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分析
2019-08-14王悦中
王悦中
(大连210医院放射科 辽宁 大连 116021)
眼眶神经鞘瘤作为一种常见眶内肿瘤性疾病,手术完整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前正确的影像诊断是手术治疗效果是否理想的前提,CT是目前眶部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但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眼眶部的检查,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本文通过对18例眼眶神经鞘瘤CT和MRI的检查与手术病理定位和定性符合率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和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共计18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处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2)岁。患者病程处于0.6~10年范围,全部患者都进行了CT和MRI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设备是东软医疗64层的机器,实施常规横断和冠状面的扫描[1],矩阵为512×512,扫描的层厚、层间距等均设置为3mm,采用软组织、骨等相应算法进行重建,增强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浓度为370mgI/ml,用量为50~100ml。MRI检查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HDx 1.5T超导磁共振仪进行,按照常规,采用横断面、冠状面以及斜矢状进行扫描,矩阵为256×256,增强对比剂使用钆喷酸普胺,浓度为0.1mmol/kg,用量为10~15ml,扫描过程均采用T1、T2脂肪抑制序列,从而对球后脂肪的高信号加以抑制,更好地进行信号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主要对CT、MR两种影像手段的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9.0版本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χ2检验,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在定位诊断方面,18例患者神经鞘瘤CT扫描定位符合率是94.4%,MRI扫描的定位符合率则是100.00%。经过统计学分析,二者定位符合率并没有显著差异(χ2=0.82,P>0.05)。但在定性诊断方面,CT和MRI差异较大。其中平扫CT定性诊断符合率为42.11%,而MRI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则为83.33%,后者要显著高于前者;而MRI增强扫描的符合率为100.00%,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的50.00%。二者差异较为显著,并且具备统计学意义(χ2=5.43,P<0.05),见表。
表 CT和MRI定位、定性诊断
3 讨论
眼眶神经鞘瘤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为良性,占到全部眼眶肿瘤的1%~6.4%。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眼球突出,眼胀痛、头痛、眼球移位和复视,视力下降。神经鞘瘤主要起源自神经鞘膜,多发生在感觉神经干及其小分支,主要由雪旺用氏细胞组成,肿瘤边界较为清晰并且拥有完整包膜,生长较为缓慢[1]。该肿瘤发病原因仍旧不明,超声、CT、MRI是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2]。
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特点主要为:病变多位于眶上部和眶后段,形状呈圆形、类圆形、圆锥形、串珠状、梭形、分叶状;边界清晰、光滑;部分可囊性变、出血,肿瘤向颅内蔓延时,眶上裂扩大、眶上裂骨质变薄并后翘等。在影像上,尚需要与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血管外皮瘤等鉴别[3]。本文选取18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在定位诊断方面,在眶内脂肪组织的衬托下,CT扫描与MRI检查都能够很好地实现瘤体的空间定位,均可直观地观察到神经鞘瘤的位置、形状等信息[4],并且CT在眶尖的骨质改变的显示上优于MRI;但在定性诊断方面,由于MRI的成像性质、多序列信号的特点,较CT能够更清楚展示不同软组织区别,确定与视神经及球后肌的关系、以及肿瘤向颅内的蔓延,并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相应的内部成分,包括出血、粘液变以及液化囊变等,尤其是增强扫描后[5]。因此,MRI定性诊断结果要显著优于CT扫描。
综上所述,CT和MR扫描(平扫与增强)均能清楚地显示眼眶神经鞘瘤的位置、大小、形状,但IMRI扫描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内部结构以及肿瘤同邻近组织间的关系,定性诊断优于CT扫描,值得临床中更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