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博物馆的神秘隐喻

2019-08-13辛茜

青海湖 2019年6期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博物馆

站在黄河源头,阿尼玛卿岗日下的果洛大草原,微雨蒙蒙,清风徐徐,连绵起伏的永宝山静静浮现。山下,一座修建中的格萨尔博物馆金光闪耀,犹如法王尊颜,预示着《格萨尔》这部流传在藏地的辉煌史诗,人们心中的记忆、传承、研究、成果,将在这座宫殿似的建筑内,得以传颂、珍存。

2005年3月,年轻的掘藏师、《格萨尔》艺人图登达杰活佛,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学者赴果洛追踪、探访、学术鉴定后,赴北京与藏学学者、《格萨尔》研究专家降边嘉措、杨恩洪、诺布王增、才让道吉等做进一步的研究、交流。在谈到他已发掘的五十多种物品,由于没有固定存放地,部分物品遗失时,图登达杰活佛同在京的朋友、弟子琼茨共同发愿,立下宏志,决心在果洛大武镇建一座格萨尔博物馆,以便对发掘出的有关《格萨尔》史诗的实物加以妥善管理。

如今,博物馆即将落成,历经12年艰辛努力的图登达杰活佛与琼茨,内心宁静安然。他们期待着格萨尔博物馆内部展陈圆满,正式开馆的那一天。

初秋的正午,和风送暖,日光照在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的面庞之上。他的讲述平静舒缓,为他做翻译的夫人琼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条理分明。

格萨尔博物馆,建在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主馆占地面积5446平方米,南北宽70米,东西长77.8米,建筑物面积约为12152平方米,建筑总高34.75米,整体三层,局部五层,坐落在由南至北逐层递进的大型台基之上。

建筑内,一层设有18个展厅,代表格萨尔平定的18个大宗,主要展示《格萨尔》史诗在民间传播中留下的丰富遗产、有关世界范围内的《格萨尔》研究成果;二层设有21个展厅,代表被格萨尔平定的21个小宗,内容是《格萨尔》史诗中的人物雕像,包括莲花生大师、八十大将、八十大成就者、绿度母、白度母、乃琼等;三层展示的主要是藏传佛教文化方面的内容,除护法神殿、大金堂内陈设的珍品,形似四合院的展馆内,图登达杰活佛发掘出的实物,为镇馆之宝。

格萨尔博物馆是标准的藏式建筑,建筑规模与设计均按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与要求。殿堂楼阁、建筑风格,无不透射出雄狮格萨尔大王的气派与庄严、史诗蕴藏的丰富内涵。目前格萨尔博物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进入装饰装修阶段,博物馆内部唐卡绘制、雕像建造等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

博物馆的整体设计,由北京水木清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青海明轮藏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其思路格局、细节处理、展陈实物,无不体现出《格萨尔》史诗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精粹。博物馆内一角,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具体形象化的表达,足以使《格萨尔》史诗博大精深的内涵、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和精神思想为现代人所接受,与世界接轨,与年轻一代同步,并得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在后来人中发扬光大。

我跟在图登达杰活佛身后,轻轻踏上步步生莲的七步台阶。

顿时,清香扑面,心自沉宁。

回廊上镌刻的藏文笔画,娟秀精致。脚下的地砖花纹,如白鹭翎毛,如老总管绒察查根梦中的金刚杵。大厅内,30个装藏的白色柱子,圆润华丽,象征着30个大将的浩然正气,也因此表明,雄狮大王格萨尔的盖世功绩、高俊与柔美以及集体智慧与集体力量。

中国是一个各兄弟民族团结互爱的多民族国家,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集体创作的不朽史篇,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通过各种形式,了解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的描绘,古代藏族部落联盟社会生活的经济生活、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认识价值,还可以起到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促进国内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作为对一个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价值,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的博物馆,其特殊功能和性质,更加决定了,这种以收藏保存,向公众开放掘藏实物《格萨尔》研究成果,再加上用唐卡、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史诗人物、故事、情节,所具有的永久性功能、开放模式,起到的学习、教育、娱乐作用,是一般的传播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果洛大武,遥远的雪域藏地,修建一座国家级规模、投资巨大、内容完善、运用声光电现代艺术形式的博物馆谈何容易。2006年,掘藏大师图登达杰和琼茨还不敢奢望能有现在的规模。当年,时任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的南杰对他们说:“篇幅浩繁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集体创作的英雄史诗,代表着优秀的藏地文化,你们要做就做大,不做就不要做。”已经离开人世的时任副州长吉玛也认为:“如果做就一定要做好,要认真做,要向全国各族人民传播《格萨尔》精深博大的思想,弘扬藏族人民百折不挠、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精神,扩大这部宏伟的长篇史诗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2007年,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的宏伟计划被纳入果洛州“十二五”规划,并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由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复,拨地36亩。确认这个消息后,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感激万分。尽管脚下的路还很漫长,眼前的路尚显曲折,但有了地,就有了希望,就有了自己施展抱负、才华的用武之地,就有了传承、征集、典藏、陈列、研究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永久性場所,也会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格萨尔》,关心《格萨尔》,参与到抢救和整理《格萨尔》的工作当中。同时,可提供固定场所开展学术讨论,为早日建立起《格萨尔》学的完整体系做出贡献。目前,虽然已经搜集到了四十多万诗行的手抄本和木刻本,但这只是《格萨尔》的一部分,大部分还在民间流传。抢救工作仍在继续,搜集、整理、复原《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图登达杰,果洛甘德县东下贡麻乡人,20岁时从四川色达县拉荣佛学院学成回到甘德县,被东吉多卡寺寺主、活佛斯德喇嘛认定为掘藏师,2004年受聘为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掘藏是藏族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了这一文化现象存在,至今有数万种书籍和文物被称为掘藏品,还有大量的流传于民间的掘藏师的传奇故事,传说中的人物都是曾生活在藏区的历史人物。图登达杰活佛的掘藏品多数属于法器、化石以及各种马匹饰物等,均发掘于藏区各地,与《格萨尔》有关。作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掘藏大师,图登达杰活佛不仅洞悉不同时空转换中,被神灵护佑着的实物,那现实存在的,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活形态的传承方式,而且深知,以伏藏形式保存的掘藏品是对史诗《格萨尔》研究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与历史,尽管类似的掘藏现象在世界其他宗教和民俗文化中屡见不鲜,但就历史之久、内容之广泛、影响之大、操作流程之规范等方面而言,藏传佛教中的掘藏现象堪称独树一帜。因为它在藏族文化史上形成的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传统,尽管这种传统被认为最早起源于印度佛教,但在印度佛教中并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完整、内容庞杂、传承形态独具一格的传统。在藏族佛教中,掘藏传统如格鲁派的衣钵传承、噶举派的活佛转世、萨迦派的舅甥传承,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宁玛派佛教的薪火传承产生了重要作用。

作为图登达杰活佛的贤内助,聪颖智慧的藏族姑娘琼茨,也早已心无旁骛,一心为建设这座博物馆尽心尽力。琼茨,出生在果洛州久治县,在她的记忆中,在她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无不为莲花生大师遍知一切的智慧参悟。她深知史诗《格萨尔》是流淌在果洛藏族人民血液里的文化,是果洛人的精神支柱,也知道它在果洛藏族人民生活、情感中的分量。她欣喜自己能夠为千年前格萨尔征战中,遗存下来的掘藏实物,投入心血、倾注全部身心,进行细致入微的分类、整理、展陈和管理,深感自豪。她愿意把这件神圣的事,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梦想与成就。自此,修建一座国家级规模的博物馆,能够成为向全国、全世界免费公开开放的格萨尔博物馆,用自己的力量成就一番功德,成了图登达杰和琼茨日思夜想,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事业。

但是,做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料想不到的困难。就在他们筹措资金、广为宣传,寻找设计公司、构想蓝图的时候,2009年,由于资金尚在筹措之中,设计、图纸等问题还没有通过藏学专家、《格萨尔》研究专家的论证,无法动工,州政府收回了拨给他们的36亩地。

这消息如五雷轰顶,让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焦虑万分。两年没有实施修建,他们怎么能不理解有关部门的困难,但同时,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的计划还未正式开始便付之东流。他们找到政府,向有关领导说明了情况。没想到,当时担任果洛州州长的南杰、副州长吉玛非常理解他们的困难,不但把地还给了他们,还多给了他们14亩,这让图登达杰和琼茨欢喜异常。

2011年,博物馆破土动工,在有关人士、藏学专家、藏传文化爱好者的帮助下,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在隆重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人们发布了他们将在果洛大武、雪域草原修建格萨尔博物馆的消息。时任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为博物馆题词“青海果洛州格萨尔博物馆”,诗人吉狄马加为图登达杰活佛题写了“格萨尔掘藏大师图登达杰,格萨尔永远的传承人”。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成为一件有益于民族团结、传播优秀藏民族文化的盛事,同时,也预示着他们艰难而令人尊敬的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筹措资金、设计等问题,建设博物馆的进度依然缓慢,没有太大的进展。50亩地再次被有关部门收走,国家的地不能闲置这么长的时间。然而,当他们讲明了情况后,他们的真诚与执着又一次感动了果洛州委、州政府的各位领导,50亩地很快返还给了他们,且又多出了1亩,总共51亩。

琼茨感慨地对我说:从发愿到动工,到现在的规模,最让我揪心的不是资金短缺,不是四处奔走,不是没有人关心,反复收走又返回的一波三折,才是让我们最感忧虑、最担心的事。但是政府还是在想方设法地帮助我们、支持我们。2014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被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还下拨了40万元给博物馆,并对修建博物馆给与了充分肯定。这让图登达杰深受感动。他认为,虽然自己修建这座格萨尔博物馆完全是民间行为,但能够得到州委州政府的帮助和关心,对他就是莫大的鼓舞。早在几年前,图登达杰活佛就因为爱国、爱教,在传播和发展《格萨尔》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成了甘德县政协常委专职驻会委员,参政议事,这也是政府对他的认可和鼓励。

图登达杰出生在果洛甘德县,而甘德则是《格萨尔》说唱艺人最活跃,也是《格萨尔》流传范围最广的地方。德尔文村有“说不完的格萨尔”“唱不完的《格萨尔》”“画不完的《格萨尔》”艺人。琼茨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藏族。父亲非常热爱藏族传统文化,母亲又经常给她讲莲花生大师和《格萨尔》的故事,她从小受到这方面的熏陶。琼茨本是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的物理教师,1998年,当她辞去公职去了北京,准备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心仪的事业时,结识了图登达杰,接触到了掘藏文化这一神奇的文化现象,懂得了《格萨尔》中掘藏现象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至今尚未被人关注的一个领域,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的范畴,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对《格萨尔》活形态的进一步传承,是对《格萨尔》研究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和完善,并更接近真实。

2005年,根据藏地知名大师的授记文,琼茨与掘藏大师图登达杰活佛联姻,成为辅佐他、帮助他完成弘愿的得力助手。在为完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的道路上,图登达杰活佛的思想影响着她,给予了她对自己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让她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快乐,便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心甘情愿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后,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面临的挫折与失意,只愿意低头做事,只是在乎内心的喜爱需求、内心的安宁平静、内心的意念与向往,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努力迈进。

2013年,博物馆封顶,完成了基础建设;

2014年,儿子钰泽·宫布洛宗出生,工作暂停;

2015年,开始内外部装修;

2016年,资金严重短缺,琼茨赴云南考察,与合伙人一起办工厂、经商。

2018年,经过2年时间的经商,琼茨解决了后续资金问题之后,对图登达杰的掘藏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为博物馆后期展陈的实物、资料,及内外装饰创造条件。

为了让博物馆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艺术地再现、还原、复归《格萨尔》文化的传统精髓,他们花巨资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定制了47幅宽不少于4米、高不低于9米的特大尺寸唐卡,全部以《格萨尔》史诗内容为题材,以及宽3米、高4米的唐卡上百幅。不仅集精彩纷呈、细腻美艳的传统唐卡元素于大成,而且更注重用醒目的色彩、鲜活生动的故事内容、生活化的场景,富有情感地反映《格萨尔》史诗内容中或情节跌宕起伏,或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的降伏妖魔的故事、征战的故事、爱情的故事。

此外,他们又出资三千多万元,从西藏昌都定做了75尊紫铜塑像。西藏昌都,是手工制作铜雕最原始,也是工艺最精湛的制作之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世界也占有一席之地。从昌都定制铜像,借助昌都工匠高超的工艺,意在用完全纯手工制作,耐寒,不易变形,且散发着金属质感,美观大气的紫铜雕塑作品,向世人展示《格萨尔》史诗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莲花生大师、雄狮大王格萨尔、白度母、绿度母、森姜珠姆、乃琼等等,能够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一千年前产生在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由藏族人民不斷发展、演绎、形成的丰富灿烂的文化中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博物馆建成后,他们还将向有关部门申请,争取向公众免费开放格萨尔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学习《格萨尔》史诗的研究成果、艺术成就。并在博物馆后面,开辟休闲区,解决专家、学者和游人的食宿。又先后在北京顺义成立了“青海格萨尔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中心”、在西宁成立了“青海省格萨尔文化发展基金会”,为的是尽快延展《格萨尔》史诗文化,开发文化艺术产品。这样,不但可以用多种形式传播《格萨尔》文化,还能让博物馆具有造血功能,维持正常运转。

图登达杰活佛坚定的志向,强烈地感染着他的妻子琼茨,也影响着对长篇史诗《格萨尔》保持密切关注的一批人。他们中有学者、专家,有干部、企业家,有弟子、僧人,在长达12年中,他们给了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无私的帮助,倾注全力的支持和赞助,使他们度过了建设初期资金上遇到的困难,增强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勇气和信心。

琼茨坦言,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到处化缘,也没有四处倾诉自己的苦衷,更不会伸手向人索取。在与人们的交往中,他们谈的更多的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志愿、他们对《格萨尔》史诗的热爱之情和传播思想。可是,让他们备受感动,让他们刻骨铭心、永远难以忘怀的是,有那么多的人,真心关注他们的事业,关心格萨尔博物馆的建设,甚至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做。

首先,让他们感激不尽的是果洛州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的藏学专家、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诺尔德先生。

诺尔德先生是最早发现和研究图登达杰活佛的人,是他把掘藏大师图登达杰活佛介绍给了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格萨尔》研究的专家,把他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2004年早春,时任果洛州政协副主席、果洛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的诺尔德,给中国社科院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打电话通告,果洛新近发现了《格萨尔》实物掘藏艺人图登达杰,希望中国社科院和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人员前来参加8月初果洛州举行的庆祝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盛大活动和同时举办的《格萨尔》文化艺术节活动。届时,对艺人进行学术鉴定。

7月底,时任中国社科院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恩洪和副主任诺布旺丹如期前往果洛州大武镇进行田野考察,同时,对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的生平以及掘藏品进行了解。2005年6月,诺布旺丹博士和才让道吉来到果洛大武,亲眼目睹了当时只有27岁的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郭日村和离大武四百多公里的久治县年保玉则,在一次有准备的掘藏和一次即兴掘藏的文化盛典上,图登达杰活佛亲手掘出一件五角形、带有大鹏鸟首的铜制撅掘藏品,和一件足有四五岁小孩的拳头大小的铜制箭头。据图登达杰活佛介绍,前者是岭国时代格萨尔叔叔晁同用过的法器,后者是格萨尔时代将士们用过的箭头。

此次考察后,诺布旺丹博士在美国讲学期间,与长期致力于藏传佛教掘藏传统研究的哈佛大学神学院资深教授珍妮特·嘉措女士进行了交流,共同明确了用人类学、民族学和影视人类学等方法记录这一文化现象,对进一步揭开这一文化谜底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决定以《伏藏史诗论——〈格萨尔〉史诗与藏传佛教伏藏传统关系研究》作为自己的毕业博士论文加以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琼茨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掘藏的场景。

那是2005年6月16日清晨5时,诺布旺丹博士和才让道吉一行7人随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诺尔德先生和琼茨向阿尼玛卿雪山行进。当大家走到40公里外的煨桑台时,飞雪连绵,迷雾缭绕。在图登达杰活佛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殊胜的吉兆。他认为,掘藏的成败由一系列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外界的善缘可以预示和决定掘藏的成功,掘藏师的内部修炼可以决定将掘出什么样的东西。因此,掘藏之前的闭关,平时的修炼,慎于言行,集合善缘极其重要。

而途中,每经过一处佛教徒留下的圣迹,图登达杰活佛都要停下车,给大家讲述该地殊胜的特点。当时,诺布旺丹博士和诺尔德先生同乘一辆车,图登达杰活佛和琼茨等人同乘一辆车。走到一半时,看到一位牧羊女手提一桶牛奶,正往路边的帐篷走去,诺尔德先生立即吩咐停车。

在藏地,牛奶同样象征吉祥顺利,蕴含着某种文化的因子。图登达杰停下车,径直走向奶桶,用中指蘸上牛奶向空中弹了三下,向那位牧羊女献了一条哈达,表示感谢,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走走停停,每到一处,不论是泉眼,还是印在石头上的手印,图登达杰都要向他们解释瑞祥的特点及其来源。

在泥泞中颠簸了七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来到了距离大武镇90公里的阿尼玛卿山脚下的郭村。此时已经是午后时分,阳光灿烂,晴空万里,从谷底仰目望去,山缝之间不时飘来丝丝白云。这是一个狭小的河谷地带,大河倾泻而下,震耳欲聋。突然,车子前面的马路边一条崭新的绿色经幡整齐地叠放着,图登达杰活佛连忙下车将它捡了起来。

车子停靠在路邊,所有人爬上路左上方的一个平坝,图登达杰活佛示意他们,今天的掘藏地点就在附近。

平坝上有一个煨桑台,平坝的另一侧与阿尼玛卿雪山相连,坡地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经幡,肃穆、神圣。据说这里是格萨尔当年埋伏兵器的地方,故称之为“郭村”。紧接着开始准备做掘藏前的供养仪式,图登达杰、随从和琼茨三人并排坐下。

沉默良久,图登达杰活佛静静地坐着。他端详着山峰、天空、河流,在沉寂中若有所思,似乎在赞叹眼前的景象,又似乎在有意识地阐释掘藏过程中慎于言行、集合善缘的表现。一会儿,煨桑台前陈设好了各种供品,诺尔德先生和他的司机小王准备煨桑,图登达杰活佛等人拿起金刚、撅、法螺、号子等法器,开始祈祷。一时间,法号声、诵经祈祷声、河水的轰鸣声连成一片,在广阔而静谧的天地间,显得格外神秘、威严。

仪式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其他人爬上山坡将携带的经幡系在经幡林中。图登达杰活佛说,今天的掘藏品守护神很威猛,刚才在路边捡到的那条绿色经幡代表威猛,他不会轻易让我们拿到掘藏品。十几分钟后,图登达杰活佛来到山崖下,又进行了简短的念诵仪式,才来到一座悬崖前。

悬崖有五六米之高,在琼茨的搀扶下,图登达杰活佛爬上悬崖。随从手中拿着掘藏用的供品,在一旁静立。此时,他脚下的岩石突然塌下来,一切前功尽弃。图登达杰活佛又默默站立,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左手拿起金刚、右手拿着撅,向天空比画了几下,又从另一侧爬上了山崖,踩在山崖上的一个石头上。人们看到,离地面约有2米的地方好像有一道大的缝隙,突然,图登达杰活佛对琼茨说:“快把我的金刚撅给我。”琼茨立即把早已准备好的金刚撅连同哈达一起递给了他。这时,他从岩石的缝隙处往外抛出一些小石子,随后用哈达从岩石缝中取出一件东西,交给了琼茨。最后,把早已准备好的掘藏的替代品用哈达裹起来放了回去。

2005年6月19日,诺布旺丹博士和才让道吉去久治县考察另一位艺人丹增扎巴后,在风景如画的年保玉则亲眼目睹了图登达杰活佛即兴掘藏的经过。那一天,山水相辉映,雪山绿草的年保玉则犹如仙境,草原上鲜花盛开,争奇斗妍。诺布旺丹博士看到长满花草的植被在图登达杰活佛手掌下犹如松软的泥土,很快便出现了一个足有半尺深的窟窿,他拿起一条哈达,从泥土中托出了什么,一边用急促的声音说着“太好了!太吉祥了”,一边将诺布旺丹博士手中的哈达埋到取出宝藏的地方,抬起头说:“你看到了吧?快拍照片!”

这一次,完全出乎诺布旺丹博士的预料。出于研究需要,2007年,由诺布旺丹博士亲自选址,在离大武镇380公里的兴海县县城附近扎嘎哲宗神山进行了没有准备的突发性掘藏。这一次,诺布旺丹博士第三次亲眼目睹了图登达杰活佛成功掘出格萨尔时代遗留的伏藏品——一件当年莲花生大师赐给格萨尔的降魔法器。

几次叹为观止的探究和深入考察,让诺布旺丹博士认识到掘藏在藏族历史文化、佛教义理思想和《格萨尔》史诗等三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在这三者中,尽管掘藏传统对史诗的影响产生于晚近,但对《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带来的却是一次革命。掘藏传统在史诗传统中的演绎和演化,使得掘藏史诗除了具有佛教传统所拥有的掘藏的共性外,还具备许多独有的特性。其中在《格萨尔》中,一是依照某种显现在意念中的符码进行文本的编创,称之为掘藏文本,创作这类故事的艺人被称为掘藏艺人;二是有关格萨尔遗物,如兵器、盔甲、器具、法器、文本等的发掘,被称为格萨尔实物掘藏,发掘这类遗物的人被称为格萨尔实物掘藏师。从文化类型学的角度讲,前者属民间文学的创作性活动,后者属宗教的仪式性活动。对于作为史诗的《格萨尔》来说,后者属史诗的派生性文化现象,也可以作为史诗的亚文化现象去理解。

这之后,图登达杰活佛受到了藏学文化和《格萨尔》文化研究者降边嘉措、杨恩洪、李莲蓉等各位专家的高度重视。降边嘉措还专门为掘藏师图登达杰做了评介,对他的能力做了充分的肯定。

图登达杰活佛是新近发现的一位《格萨尔》掘藏师,这位掘藏师的发现,不但是果洛地区《格萨尔》工作的一个新成绩,对整个《格萨尔》工作也有重要意义。

《格萨尔》说唱艺人在《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而掘藏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民间艺人。现在,这种活跃在民间的掘藏师已经很少,因此,图登达杰的被发现,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登达杰在一些热心于藏族文化事业的人的帮助和支持下,筹建《格萨尔》博物馆,这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成为保存和弘扬《格萨尔》文化和藏文化的一个载体、一个阵地。我衷心祝愿掘藏工作和博物馆的建设取得成功,并愿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

祝愿《格萨尔》事业繁荣昌盛,祝愿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降边嘉措

2005年11月26日于北京

当时,时任果洛州委书记林亚松,州长南杰、万玛多杰,副州长吉玛、杨英、当周等各位领导,对他们的认可,对他们的精神鼓励和大力支持,也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让他们在立项、批地等协调工作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理解,为修建博物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关注和研究藏传佛教文化,极力传播《格萨尔》传统文化的人士,在精神和资金上同样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其中,北京弘高公司的董事长何宁,不仅出资6000万元,还在博物馆修建过程中担任监理,协助具体工作。从大事到小事,从结构布局到装修细节,无不关心,亲力亲为。

另外,宁夏中卫的董事长周生平,北京德川家的董事長陈川杰,还有北京的企业家乔云鹏,梁楠、翟正颖夫妇,刘勇、钟敏夫妇,曲奕浓、翟阳夫妇,张玉平,陈东,丁龙等,不但出资鼎力相助,还不时地过问格萨尔博物馆的进展情况,过一段时间,便打电话向琼茨询问需不需要帮助,这令图登达杰和琼茨心存感激,由衷敬佩。还有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原国家旅游局规划司司长魏小安、原国务院体改委副主任周大力,文化部李松主任、牛亮司长等一直关心和支持格萨尔博物馆事业,这一切,怎么能不让他们倾注全力,把修建博物馆当做自己今生唯一的追求和事业去做,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向全中国、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也有与《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奥德修》等同样伟大、杰出,同样具有显著意义的史诗作品,而且是世界上最长、流传最广的史诗。

经过两天的采访,我对神秘的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和他的妻子琼茨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他们倾尽全力,筹建格萨尔博物馆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格萨尔》是藏族口头文化的集大成的叙事性英雄史诗,在这一宏大的叙事文学中,除了叙事故事的文本性内容外,与《格萨尔》史诗相联系的掘藏人,格萨尔时代的遗物,武器、盔甲、法器、神像、化石等等,同样是研究和梳理《格萨尔》史诗文化最直接,最具有可辨识性的重要资源。

图登达杰活佛不会说汉语,只能由琼茨为我翻译。当我们结束交谈时,图登达杰活佛故作遗憾地对我说:“我还以为,您是来采访我的,却只顾着跟琼茨说话!”我们三人都开心地笑了。

通过观察,我发现,掘藏师图登达杰活佛其实是一个活泼单纯、幽默风趣的人,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神秘。虽然研究者还无法科学地解释掘藏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但是,我相信,他定是一个学养深厚、修行极深,有思想、有品位、有毅力的人,并努力地在为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尽心尽力。

随后,我们一起在博物馆前拍照留念,欢声笑语中,沐浴着秋天温暖的阳光。图登达杰活佛自豪地对我说:“2019年9月9日9时,是一个吉祥如意的日子,也是格萨尔博物馆开馆的日子。那一天,你一定要来参加,参加我们的庆典。”

我相信,那将是一个辉煌的日子,我期盼着!

作者简介:辛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多篇。出版作品集《眼睛里的蓝》《茜草为红》《燧火的赠品》《我的青海湖》《一望成雪》,长篇报告文学《尕布龙的高地》。获青海省政府文学创作奖、第四届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短评金奖。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四届高研班学员。

猜你喜欢

格萨尔史诗博物馆
博物馆
记忆之谜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史诗与认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