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举措”促学生文化意识形成
2019-08-07林昭婷
林昭婷
[摘 要]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运用比较感知、情感体验以及开展相关文化主题活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领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文化;情感体验;主题活动
语言和文化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失去文化依托的语言空洞、乏味,没有语言的文化无法传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背景作支撑,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尤为重要。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文化背景对语言习得的作用,只是单纯地、孤立地进行语言教学,导致英语失去作为一门语言应该具有的文化价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比较感知中体验中西文化的美妙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战场,教师除了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及编写思路和意图外,还应充分发掘其中的隐性文化知识。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状态,笔者采用比较融合的方法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承载着文化,鲜明地体现文化的内涵和差异。因此,在英语课堂进行文化教学,应该对那些蕴含文化内涵的词汇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母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凸显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现行的PEP英语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掘教材中内在的文化因素,并与我国文化进行比较。如教授PEP三年级的“人物姓名”之后,笔者让学生将我国和西方姓名构成的异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发现西方人的姓通常放在最后,而中国人的姓放在前头。接着,笔者举例子进行总结:“对一个叫John Green的人来说,John是他的名字,Green是他的姓,所以我们不能称呼他为Mr. John,而应该称呼他为Mr. Green。”学生通过比较和观察,对中西方称谓和姓名的习俗文化有了深入了解,领略到中西方姓名在构成方面的差异,体验到中西文化的美妙。
二、在情感体验中品尝文化的精神内涵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有了情感上的积极体验,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长久兴趣。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情感体验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情感上对英语产生兴趣。
如教学新版PEP四年级上册Unit 5《Dinners ready》一课时,恰逢圣诞节,于是笔者抓住学生好奇、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享用一餐圣诞文化盛宴。首先,在圣诞节来临之前,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以下几个问题:Whats the biggest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y? What do they do on that day? What do they eat on that day?其次,在享用圣诞节大餐之前,笔者让学生介绍自己调查到的圣诞节习俗。接着,在学生享用圣诞节大餐的时候,笔者亲身示范,教导学生西方的餐桌礼仪,特别是餐具的使用礼仪。最后,在圣诞节大餐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Whats the biggest festival in China? What do they do on that day? What do they eat on that day?同时,让学生调查一下中国人的餐桌礼仪。这里,教师把餐具的使用、中西方的传统习俗和特色食品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中西文化知识的主人。在这样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了解了中西方的传统节日知识、餐桌礼仪文化和饮食文化,加深了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在主题活动中分享文化的多彩多样
课外的天地丰富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享受多彩多样的文化盛宴。
如“最佳国际导游员”这个主题活动是新版PEP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主要国家的概况,如国旗、地理位置、主要文娱活动、标志性建筑物等。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个活动,笔者事先做了简单的计划:第一,调查学生喜欢的国家,然后根据调查表把喜欢相同国家的学生分在同一组,最后分成中国组、美国组、加拿大组、英国组和澳大利亚组五组;第二,让同组学生PK,由高年级同学当评委,选出五个“优秀国家导游员”;第三,五个“优秀国家导游员”PK,由高年级学生和英语老师当评委,选出“最佳国际导游员”。活动一开始,各组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询、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收集所在组别的国家概况,然后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旅游手抄报、地理杂志等形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和理念,进行导游词解说。评委们根据学生的解说评选出“优秀国家导游员”和“最佳国际导游员”。“最佳国际导游员”的导游词如下:“Hello, everyone. Im Lily. Welcome to China. 今天我是你们的导游。China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China在古代就有四大发明,分别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China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花是牡丹,国庆节是在十月一日。There are fifty-six nations in China. China的国宝是panda。Panda is black and white. Its very cute. I like it very much. Great Wall為世人所熟知,位于中国北部,全长约6700公里,享有‘万里长城的美誉。中国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再一一介绍给大家。谢谢!”虽然三年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还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传递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实现了此次主题活动的目标。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让学生分享了多彩多样的文化盛宴。
总之,语言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中外文化的差异对比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相关的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英语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鲁子问.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Patrick R. Moran.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