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纸铅字溢书香

2019-08-12陆建明

北京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铅字纸质书香

陆建明

俗话说无论相人,还是行事,最初的印象和感觉最为重要。就说读书吧,或许先入为主的缘故,在当今电子媒体遍及的时代,我依然对传统的纸质书情有独钟。记得我初读的是本《待到山花浪漫时》的小人书,讲述抗战时一位八路军战士在深山人家养伤的故事,那油墨的纸香至今使我难忘。后来,我的童年是在小图书、科幻画报和童话册里度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读书成了我知晓古今、了解世事的途径之一,也是我业余爱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初中时,我非常喜欢邮局橱窗里五颜六色的杂志,当时一直伴随我的是《中国青年》,一毛六一本,每期必买。报刊于我,其实也是我对文字的信任和依赖,不过以纸为媒,传达着作者的意愿,表达读者与其心灵的共鸣,读书就是与作者的真诚交流。书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给人以踏实的感觉。况且,买本书回来,读过后又可收藏,保存一辈子,我的经历便在书里,想起时拿出来读读,那份尘封的记忆源自我对文字的喜爱。

后来我又爱上了报纸副刊。看着阡陌里的文字插着绘图、篆刻和书法,看得多了,觉着甚是美观。抑或习惯的因素,渐渐的,我对副刊的痴迷成了一种惯性,以至给媒体投稿。相比之下,电子媒体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内容,形式多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铺天盖地式的,老少皆宜,但我还是觉着它少了份触碰感。所以我喜欢纸媒,因它是物质的、有形的,捧手就读,遇水即融,比电子媒体显得厚重、笃实。

我喜欢读书还有一段经历。十年前,我报名参加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由于工作繁忙,便把上下班乘公交的时间也用上了。每当我上车时,总会看到十之八九的人在低头玩手机,起先我还有点顾忌,觉得在车上看书比较另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便习惯了在车上默读所考课目的资料,觉着比看手机实在多了。以后的我无论是出差,还是旅游,总喜欢带上一本喜欢的书,打发旅途上的时光,眼睛疲劳了就眺望窗外,调节一下,人也不觉得无聊了。

其实,我是比較排斥电子书的,因为纸质书在我心里占得先机的因素,我对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当然,我也不能说电子书不好,只能说两者各有利弊,因人而异。手机与网络的联袂给现代人的阅读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讲求的是时效,即有网络的地方就可阅读,极其方便,但是不可否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方式。对我而言,我觉得手机上的文字只是只言片语,不利于我们完整地掌握系统信息,如人物传记、长篇小说,或专业性的学科等。由于版权的因素,部分文字不可能在手机上详细的登载,或许只是一个片段,不免对我们的思维产生片面的影响。所以我觉还是系统地读一本书比较好。读书,尤其是散文类,我不大喜欢一目数行,觉得这是敷衍,因为有些佳句和段落是要慢慢品味的,读快了就体会不到其中的意境。

此外,我每月都要去“南图”调换两三本书,回来慢慢消化。“南图”是国内第三、亚洲第四大的图书馆,免费借书是市府带给市民的福利,如若这样还不读书,那就是罪过了。自我读书以后,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素养,也充实了我平淡的生活。

其实,我读书是很慢的那种,所以换书率不是很频,我只求踏踏实实,读一本是一本。此外,我还喜欢购书,对自己的书毫不爱惜,我爱用彩笔在书上做标记,勾画一些喜爱的段落,或在书下折个角,以便再次阅读时能轻易地翻到。我想,书是用来读的,不是做样子的,书要对人有用,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我觉得有些好文章是可以重复读的,不同的时候读,会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理解度,大致是趋向成熟的。然而,我对借来的书倒十分爱惜,遇到好的词句便会摘抄下来,归入我的文字库,读书就要吸收它的精华,使自己受益。现在是电子媒体的时代,但我依然喜读纸质的书,那是一种妥帖的感受,不伤视力,体现着对书者的尊重。当然,手机上的文字也可作为一种附属品,或对我们所读书刊的一份补充,互通有无,也未曾不可,但我还是喜欢那种木质的纸张印着铅字溢出的书香。

责任编辑 张琳琳

猜你喜欢

铅字纸质书香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指导小学生纸质阅读的研究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电子疲劳
书香海报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中魔法的铅字
爱的表白
变成“铅字”的文章
汪治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