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取向疗法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2019-08-14刘坤
刘 坤
(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0053)
聚焦取向疗法(Focusing-Oriented Therapy,FOT)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尤金·简德林(Eugene Gendlin)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的以体验过程为核心的心理疗法[1]。核磁共振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2]。核磁共振检查设备空间有限、检查时间长、噪音大,患者本身对疾病的焦虑、对检查过程不了解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患者检查结果,严重者甚至不能完成检查。本次主要研究聚焦取向疗法对核磁共振患者恐惧及焦虑情绪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于本院行核磁共振检查的300例,30~40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比组平均年龄(36.4±4.1)岁;大专学历101例,本科学历42例,硕士及以上学历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6.2±3.9)岁;大专学历103例,本科学历43例,硕士及以上学历4例。两组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经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聚焦取向疗法,即护理人员首先应理解病人的心理,再思考合适的分析理论,最后对患者进行解释。实施聚焦取向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的表情、姿势,理解他对其自己体验的描述,同时向患者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这些过程,患者的体会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体会,而这个体会和患者的体会是相关的,对这一体会我们会产生明确的理解,回应给患者,以期能够带动患者的体验过程,以达到缓解紧张恐惧情绪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3]评定患者的焦虑情况,本量表包括14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法。总得分低于7分则无焦虑;高于7分而低于14分为可能有焦虑;≥14分有焦虑;≥21分有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分界值为14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HAMA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HAMA评分对比(±s,分)
表 两组HAMA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150 15.87±3.71 6.63±1.29 28.811 0.000对比组 150 16.03±3.8410.58±2.63 14.341 0.000 t - 0.367 16.515 - -P - 0.714 0.000 - -
3 讨论
聚焦取向疗法是人本治疗方法的进步和延伸,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检查和治疗[4]。心理护理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是患者本人,聚焦取向疗法强调患者自我的体验和其中的发展、顿悟。护理人员担任核磁共振检查过程的保证者、关注者、分享者,起作用更多是保护和发展患者的主体性。和之前的人本治疗方法相比,患者并不只是一个倾述者,而护士也不是一个倾听者,而是构筑一种新的积极治疗关系。除了从心思的方面引导患者,还留意从身体作为咨询的入口,理解身体中所孕育的感情、成绩、考虑等等。聚焦取向需求在比较放松的形状上去经历,因此在患者进入治疗前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松等。在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为病人提供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认真倾听患者感受,形成共情,尊重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让患者让患者主动积极配合,促进患者对体验过程的正念觉察,以及对所觉察体验过程的描述表达,缓解紧张恐惧情绪[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聚焦取向疗法能有效缓解核磁共振患者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聚焦取向疗法对缓解焦虑效果突出,在临床心理护理中应用较少,值得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