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分析
2019-08-14周洁
周洁
(1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宿迁 223800)(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影像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机化性肺炎是以肺泡出现增生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病理特征,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是其中一种亚型[1],患者可见肺部孤立性肿块或结节,CT表现多样,临床误诊率高,常被认为是周围型肺癌而贻误治疗。本文旨在分析多层螺旋CT对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及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的50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取同期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照组男女之比为28:22,年龄平均(46.17±2.56)岁,最大65岁,最小32岁。观察组男女之比为30:20,年龄平均(46.02±2.44)岁,最大68岁,最小34岁。两者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西门子公司,Definition AS)、128排螺旋CT(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 ICT),管电流、管电压分别为120kV、230mA,层厚为2mm,层距为2mm,采取薄层重建技术,部分图像予以矢状位、冠状位成像,平扫完成后予以增强扫描,注射320mgI/ml碘海醇,剂量为70ml,流率3ml/s,注射后二十秒平扫一分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CT征象、强化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CT征象、强化特征及诊断准确性为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软件分析采取SPSS19.00,数据对比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征象对比
观察组空洞、紧贴胸膜、有毛刺、支气管充气征、结构疏松概率分别为64.00%、78.00%、66.00%、74.00%、32.00%,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化、坏死概率差异不大,P>0.05,但围型肺癌多为弥漫性坏死,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坏死多发生于中央区,见表1。
2.2 两组强化特征对比
观察组静脉期、动脉期CT增加值分别为(21.57±1.38)、(30.46±2.90),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强化特征(±s)
表2 对比两组强化特征(±s)
项目 例数 静脉期CT增加值 动脉期CT增加值观察组 50 21.57±1.38 30.46±2.90对照组 50 16.82±2.30 18.91±3.14
3 讨论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误诊概率高,可见肺泡或支气管腔出现肉芽组织,此疾病分为继发性、自发性,前者与恶性肿瘤、药物及感染等有一定关系。临床采取CT诊断[2-3],极易误诊为周围型肺癌,故而,寻找两者差异,明确疾病类型意义重大。
本文采取螺旋CT扫描可见,观察组空洞、紧贴胸膜、有毛刺、支气管充气征、结构疏松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更易出现此类征象,临床有研究发现,此类征象以大病灶更为多见。两组液化、坏死概率差异不大,P>0.05。液化、坏死的发生与纤维肉芽组织、炎症吸收、液化成分排出情况等均有关系,两组均会出现,无明显对比性,但周围型肺癌多为弥漫性坏死,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坏死多发生于中央区[4],且边界较为清晰。在强化特征方面,两者也有明显差异,观察组静脉期、动脉期CT增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P<0.05。两期增强扫描对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及周围型肺癌的鉴别,相比单期增强扫描效果更佳,数据更为可靠。
综上所述,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及周围型肺癌采取多层螺旋CT诊断,可见差异性征象,临床根据其进行有效鉴别,利于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