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困境与出路

2019-08-13严静鸣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文章梳理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并针对高职院校目前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理念定位偏差、专业建设失策、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管理机制欠缺等困境,提出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出路,包括转变理念定位、完善专业建设策略、保障专业建设资金、健全专业建设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严静鸣(1973- ),女,四川绵阳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四川 绵阳  6217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48-04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与高职院校数量的逐年增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已逐渐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步,高职院校唯有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凸显办学个性,提升自身吸引力,才能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进而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亮点。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顺应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规律的需要,积极争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会影响整个院校的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学校对院校的认知。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建设特色专业的意识,突出自身培养特色,摸清市场需求规律,抓住发展契机,不断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目的和办学特点,形成极富院校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校的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和专业发展等。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响应了特色专业办学理念,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设置了特色专业,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设特色专业,因此应该引导一批具有一定建设经验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帶动其他高职院校同步建设特色专业。相关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特色专业的建设应根据国家发展和行业需求而制定;第二,应该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确定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后,再向有关部门申请专业设置;第三,不仅要建设特色专业,还要进行特色教学;第四,要配备符合特色专业发展需求的师资力量;第五,应同步编写特色专业教材;第六,应具备符合特色专业的实训场地;第七,实施专业监控,建立根据市场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机制;第八,完善特色专业的管理制度,建设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

二、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困境

(一)理念定位偏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不断追求办学特色,树立品牌,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办校特色还不明显,专业设置方向不明确。同时,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即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不相符,使得特色专业建设的步伐受阻。

(二)专业建设失策

首先,高职院校只注重增加专业数量,忽视提高专业质量。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盲目地增加专业数量,但办学资源未能跟上专业建设的脚步,导致专业的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与规划性。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筛选,要么闭门造车,要么跟风设置,存在极大的随意性。最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基础薄弱,教师学历水平和教育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有较大差距,且难以大量引进高学历教师;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教师培训机制,使得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佳;由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师资规模增长缓慢,使得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合理,一味地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未考虑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在生产实训设备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财政拨款不足、相关的社会组织支持力度不够、院校融资难度较大。经费不足将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很多问题。例如,难以较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影响学生培养质量;迫使高职院校对学生收取更高的学费,导致招生越发困难。

(四)管理机制欠缺

高职院校专业管理机制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未建立起与特色专业相关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如缺乏专门负责特色专业研究的机构,缺乏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奖惩机制、评价机制等,难以保障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即使某些高职院校有相关的管理体系,但大都只是摆设,并未真正运作。第二,很多高职院校的领导虽然认识到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但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第三,特色专业带头人的积极性不够高,或者虽有积极性但没有相应的地位和权利,导致其积极性难以发挥。

三、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出路

(一)转变理念定位

1.树立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理念。首先,要树立市场导向理念。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市场需求联系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和调整专业,是教育界的共识。在建设特色专业时,应主动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承担起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高技能人才的责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补充人才血液。其次,要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效地培养满足国家、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获得长足发展。

2.结合区域经济定位特色专业。首先,要明确办学方向。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其次,創新教学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应打破传统办学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最后,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品牌。

3.彰显优势学科启动特色专业。由于一个专业往往包括许多学科,要想建设特色专业,还应当充分依托优势学科。缺乏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基础的学科建设入手,打造优势学科,进而创办特色专业。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学校的优质资源集中到优势学科上,为其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确保其在本校甚至高职教育领域都居于主导位置,进而为本校的特色专业发展铺平道路。

4.凸显市场细分指导下的特色专业个性。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高职院校只有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高职院校应对目标客户群进行精确划分,制定差异化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科学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进而占据对应的目标市场。

(二)完善专业建设策略

1.加强市场调研。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创办特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才与企业,与市场需求的完美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及时对市场进行调研,加强与市场的交流,摸清市场的用人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接,明确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2.加强特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着力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技术水平;其次,加强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在岗培训的机会,使教师掌握行业的领先技术,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帮助企业创新生产工艺和技术等;再次,建立企业技术型人才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的长效机制,并将兼职教师纳入考核范围;最后,加强国际交流,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参加培训。

3.推进专业课程建设。首先,应设立相关机构经常性地开展社会调查,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其用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其次,应根据技术领域及相关行业的要求,并参照相应的职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共同完成相关课程的开发,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最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4.提升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高职院校应树立自己的专业品牌,并借鉴企业的营销理念,进行科学宣传,提高特色专业的知名度。首先,可以针对毕业生的优秀就业去向和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进行宣传;其次,通过推广知名教师、知名课程等方式宣传自身的特色专业;最后,通过院校师生的科研成果等进行优势专业的宣传。通过这些宣传,可以充分发挥品牌的作用,提升社会美誉度。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应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可模拟建设企业的生产车间,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了解生产过程,提升实践技能。其次,依托专业特色建立教学工厂。高职院校可以建设校办工厂,将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并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平台,改变原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促进院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交流,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三)保障专业建设资金

1.打破传统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观念。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其次,企业应积极进行资助。由于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是围绕企业需求建设的,并且培养出的人才大都输送到合作企业,因此企业应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资金到位。最后,高职院校除了通过政府投资、企业资助和收取学费的方式获得建设资金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获取资金。例如,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的智力、科研等优势,与社会组织达成合作,提供有偿服务,以解决特色专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2.坚持效益理财的专业建设资金机制。首先,在经费管理中应将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配置和使用与成本联系起来,进行合理调节;其次,在财务管理上,应该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再次,在资金安排上,应进行合理计划与安排,根据重点与非重点、紧急与非紧急、长期与短期等情况进行资金的运作;最后,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管理,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成本,使资金得到高效利用。

(四)健全专业建设机制

1.完善组织机构。第一,组建指导小组,该小组应主要承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初步评估与选择工作,控制建设工作进度。第二,成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小组,该小组可由教务处担任,主要负责根据本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目的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成立课程教材建设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课程方案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第四,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教师培训、人才引进,以及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等。第五,成立督查小组,该小组主要负责监督各单位对特色专业的建设进度,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整改意见等。

2.扩大特色专业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目前国家逐步将办学自主权归还给高职院校,但专业设置权仍主要受制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政府应该及时将专业设置权下放给院校,给予高职院校新设或调整专业的自由,充分调动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奋杰.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

[2]柯玲.产业集群园区化发展下高职院校集群式专业建设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16).

[3]姜汉荣.职业院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业群的“现代性”认识[J].职教论坛,2017(36).

[4]王亚鹏.校本专业诊断: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逻辑起点[J].教育与职业,2017(21).

[5]吴雪纯,李智勇.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战略管理研究——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

[6]吴峰.区域经济视野下江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基于15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2).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