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变与变

2019-08-13吴一鸣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摘要]“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来说,是自我认知的再出发、内涵提升的再出发、创新发展的再出发。“双高计划”推动下,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服务就业民生的办学导向,产教融合面向区域发展的发展路径,校企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仍然是高职院校的应然坚守。同时,高职院校在需求导向下正面临着改革变局,需要以变革有效回应类型发展的需求,以融合有效回应地方政府的需求,以协同有效回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全纳有效回应学习对象的需求。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吴一鸣(1978- ),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安徽  安慶  2460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3-0021-07

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印发,标志着“双高计划”的全面启动。无论是从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职发展的进程看,还是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发布后高职改革的重任看,“双高计划”无疑已经开启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虽然与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校计划”)大体相同,“双高计划”也是通过扶优扶强来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否跻身“双高计划”建设之列,每一所高职院校其实都无法置身事外,必须认真审思“双高计划”推动下各自学校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不变”与“变”做一些梳理和探讨,以期能为院校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推动意义

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双高计划”,首先需要对2018年底以来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和事件进行梳理。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职教20条”;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正式印发;2019年2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如果把这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串连起来,就会发现国家层面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并且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而“双高计划”则是落实这种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推动意义,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认识和理解。

(一)“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自我认知的再出发

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曾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但这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认识和理解始终不够清晰,常常在不同语境中出现摇摆或偏移。而“职教20条”开宗名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予以确立。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以类型教育的思维、类型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自我,准确把握自身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体系、现代经济体系乃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定位,在自我认知上进行调适。

“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活动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和‘我之于我有什么意义这个自我肯定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①对于1388所高职(专科)院校②来说,虽然专业结构、办学实力、发展环境各不相同,但“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应是其最基本的自我认知。类型教育的定位下,以这种自我认知为基础还要作进一步回应和解决的是,要服务的是谁?要促进的是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层面在职业教育布局上,是每个地级市办好一所高职,每个县办好一所职教中心。换句话说,每一所职业院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服务区域和目标指向。“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是‘双高计划重要的政策信号。”③在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已经全面落实并且标准还将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在服务面向上是主动回应还是被动应付,显然已经是高职院校越来越回避不了的问题。

(二)“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再出发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2006年启动的“示范校计划”以及2015年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优质校”项目建设,其本质上都是对高职院校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发展转型给予的方向性指引,其目标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基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更多强调的是解决高职院校内部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些重大项目的引导和推动下,每年公开发布的高职质量年报逐步形成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等五方面构成的‘五维质量观”④。

与以往有显著不同的是,“双高计划”是立足新时代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从外部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出了推动性要求,其目标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与其他要素部门之间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更多强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产业”“创新”“健全”“技术”“技能”等词汇在“双高计划”政策文本中的高频出现,充分说明了其在内涵建设要求方面相较“示范校计划”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双高计划”实际上就是推动高职院校由内向外发力实现内涵提升的一次再出发。

从内部而言,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就普遍现状而言,在标准构建、质量保障和品牌打造上仍然任重而道远,而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落实“双高计划”的基础性内容。同时也必须看到,扩招政策的出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必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组织形态形成强烈冲击。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治理来推动改革,如何通过强化多方协同来提升绩效,显然亟待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破题。

(三)“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再出发

2015年以来,“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系统搭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四梁八柱,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⑤。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五个方面任务或项目的设置,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明显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很多管理者甚至觉得,在‘后示范时期有点迷茫。”⑥这种内生动力不足或者“迷茫”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调整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性问题,是一个对自身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反思和积淀的过程。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和推动了以“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落地。

“双高计划”作为落实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性措施,从项目遴选条件来看,既保持了对“示范校”计划的传承,也尊重了“三年行动计划”所推动的成果,“价值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⑦的聚焦下,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态度和立场极其鲜明。这种创新,要求高职院校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实践,在对接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坚持并凸显类型教育的定位和价值;要求高职院校以一种更有力的担当来实践,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进一步找寻和巩固学校的不可替代性;要求高职院校以一种更务实的行动来实践,“以人的职业需要和职业技能养成为基本出发点”⑧,为满足学习对象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有效支持。

二、“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应然坚守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高职院校历经从中专向高职转型发展、“示范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洗礼,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兼具职业性和高等性特征的理念体系、话语体系、行动体系。这是20多年来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最大共识,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成就、基本经验、主要特征。20多年来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这些体系化成果,是“双高计划”的认识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和坚守的核心要义。对于这些共识或成果,我们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高职院校这20多年来的发展来说,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全过程,其成效也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形成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健全完善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承担起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育更多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

(二)办学导向:以人为本,服务就业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从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結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来,在人才培养工作两轮评估作为“指挥棒”的引导推动下,以及“示范校建设计划”对升格的严格控制下,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普遍破除了“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而且,从2012年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来看,仅“2009—2011年这3年间高等职业教育就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89.6%”⑨。可见,高职院校在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中也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站在2019年这样一个新的起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于宏观政策层面,“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⑩。这种安排,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作用,或者说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中,职业教育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促进就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当然使命。

(三)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办学育人

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再到2016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作为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模式,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相关主体各自的利益诉求大不相同,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境。“破解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通过一起努力达成共同的目的,实现互惠互利。”11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路径,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基地”“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等不同方式,来寻求学校、企业和学生(员工)等多方利益的协调和行动的协同。在这些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这无疑是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和整体升级。

(四)发展路径:产教融合,面向区域发展

因为高职院校布局相对均衡,“区域性”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内在属性,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上。在经济发达、产业繁荣的地方,高职院校往往都办得风生水起。反之,在经济欠发达、产业欠发展的地方,高职院校往往都办得比较艰难。这也很好地说明了高职院校与所在区域之间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

在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政府举办且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已经全面落实的大背景下,如果这种共生关系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基于这种共生关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路径上都始终立足产教融合,坚持面向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例如,安徽省早在2014年就明确提出“按照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这种路径即便有时可能还会发生偏移,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主动或被动,高职院校在办学面向和服务区域上将更加精准、聚焦。

“在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为了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不仅需要实现从校企合作思维向产教融合思维的转变,而且需要实现办学模式核心要素的系统创新。”12从近些年来各地对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视和扶持,也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通过产教融合来培育和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的迫切。“高水平专业集群、高端产教融合平台、高质量人才队伍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三大抓手。”13如何更好地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加强各方资源、要素的投入与整合,更好地与区域发展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仍然是高职院校在落实“双高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并持续创新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改革变局

“双高计划”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十个方面的改革发展任务,对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这些改革发展任务,需要将其置于新时代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有相对系统、更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部署以及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视察时就高职扩招所表达的更明确信息,都充分体现出国家层面对高职改革的重视。很多人也认为,“大扩招”正在倒逼职业教育大改革。笔者以为,在这种倒逼之势下的改革变局中,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外部需求予以更加积极的回应。

(一)以变革有效回应类型发展的需求

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企业与学校跨界合作的结构形式和办学格局;二是产业与教育需求整合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三是共性与个性框架重构的设计方法和逻辑工具。”14职业教育“将成为面向所有年龄群体、与工作世界联系最为紧密、行业企业及整个经济和社会都更加关切的教育类型”15。而此次高职扩招,“有可能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未来高职教育的定位可能将与继续教育和国家层面的职业培训再次整合”16。

虽然高职院校在过去很多时候都强调自己是类型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与普通教育表现出有多少不同,这显然亟待高职院校做出调整或变革。这种调整或變革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发展理念层面,需要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中体现出类型教育的定位与价值;二是在办学模式层面,需要以更务实的行动凸显协同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贯通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三是在组织形态层面,需要以更积极的行动做好适应性调整,在教育教学管理、内部职能优化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有效应对扩招、就业等外部力量所推动的重大变革;四是在治理架构层面,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加强统筹整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各类资源和要素尤其是校外资源和要素的整合提供不同类型的有效接口。

(二)以融合有效回应地方政府的需求

“推动产业转型、变革管理机制和满足个体需求是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17而从“示范校计划”到“双高计划”,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呈现出政策强力推动的路径依赖现象。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演进,也可以理解为这是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需求的回应。2018年以来,政府层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或压力正在显著增强,国务院和各地方政府均将职业教育领域内容首次列入政府督导激励范畴。应该说,因为地缘关系,更多比例的高职院校需要回应的是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和就业民生上的需求或压力。

要积极、有效、精准回应地方政府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将自身职能作为发展要素,全方位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融合。要实现有效融合,应强化产教对话协作机制建设,并至少瞄准和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增强专业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通过园区建设、企业用工与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密切互动,推动高职院校真正融入园区发展并成为其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三是创新机制全程介入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为园区产业招商以及大项目落地提供精准和有效服务。

(三)以协同有效回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各地正在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形成的新经济。产业变革的全面提速,直接推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格发生变化甚至颠覆性改变。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不能自说自话、自行其是,必须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深度参与产业变革。这种协同应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的协同,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有行业企业界人士更多地参与和支持,推动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二是加强师资建设的协同,推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匠的双向交流使用,加强双师结构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共建;三是加强资源建设的协同,扩招后学生身份的多元化需要更丰富更多样的教学资源来支撑,仅靠学校显然难以为继,必须校企共建实训资源、共建培训项目乃至共建“学分银行”;四是加强服务保障的协同,学生员工身份的一体化让校企双方必须做好学生或员工管理、服务、支持等层面的衔接和协调,健全和完善“双主体”育人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四)以全纳有效回应学习对象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提出2030年的教育愿景,即“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18。而“基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的现实以及各类正规教育的发展特点,正规职业教育应当被最先纳入终身教育体系”19。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越来越具有全纳特征,而且这种全纳的目标指向非常鲜明,那就是为学习对象的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一种传承或回归。

“面向未来的职业世界,我国职业教育亟待进行价值导向的变革,从就业导向过渡到生涯发展导向。”20这种导向的转变,无疑将会推动高职院校在职能定位、办学形态、组织架构、运转模式、评价标准等方方面面的变革。高职院校可能需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并建构学校与学生、专业与学生、课堂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来加速适应这种变革。这种变革,无疑也将会贯穿于推进和落实“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的全过程。

[注释]

①张元.自我认知的实现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3(5):127.

②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2019-04-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③⑦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4-09.

④翟帆.三个榜单注重引导 五个维度持续向好[N].中国教育报,2018-07-17.

⑤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情况[EB/OL].(2018-11-07)[2019-04-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

1107/sfcl/201811/t20181107_353846.html.

⑥黄达人.“后示范”时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思考和建议[N].中国青年报,2017-03-03.

⑧张雄.“类型教育”面临三场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9-

04-09.

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

17.

⑩赵秀红.职教加速发展背后有何深意[N].中国教育报,2019-03-07.

11郑荣奕.基于利益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J].教育與职业,2017(8):30.

12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

13胡正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00-101.

14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

15李玉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16刘继安,陈志文,李马英夏.高职教育扩招:一个社会治理角度配置教育资源的案例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9(4):9.

17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3):117.

18周红霞.2030年教育: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仁川宣言》[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36.

19廖晓琴.正规教育类型如何融入终身教育体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8(10):17.

20匡瑛,石伟平.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教育与经济,2018(4):20.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