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Scarf截骨术对青年外翻患者跖骨远端关节面角矫正作用的临床研究
2019-08-18王欣文汶倩李毅刘诚赵恺赵宏谋鹿军梁晓军
王欣文 汶倩 李毅 刘诚 赵恺 赵宏谋 鹿军 梁晓军
(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西安 710054;2.西安市第九医院预防保健科,西安 71005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排除标准:①有扁平足、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病史患者;②合并肿瘤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本研究共纳入21例患者(31足),其中10例为双侧,男3 例(3 足),女18 例(28 足);年龄20~34 岁,平均(28.6±2.2)岁。患足均出现囊炎疼痛,影响行走,无明显第一跖趾关节骨关节炎。术前均拍摄负重位足正侧位X线片,负重正位X线片测量HVA为32°~43°,平均37.5°±5.2°;IMA 为11°~25°,平均14.1°±4.4°;DMAA 为22°~44°,平均31.0°±3.5°。患足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 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为45~67 分,平均(58.0±5.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8 分,平均(6.0±2.0)分。
1.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神经阻滞下进行,患肢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术野消毒铺巾。
①行第一、二跖骨头间纵切口,长约2 cm,暴露并切断收肌止点,纵行切开第一跖趾关节外侧关节囊及籽骨悬韧带,内翻趾,撕开外侧挛缩的关节囊,这时外侧软组织就完全松解[5]。
②行第一跖骨内侧纵行切口,长约7 cm。注意保护足跖背内侧神经,“L”形切开关节囊,翻开后显露内侧骨突,在矢状沟内侧1 mm处切除骨突。
③在切口的跖骨干部分,切至骨膜,向两侧推开骨膜,显露跖骨干的背侧和跖侧。在第一跖骨内侧面做“Z”形截骨。背侧截骨线位于跖骨颈的背侧,跖侧截骨面位于跖骨基底的跖侧。用持骨钳固定近端骨块,轻微向内侧拉,推挤跖骨头和远端骨块向外移位,矫正IMA 畸形,最大移位可达跖骨干直径的2/3。在截骨的远端和近端分别进行楔形截骨,远端骨块通过反向旋转,以摆正跖骨头的位置,矫正DMAA 畸形(图1)。用持骨钳固定后,于跖骨背侧中线斜行向位于跖侧的骨块打入2枚导针,X线透视机下透视确认角度满意后,置入2枚3.0 mm双螺纹加压螺钉或者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用微型摆锯切除由截骨矫形产生的第一跖骨远侧突出骨块,将截除骨赘修整后嵌入截骨间隙。
⑤X线检查内固定位置满意后,根据截骨后跖趾关节的位置,决定是否牵拉内侧关节囊。如果仍有轻度外翻,可牵拉关节囊向近端和背侧,用可吸收缝合线缝合截骨近端骨质。冲洗并逐层关闭切口。
传统的Scarf截骨术是在“Z”形截骨后,向外侧平推跖骨远端截骨块,从而达到纠正外翻畸形的目的,对于DMAA 的矫正没有任何作用,故而DMAA 增大为其手术禁忌证。在临床工作中,对传统的Scarf截骨术进行改良,主要体现在“Z”形截骨的两端,分别截取小的楔形骨块,然后将跖骨远端的跖骨头进行反向旋转,从而纠正DMAA,达到第一跖趾关节的匹配。
图1 改良Scarf截骨术手术示意图
1.3 术后处理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第一、二趾间使用纱布条隔离各趾,予以抗感染、消肿镇痛等基础治疗。患足抬高,各足趾可适度进行主动活动,术后2 周伤口部拆线。术后3周开始逐渐加强跖趾关节被动活动,术后6 周行X 线检查,截骨线处已有愈合,则允许患者穿鞋负重活动。
1.4 疗效评价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进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临床评价:术前及术后1 年,采用AOFAS Maryland 跖趾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包括疼痛(40分)、功能(50 分)、足部对线(10 分)[6];同时对患者进行VAS评分,包括0~10分,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
影像学评估: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及术后1 年拍摄足部X 线片,应用骨科专用量角器测量HVA、IMA、DMAA。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手术前后HVA、IMA、DMAA角及VAS 评分、AOFAS 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评价
21 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10~15 个月,平均(13.2±2.5)个月。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AOFAS评分分别为(58.0±5.8)分、(94.2±6.6)分,VAS 评分分别为(6.0±2.0)分、(1.5±2.0)分,术后1 年较术前改善(P<0.001)。
2.2 患者影像学评估
术后半年、术后1年HVA、IMA、DMAA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1)。
表1 手术前后HVA、IMA、DMAA比较(,°)
表1 手术前后HVA、IMA、DMAA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01
2.3 患者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发生并发症2 例(9.5%),均为患者内侧切口皮肤边缘感觉麻木,10个月后复查时症状已缓解。无临床复发病例。典型病例见图2。
3 讨论
Scarf 截骨术因其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临床疗效确切,近年来在欧美广泛应用[13]。有文献研究表明,相比跖骨远端截骨,Scarf截骨术有更强的矫形能力[14]。Scarf截骨是第一跖骨干的闭合“Z”形截骨,主要包含4个要素,即Z形截骨、外侧松解、骨赘切除和内侧关节囊紧缩。Scarf截骨有截骨接触面积大,内在稳定性好,通过埋头钉加压固定,骨质愈合快,术后制动时间短,可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等优点。Scarf截骨术手术方式较灵活,可通过调整截骨方向,对跖骨头进行上下、内外、左右的三维调整[15],可向外推移纠正IMA,可根据需要上抬或下压跖骨头,还可延长或短缩跖骨,矫形能力强。目前,Scarf截骨术主要适用于中度或重度外翻患者,但患者有较大的IMA 且合并较大的DMAA 时,不适合采用Scarf 截骨术[16]。周黎辉等[17]认为,Scarf截骨术为第一跖骨体部的“Z”形截骨方法,在纠正HVA 时,截骨后远端外移可更好减少IMA,加强足横弓,重建足弓并改善足底应力分布,但传统的Scarf 截骨术在纠正DMAA 上存在不确定性。这与李晓东等[18]报道结果相近。
图2 患者,女,23岁,双足 外翻畸形,双足行改良Scarf截骨+Akin截骨,术中选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在临床工作中,对Scarf截骨术进行改良,在截骨的远端和近端分别进行楔形截骨,在向外推远端骨块的同时,通过反向旋转截骨远端的跖骨头,发现这样可以有效地纠正DMAA,有效地恢复跖趾关节的匹配性,降低术后复发率。若趾外翻矫正不充分,同时可以加行近节趾骨的Akin 截骨术,进一步矫正外翻畸形。本研究在术前均摄患足站立位的正侧X 线片,测量HVA、IMA、DMAA,手术均采用改良Scarf 截骨,趾外翻矫正不充分时加行Akin 截骨术。根据以上术前评估参数,调整截骨,包括纵向截骨长度、截骨方向、截骨位置、远端骨块的外移程度及远端骨块的旋转程度等。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的Scarf 截骨术对患者HVA、IMA、DMAA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末次随访时矫正无明显丢失,AOFAS 前足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VAS 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患者客观指标和主观功能评分在术后均有明显改善。因此,改良Scarf 截骨术或联合Akin 截骨术适用于青年外翻患者,建议青年患者待骨骼发育完全后再进行手术治疗[7]。将两种手术结合,可以有效矫正青年外翻患者的足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