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9-08-11张雪娇

现代交际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马克思

张雪娇

摘要: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念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人”这一理论。“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能动地表现生活的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现实的人”的思想的建立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现实的人 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26-02

一、“现实的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形成,是在对黑格尔“理念意义上的人”以及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是其一切理论的起点,也是他逐渐从唯心转向唯物的过程。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论思考经历了相对艰苦的历程。黑格尔用理念解释世界,把绝对观念看作一切存在的所有本质和最初原因。他曾在《小逻辑》中提到:“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本性。”[1]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理念的人”,他在批判宗教唯心主义的同时,指出宗教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用人的本质来说明宗教的本质,提倡以往对天国的盲目崇拜转变为追求现实的幸福。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认为人来源于自然界,而没有把人放到实践中去理解,费尔巴哈否定“理念的人”,提出“抽象的人”。马克思看到了实践的力量,对二者进行了批判,找到了“现实的人”的形成途径。

二、马克思“现实的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提出,划清了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阐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以往唯心史观的之间本质区别,使人对自我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人脱离“抽象的人”而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作出科学的规定。“现实的人”即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现实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现实的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一,“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3]所谓的自然的、有生命的人就是人从根本上属于自然界,并和自然界其他生命产生互动,即人与自然会通过不断互动产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与其他生命体相互作用,人是有血有肉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存在。在“现实的人”的第一个方面,马克思就提出“现实的人”是自然的、肉体的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点当然是自然的、肉体的人,人的解放的第一个前提是人处于社会历史中,满足自身基本需求,这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础。

第二,“现实个人”是劳动的实践的人。马克思指出,把人和动物进行区别的第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他们的意识、思想,而是人开始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人”在物质生活的实践中找到了存在的基点及区别于动物的最初原因。“现实的人”从根本上讲就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而劳动则是实践的主要方式。“这种活动的摹本形式是自然物质活动,它决定一切其他活动,如脑力劳动、政治活动等。”[4]可见,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作为最基础的形式,推动其他一切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可知,劳动对于“现实的人”的发展和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现实个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现实的人”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现实的人”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下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活动,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5]“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马克思在《提纲》中也曾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前提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但物质生产活动的进行需要处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过程。“现实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就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在“现实的人”的实践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现实的人”的实践劳动也无法脱离这两种关系。

第四,“现实的人”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的人。从纵向上看,人类的全部历史即“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同时“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也受历史的制约和影响。实践活动在一定社会条件中进行,不同的社会条件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实践,生产的实践受到生产关系、生产水平等的制约,呈现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特征。从横向上看,人类全部历史是从地域性向世界性转变。由于生产交往的扩大,每个人都要融入世界历史的范畴,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打破了地域性交往,个人不仅可以“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6],交往成为世界性交往,使“现实的人”处在世界历史之中,成为世界历史意义的人。

第五,“现实的人”是能动的表现生活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生命存在”,人是具有自由本质和社会因素的超出纯粹肉体的存在。人在社会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而存在,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我们“不应当只是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7]“现实的人”通过有意识的能动的“表现生活”对历史进行创造。尽管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其被动性,但是他们又可以通过创造、改变与环境不相适应的部分,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现实的人”在历史进程中担任创造者的角色。

三、“现实的人”思想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对现实生活产生指导意义,才是哲学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现实的人”思想对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意义。“现实的人”是处在自然界中参与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存在,启示人们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发展旨在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建构的,是人思想和认识的对象化和客观化,直接反映人的本质,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遭到破坏,它所体现出来的都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残缺不全。正因如此,绿色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发展的需求。绿色发展理念以当下中国基本国情为背景,以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为动力,以绿色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构筑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

第二,“现实的人”思想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现实的人”是能动的人,具有主体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人美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重要问题,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摆在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发挥其主动性,在社会历史建设中以满足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进行历史创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迫切解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高层需要”,高度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把人作为社会真正主体加以重视和尊重。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将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到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落脚点上,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现实的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意义。“现实的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人处在世界历史长河创造历史,突破地域性,在世界历史上相互交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价值理念,在这个“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及“人类命运”与“世界共同体”休戚与共的交往关系体系中,正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本质性统一关系,“正是在这种个人和共同体的互为条件和交互关系中,人与自然、小我与大我、自我与他我、个人与社会等都在此实现了本质的统一。”[8]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世界历史进程规律和现实提出的构想,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美好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理论设想,也是中国面对世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是“现实的人”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现实的人”对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的人,是基于真真切切幸福存在的人,脱离了抽象的人。“现实的人”第一次把人放到了社会关系中考察,并且强调实践的意义。这样人对一切社会存在及美好理想的追求,都要基于现实的存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人的本质即人可以真正实现自由自觉地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可以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基于个体的人的存在,其次要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对世界的创造和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形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0]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最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的最本真的体现及最高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

[2][4][5][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趙慧敏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
邓小平“北方谈话”及其当代意义再审视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