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中医体质分布及慢病相关性分析
2019-08-15路晨雯马晔琳汪涛杨敏春
路晨雯 马晔琳 汪涛 杨敏春
[摘要] 目的 基于我院健康體检中心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及既往史,来探讨中医体质与慢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一般人群样本10 381例,填写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采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并记录既往史,以10种慢性病种分组,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各亚组构成比的差异。 结果 我院体检的慢性病患者以平和质为多。偏颇体质中,高血压病患者主要是气虚质(10.3%)、阳虚质(8.7%)、湿热质(8.5%)、痰湿质(8.2%);糖尿病患者是阳虚质(9.4%)、痰湿质及湿热质(9.1%)、气虚质(8.5%);高脂血症患者是痰湿质(12.7%)、气虚质(10.1%)、湿热质(10.0%)、阳虚质(9.4%);脂肪肝患者是湿热质(13.5%)、阳虚质(13.1%)、痰湿质(12.1%);肿瘤患者是气虚质及阳虚质(13.8%)、湿热质(10.1%)、气郁质及阴虚质(7.3%);冠心病患者是气虚质(14.8%)、痰湿质(10.2%)、阳虚质(7.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是阳虚质(21.0%)、湿热质(11.9%)、痰湿质(9.5%);肥胖症患者是痰湿质(18.4%)、气虚质(12.2%)、湿热质(11.6%);骨质疏松患者是阳虚质(23.4%)、气虚质(16.4%)、痰湿质(8.8%);支气管哮喘是阳虚质(20.5%)、气虚质(12.2%)、痰湿质(10.9%)。不同慢性病中医体质构成比例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不同慢病中医体质分布不同,偏颇体质与慢病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量表;流行病学调查;慢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16-012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physique and chronic diseas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physique types and past history of medical examination population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our hospital. Methods 10381 samples of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our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and the standardized "TCM physique scale" was filled out. The discrimina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ividual physique type, and the past history was recorded.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10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ratios of the sub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χ2 test. 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undergo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pinghe physique. Among the biased physiques, hypertensive patients mainly had qi deficiency physique(10.3%),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8.7%), moist heat physique(8.5%),and phlegm moist physique(8.2%); diabetic patients had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9.4%), phlegm moist and moist heat physique(9.1%), qi deficiency physique(8.5%); hyperlipidemia patients had phlegm moist physique(12.7%), qi deficiency physique(10.1%), moist heat physique(10.0%),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9.4%);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had moist heat physique(13.5%),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13.1%), and phlegm moist physique(12.1%); tumor patients were qi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13.8%), moist heat physique(10.1) %, qi stagnation and yin deficiency physique(7.3%);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qi deficiency physique(14.8%), phlegm moist physique(10.2%),yang deficiency physique(7.8%);patients with stomach and duodenal ulcer were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21.0%), moist heat physique(11.9%), and phlegm moist physique(9.5%); obesity patients were phlegm moist physique(18.4%), qi-deficiency physique(12.2%), and moist heat physique(11.6%);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23.4%), qi deficiency physique(16.4%), and phlegm moist physique(8.8%);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were yang deficiency physique(20.5%), qi deficiency physique(12.2%), and phlegm moist physique(10.9%). The proportions of TCM physiques in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 were differ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physique in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 is different, and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biased physique and chronic disease.
[Key words] TCM physique type; TCM physique scal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Chronic disease
中医自古以来即有“治未病”一说,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近代体质学说的兴起,也为“治未病”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多依据。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体病相关,体质可调”,认为人可分平和体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体质,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及病变类型存在差异,通过对于体质的调理能够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1]。疾病的产生与先天禀赋、后天生活环境、习惯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由后天生活环境、习惯相互作用影响下而形成,故中医体质与慢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对10 381例我院体检人员的体质类型及既往疾病史进行分析,来探讨不同慢性病体质分布存在的差异,从而围绕不同体质与慢性病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形式,在专业人员协助下完成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疾病史及量表填写。研究对象为14岁以上对调查研究表示知情同意的一般人群。
1.2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中的自我评价量表由涉及内容60项的九种亚量表构成[2-4]。量表中的每项问题包含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共5个答案选项,并按1~5的5段计分法。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为每项条目的答案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为(该亚量表原始分数-可能的最低得分)/该亚量表可能的最高与最低得分差×100,各亚量表转化分数在0~100分之间。
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5],调查对象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通过将问卷数据导入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监制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炎黄东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对调查对象的体质进行辨识,并与既往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
平和质高于60分或偏颇体质均低于30分可评为平和质;某一偏颇体质高于40分可评定为该类型偏颇质。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汇总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以慢性病种为变量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各亚组间及与总样本人群的体质构成比例的差异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有10 381例研究对象,男6813例(65.6%),女3568例(34.4%);青年(39岁及以下)1448例,占13.9%;中年(40~59岁),6898例,占66.5%;老年(60岁及以上)2035例,占19.6%。其中高血压患者1328例,糖尿病患者363例,高血脂患者631例,脂肪肝患者628例,肿瘤患者109例,冠心病患者128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580例,肥胖症患者147例,骨质疏松患者17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156例。
2.2 一般人群中醫体质分布情况
根据本研究结果,在10 381例调查对象中,平和质共4858例,占46.8%,偏颇体质排名前三的是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分别为1526例、983例、953例,各占14.7%、9.5%、9.2%。其余体质比例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痰湿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分别为622例、407例、379例、358例、295例,各占6.0%、3.9%、3.7%、3.4%、2.8%(表1)。
2.3 不同慢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慢病患者中平和质仍占较大比例。在偏颇体质中,高血压病患者中较多见的是气虚质(10.3%)、阳虚质(8.7%)、湿热质(8.5%)、痰湿质(8.2%);糖尿病患者较多的是阳虚质(9.4%)、痰湿质及湿热质(9.1%)、气虚质(8.5%);高脂血症患者较多分别是痰湿质(12.7%)、气虚质(10.1%)、湿热质(10.0%)、阳虚质(9.4%);脂肪肝患者较多的是湿热质(13.5%)、阳虚质(13.1%)、痰湿质(12.1%);肿瘤患者中较多的是气虚质及阳虚质(13.8%)、湿热质(10.1%)、气郁质及阴虚质(7.3%);冠心病患者中较多的是气虚质(14.8%)、痰湿质(10.2%)、阳虚质(7.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较多的是阳虚质(21.0%)、湿热质(11.9%)、痰湿质(9.5%);肥胖症患者较多的是痰湿质(18.4%)、气虚质(12.2%)、湿热质(11.6%);骨质疏松患者较多的是阳虚质(23.4%)、气虚质(16.4%)、痰湿质(8.8%);支气管哮喘较多的是阳虚质(20.5%)、气虚质(12.2%)、痰湿质(10.9%)(表1)。
3 讨论
自《黄帝内经》起,便可窥见体质学说的雏形。体质受先天禀赋影响,又具有受后天因素影响的可变性,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能够提示某一人群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目前普遍认为平和质是相对理想的体质类型,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而偏颇体质由于内在阴阳气血津液的不平衡,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存在研究及干预的价值。
本研究通过对10 381例调查对象体质判定结果的分析,来研究10种慢病中医体质分布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慢病间中医体质分布及与总体样本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人群与慢病人群中以均平和质居多,偏颇体质分布比例各有特点。
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骨质疏松、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阳虚质比例要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提示阳虚体质人群可能存在对于以上疾病的易感性。其病机变化主要是阳虚则脾阳不足,胃失和降,致脾胃失调;脾胃虚弱则无力运化水谷精微,久之累及肾,肾阳虚则无以供养血脉骨髓;肾虚无力气化则痰饮内伏,遇外邪则致哮喘。有许多相关研究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徐瑾等[6]通过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体质以阳虚质为多,约占21.5%。周文博等[7]也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偏颇体质以阳虚质、湿热质居多。庞向华等[8]、陈文辉等[9]的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中最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为阳虚质、气虚质为多。此外,邓金钗等[10]的研究也显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以气虚质、特禀质和阳虚质多见,其中低龄患者体质以特禀质为多。本研究低龄患者人数较少,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故可能导致特禀质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所占比例不高,但与其他慢病比较仍占较高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气虚质则在除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以外的大多数慢病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比例升高,提示气虚质可能是多种慢病发生的基础。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温润、固摄之职失司,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偏颇体质以气虚质为主,这与廖建堂等[11-12]的研究结果相符。也有研究[13]显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痰湿质为主,这可能与该项目研究对象超过70%为老年人群有关,则痰湿质多见。而在冠心病患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气虚质、痰湿质较多,这则可能是由于气虚导致运化失司,痰湿内停,瘀阻脉络,而致血行不通。王健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气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可能为冠心病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
湿热质、痰湿质在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消化道溃疡、糖尿病中能看到较高比例。痰湿内蕴、湿热内阻,导致气血津液运化进一步失调,这与我们临床上观察到的情况较吻合,许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湿热质、痰湿质在以上疾病患者中存在较高分布比例。如广州地区一项研究证实了痰湿质与气虚质可能是高脂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15]。在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项研究中可以看到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是较常见的体质类型[16]。广东地区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消化道溃疡患者中医体质以湿热质居多[17]。古籍中记载的“肥人多痰湿”,也能为以上观点提供依据。此外,本研究中可以看到痰湿质、阴虚质相对于一般人群在糖尿病患者中有明显提高,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8],这与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的糖尿病患者运化失调以致痰饮水湿内停,及多饮、多食、多尿等临床症状相符。
而气郁质和阴虚质相对于一般人群,在肿瘤患者中能观察到较高比例。肿瘤患者中较多见的偏颇体质类型有气虚质及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及阴虚质。关于肿瘤的成因目前有许多假设,但主要认为在于正气的虚损,并可见局部的邪实。因此,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气机郁滞,都易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
血瘀质则在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等运化功能异常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肿瘤患者中可见较高比例,这可能由于气虚无力推动、气机郁滞、湿热内蕴等因素而导致血液的瘀滞。
特禀质相对于一般人群则在支气管哮喘中可见较高比例,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这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符[6]。
通过对以上研究结果的解读,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慢病的中医体质分布各有不同,偏颇体质存在对某些疾病易感性的可能,存在更深入的研究价值。Yanbo Z等[19]也进行过中医体质与慢病相关性研究,发现平和质与阴虚质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气虚质与心脏疾病相关,痰湿质与肥胖相关,湿热质与高血脂相关。石劢等[20]也围绕老年人中医体质与慢病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慢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两者具有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与本研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中医体质受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故这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而辛海等[21]的研究围绕慢性患者生存质量与体质相关性进行探讨,发现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与生理功能和总体健康呈明显的负相关;阳虚质、血瘀质与总体健康呈明显的负相关;阴虚质与生理功能呈负相关,与精神健康呈正相关;湿热质与生理功能呈正相关,这为中医体质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中医体质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多,但若能在全国规模下规范化地推广实施,相信能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大数据库,为机制层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资料。以上结果虽看似较繁琐复杂,但若能有更大规模的数据量并加以分析,便是对当代生活环境及方式下人群的“疾病谱”分布情况的写照。结合中医体质的分布差异,便能推测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需要规避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疾病的防控。
本研究通过对10 381例调查对象中医体质与慢病史的横断面研究,来探寻两者间所存在的相关性,望能为体质学说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及思路,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研究,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惠敏,李英帅,王济,等.基于“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理论的慢病防控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 (6):2070-2072.
[2]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14.
[3]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性能的初步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17.
[4] 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7):651-654
[5] 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
[6] 徐瑾,刘军.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5):48-51.
[7] 周文博,黎明,饶娟.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调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8, 11(25):157-159,163.
[8] 庞向华,欧阳建江,欧兆强,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不同证型体质分布差异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2):2828-2830.
[9] 陈文辉,李双蕾,粟麟,等.广西南宁地区中老年骨质疏松危險因素调查及中医体质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22(1):102-106.
[10] 邓金钗,郑小伟,陈圣华,等.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945-947.
[11] 廖建堂,李买容,唐文平.50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4-5.
[12] 尉敏琦,诸光花,周热娜,等.上海某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与中医体质相关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3):27-31.
[13] 黄沁,孔燕莹,孙世宁,等.11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4):598-602.
[14] 王健,滕涛.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11):10-12.
[15] 张静,唐毅,黄思斯,等.437例广州居民中医体质与高脂血症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5,(4):622-623.
[16] 罗伟,马建伟,董静,等.非酒精性脂肪肝218例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分布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6):453-455.
[17] 邓金凤,李小燕,何洁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特点调查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6):639-642.
[18] 向先玉,冉颖卓.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和中医临床证型调查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12):1599-1602.
[19] Yanbo Z,Huimei S,Qi W,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nine types of TCM constitution and five chronic diseases:A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based on a sample of 2660 participants[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7, 2017:1-7.
[20] 石劢,刘兆兰,许美艳,等.北京城区老年人中医体质与慢性病的关系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28-30.
[21] 辛海,金玫,沈蔷,等.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生存质量与中医九种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杂志,2011,52(2):127-129.
(收稿日期: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