多种渠道普及乳品质量科学识别方法,增强消费者鉴别和选择优质乳品能力,通过倒逼机制对超市质量控制行为形成约束,促使超市开展质量协同控制行为。

猜你喜欢

乳品意愿供应链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乳品安全与质量检测现状与建议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