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捞仔作品《神鹰传说》艺术特征分析

2019-08-07陈华君

都市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神鹰乐段乐句

陈华君

近二、三十年来,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文化艺术发生了大量的交流与融汇。出现了一种藏民族歌曲借鉴现代音乐元素,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唱法,来演艺和创作出的艺术形式。他们从中国文化精华中广泛地汲取营养,呈现出这类型音乐作品特有的艺术纹理和艺术质感。《神鹰传说》,便是一首具有藏族特色的流行歌曲。在查询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调查和翻阅文献资料后,笔者鲜有发现对这首作品的具体分析研究。因此,希望通过本文些许浅见,为以后演唱和研究这首声乐作品的歌者提供一个较为丰富的参考素材和艺术借鉴。

《神鷹传说》原名《天葬》,是由藏族诗人楞本才让(又名二毛)作词,音乐创作制作人捞仔(又名吴立群)谱曲,于1999年共同创作的一首藏族通俗歌曲。这首歌曲以藏族的传统丧葬仪式为创作背景,用省略式、艺术性的白描手法,将天葬仪式呈现在听众面前,同时,《神鹰传说》体现了藏传佛教中“生死观”的文化内涵。

古时有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等。甚至在现代社会,部分地区的天葬风俗都依然存在。作为《神鹰传说》的主题“天葬”,在该作品中描述的是藏族民众,在亲人逝去后为其举行的一种丧葬仪式。该仪式由当地的天葬师主持,其具体过程是逝者过世后,先在家中停尸三天,然后择日择时由其家人抬至天葬台,请天葬师对其遗体进行处理,最后再将逝者放置在指定的地点,以待神鹰(秃鹫或者其他鸟类、兽类)进行吞食。所以,该作品以“神鹰传说”作为讲述藏族天葬仪式的象征性线索,不仅仅是歌词创作者借秃鹫这种猛禽表达对天葬的敬畏,同时也是对逝者及死亡的尊重。

《神鹰传说》的艺术特征分析

1、以死观生的歌词含义

《神鹰传说》这首作品在歌词创作方面,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天葬仪式的整个过程,而是借助“神鹰”(秃鹫)这一象征义,用省略式、艺术性的手法,将天葬仪式隐晦地呈现在听众面前。《神鹰传说》的全部歌词如下:

“默默的向你挥挥手,告别我们轮回的缘分。

应召而来天的神鹰,请你带走我一生的荣耀!

轻轻的走过曾经的家,记住千年不变的誓言;

应召而来天的神鹰,请你打开我阳光的天路,

如此安宁,如此安祥

多么美妙神奇的时光……

死亡在消失,生命已经飞翔

远去的翅膀上!

如此安宁,如此安祥

多么动人美妙的时光……

死亡在消失,生命已经飞翔

远去的翅膀上!

轻轻的走过曾经的家,记住千年不变的誓言。

应召而来天的神鹰,请你打开我阳光的天路

默默的向你挥挥手,告别我们轮回的缘分。

应召而来天的神鹰,请你带走我一生的荣耀!

一生的荣耀。啊~~~”

这首作品前后由叙事和抒情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叙事部分歌词是从“默默的向你挥挥手……阳光的天路”告一段落;第二部分的抒情部分歌词是从“如此安宁,如此安祥。……远去的翅膀上!”,然后反复叙事部分至结束。

第一部分主要描写的藏族逝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面临生死时刻,观摩为自己举行的这一场天葬仪式。其中,第一句“默默的……的缘分”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逝者在经历肉体与灵魂分离后,逝者作为不灭的灵魂与已经消亡的肉体作最后的告别仪式。其中,“默默”一词表现的逝者感受是多于平和、少于不舍的;“你”是指已亡未消的逝者肉身;“我们”是指逝者的灵魂与肉体;“轮回的缘分”是指逝者的灵魂之所以在今生投身于这一具肉体,主要是前几世未了的缘分,这里所暗含的文化内涵印证了藏传佛教中“轮回转世”“灵魂不灭”的教义。第二句“应召而来……一生的荣耀!”这句话表达了逝者希望死后能够飞升天堂的美好愿望,以及对自己能够达成这一愿望的自信。在第三句“轻轻的……不变的誓言”中,逝者在面对失去自己、且痛不欲生的亲人时,内心的情绪十分矛盾,既有感恩、有不舍、有守护、有顺应,但更多的却是离去的决绝和坚定。第四句“应召而来天的神鹰,请你打开我阳光的天路”与第二句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感,只不过在这句话中,逝者已经完全做好飞升天堂的准备。换言之,逝者对于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的留恋,以及对于死亡也已经没有任何的恐惧。总之,“天葬”对于藏族民众是一种能够参看其一生修为的仪式,只要这一世为人善良、清白,那么就算是面对死亡,逝者的内心一定会是平和、豁达的。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的藏族逝者在面对自己的肉身已经开始真正消亡之时,内心的感受是喜悦和快乐的。从第一句和第三句“如此安宁,如此安祥,多么美妙神奇的时光”中就能够看出这一点,“安宁”“安详”是内心的一种平和情绪,“美妙”“神奇”就是将逝者顺应死亡的情绪推向一个更为欢愉和幸福的层次。而天葬是对逝者某一阶段修行结束的审判。所以,逝者在面临死亡时刻所流露出的欢喜与骄傲的情绪,更加可以断定逝者生前必是正直、坦荡。

总而言之,单从词本释义的解读上来看,《神鹰传说》的这首作品,是词作者楞本才让向听众传达的一种“以死观生、以生鉴死”的生死观,即一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就是其对生前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信心力,以及一个人在生前修为的好坏便是鉴定这个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标准。当然,从一个更为深层的角度来看,这正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因能生果、果复生因”的人生哲理,以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生命真谛。

2、首尾相应的曲式结构

这首作品为有再现的ABA三段曲式,含引子、间奏、尾声。其中根据演唱情绪的转变,从#f小调过度至B大调,又转回#f小调。歌曲从歌词到旋律前后呼应,有层次地逐步发展音乐。

歌曲的引子从#f旋律小调开始,4/4拍,4个小节,速度为72营造出一种灰暗悲伤的气氛,再转为IV及大三和弦让人感觉明亮和希望,以此反复。表现出作品中与亲人分离的不舍和追求信仰的渴望之间的挣扎。

歌曲A段是#f小调,4/4拍,19个小节(尾句长音含间奏1小节),速度为72,伴奏由柱式和弦构成。a乐句旋律较为平稳,情绪略有起伏,呈波浪式走向,由小调旋律营造出忧伤的气氛,最后落在V级上,为b乐句的衔接做好了铺垫。而b乐句开始和a乐句旋律前半部分一致,后半部分,忽然急转直上,就像歌词所描寫的“应招而来天的神鹰,请你带走我一生的荣耀”那般呼唤神鹰从天而降,完成逝者毕生的信仰。经过简短的过度,再进行a乐句和b乐句旋律的反复。

B乐段与A段衔接的间奏共有4个小节,4/4拍,速度较之前略有加快。进入间奏时,首先呈现的是#f小调的主和弦,后经转VII级大三和弦。此后,再过度至降II级大三和弦(B大调降VI级大三和弦),然后由左手紧凑的八分音符8度上行到达B大调V级大三和弦,由几个大小三和弦的衔接完成由#f小调至B大调的转换。

通过推动,歌曲走向大调性的副歌(B乐段)。B乐段为音乐主题的升华。由原来A乐段的略带忧伤的色调逐渐转换为平和、明亮的色彩,正如c乐句歌词所描述的“如此安宁、如此安详,多么美妙神奇的时光”,曲作者运用了同向的音阶式进行来配合词作者想突出的两个“如此”,钢琴伴奏用紧拉慢唱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广袤辽阔的壮丽景色,引出对美好信仰即将实现的感叹。d乐句开始前,有一个八分音符休止,仿佛是对美景的恋恋不舍,忘记了正在进行的事物。而后突然回神,运用了连续的5个B大调主音,强调并唱出了“死亡在消失”五个字,歌曲旋律迂回上升,表现了逝者信仰的实现——“生命已经飞翔”。反复后,旋律归于平缓、抒情,回复到A乐段。

尾声部分运用了与引子相对应的伴奏,由明亮和灰暗交替进行的和弦走向,给人以再现的感觉,歌词也只是重复A乐段中的“一生的荣耀~啊~~”,让歌曲回归主题“天葬”的意义。歌者和伴奏都慢慢将力度降到PPP,最后归于消失。

《神鹰传说》这首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丰富细腻的情感,富有表现力的钢琴伴奏,让藏族诗人楞本才让歌词中所描写的“天葬”更加生动,充满了艺术表现张力,是汉藏文化交融发展的体现,为我们揭开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神秘一角。

参考文献

[1] 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

[2] 林立君著,声乐教学艺术论[M].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 新巴·达娃扎西,藏族天葬的起源、仪式过程及禁忌制度的文化内涵再探[J].藏学学刊,第4辑。

[4] 洲塔,论天葬产生的思想渊源及对藏族社会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5卷,第4期。

[5] 才旦曲珍,有关天葬及天葬师的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2012年,第4期。

[6] 陈作宏,《神鹰——一个古老的世界性母题》[C].

[7] 黄少勇,藏文化中的鸟形象及其文化地理特征探析.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 颜亮,藏传佛教死亡观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9] 彭涛,歌曲《青藏高原》的艺术特色[J].音乐周报,2002年,第7版。

[10] 常留柱,藏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J].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4期。

[11] 姜珊珊,钢琴即兴伴奏的音型与应用研究[C].湖南师范大学,2005-04-01。

[12] 黄河、戈素云,浅谈歌曲《天路》的创作与意义[J].大舞台,2009年双月刊,第5期。

猜你喜欢

神鹰乐段乐句
唯一的路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静态飞行5小时——安第斯神鹰了解一下
中复神鹰通过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验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