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让议论文向说理深刻处漫溯
2019-08-07朱姮
朱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我认为思维能力可以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清晰,深刻犀利,那他的思维应该也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
因此,要让议论文写作深刻,我觉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界定概念:在比较中辨清论点
议论文一般都是围绕某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述的,这个核心观点中必然会有核心概念。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说:“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往往有一两个词语对全文的思路起统领作用,这一两个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说理要做到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而深刻,在界定概念的时候我们不妨引入比较思维。
比如,在2011年江苏卷高考优秀范文《拒绝平庸》一文中,开头是这样提出观点的:
今世之人,多以奉行中庸之道自喻,即与世俗同流,人云亦云,而其自身便少了一些原则,多了一些铜臭;少了一些坚守,多了一分谄媚。
而我要说,拒绝平庸。
这段论点的议论中,作者引入了“中庸”这一概念,拿“中庸”和“平庸”进行比较。在“中庸”少了些什么,多了些什么的比较中,我们认识了“平庸”的真正的内涵实质。作者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平庸”,给读者以独辟蹊径的感觉。
在界定核心概念时,引进比较思维,可以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相近或相反的比较,让说理在比较中更加深刻。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些与“拿来主义”相反或相近的概念做了比较,从而让读者对“拿来主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思想认识。
要注意的是,新提出的概念要和所论述的概念具有相关性,假如引进和主概念毫无瓜葛的词语反而会弄巧成拙,造成思维混乱。
概念界定是最直接的方法,在对“是什么”层面的用力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生深厚的写作功力,而且在界定的时候,容易出错。所以在概念界定无法成功的时候,用事例来诠释核心思想,也不失为明智之举。那么用几个事例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诠释核心概念,让说理走向深刻,落实在具体的句式上就是“不是……也不是……是……”。比如:写“同情”这一话题。直接对同情从内涵上下定义:同情就是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现代汉语词典》)。其实这样的诠释还是比较抽象的,读者不一定明白。那么我们可以用比较法来写这么一段文字:
同情不是“嗟,来食”般的盛气凌人的恩赐,亦非“鲁镇信女们”装模作样挤出的慈悲之泪,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也许有财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下之分,但是他们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同情不是可炫耀的荣誉,也不是出于利益的交换,而是与功利无关的一种情感享受,是一种胸怀敞亮的悲悯。
上文对“同情”没有直接进行概念界定,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同情”是什么,可谓形象而生动。并且将同情与悲悯、恩赐、慈悲等进行近义辨析,把同情的概念表述得更准确,内涵揭示得更为深刻。作者通过事例让读者体会了思想核心的特征及意义。通过比较让核心概念越辩越清晰。
如何使说理深刻,写出深度文章,关键是对概念的把握。如果学生在阐释概念的时候能引入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在辨析中让概念越来越清晰,定能成就华章。
二、举例论证:在比较中分析事例
举例论证是写议论文时常用的方法。叙多议少,“叙例”之后,缺少分析。这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引入比较思维。
在提出论点,列举事例之后,引导学生向事例的“反面”提出一个假设:如果不这样,会怎么样?假设把所列事例的相反情况,与原来的事例进行比较,在一正一反的比较中论证论点,使得论证更深入,更有层次感。
从论点出发,如果所举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如果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假设。假设分析的关键是从论点出发对事例进行假设和比较。
乔布斯说,“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在于创新”,而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1976年诞生的苹果电脑公司,拉开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帷幕,1996年乔布斯再次成为苹果公司的CEO,他坚持“简单”至上的创新理念,用IPONE,IPOD,IPAD等革命性产品将摇摇欲坠的苹果公司变成了瞬息万变的数码市场中的航空母舰。潮涨潮落,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是创新!开拓创新,让苹果公司走向成功,敲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固步自封让诺基亚逐渐没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果没有创新,哪来乔布斯的成功?如果没有乔布斯,哪来苹果的奇迹?难怪美国《时代》周刊说,他“在寻常中创造不寻常,彻底改变了这个行业”。(《创新,让我们走向成功》)
这个语段围绕“创新”这一核心概念,例举了乔布斯坚持创新取得的成就。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时,从核心概念出发,对事例进行假设“不创新”“没有乔布斯”会怎么样,两相比较,比较后得出结果,加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度,苹果的奇迹源自创新。
由此可见,利用比较分析事例的方法为:反面假设+比较结果+正面肯定。落实在具体的句式上就是“如果(倘若,试想)不……就……”需要注意的是,假设分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是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可以与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结合起来使用,也可以与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比如:
学识则是一个人个人素养的外化表现,追求品德的高尚并不妨碍对学识的崇尚。如果没有学识上的充盈,又有多少人能走出封闭的小圈子而站上舞台,赢得大众的目光呢?《中国诗词大会》在喚醒全民国学热的同时也带火了两季冠军——高中生武亦姝与外卖小哥雷海为。他们本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学识作为他们赢得冠军宝座的筹码,今天又有多少人认识他们?武亦姝或许仍在高中的题海中埋头苦战,雷海为或许仍在杭州的烈日与风雨中前行无阻。而正是拥有了知识,正是凭着“立学”的精神和最终换来的成功,才使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德艺双馨方能立身》)
这个例子就是两次运用假设比较分析事例的方法。在比较中又同时运用设问的修辞和因果论证。
在提出论点,列举事例之后,引导学生向事例的“对立”事例进行比较,既可以是正反两方面事例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一个例子中正反两种因素的比较分析。落实在具体的句式上就是“……与之相反……”“……但是……”等。例如,要证明“人才出现需要一个好环境”这一观点,可用孙膑的例子: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下面可从两方面作对比性分析: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嫉贤妒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人才出现需要一个好环境。
议论贵在说理,能层次分明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在比较中走向深刻,才能使举例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说理:在比较中走向深刻
界定概念、举例论证时,我们都可以在比较中,让说理走向深刻。在论证收尾时,我们不妨再做一次比较,让说理更有辩证性。
(一)异处比较
说理要辩证,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论证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一面,常常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作片面性的议论,常常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所以,在辨证说理时,我们要引入比较思维,往“异处”看一看,看看古人怎么做的,国外的人怎么做的……在比较中立足全局,放眼世界,让说理走向深刻。比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望近几年的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仍历历在目。追溯历史,大漠中的声声驼铃指引着中国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留下足迹;郑和下西洋时,中国之威随“海上丝绸之路”而名扬四海;今时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家政治层面的战略性决策,搭起了连接中国古代与现代、本國与沿线国家相互联系的桥梁。
如一位诗人所说:“小小流萤,宇宙间所有的光亮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而中国的这种力量,正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腾飞之势中。相信吧,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走得更快、更远!(2017年高考河南佳作《爱我中国,全面腾飞》)
在这里,作者分析事物,重点抓住“一带一路”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既有纵向的比较,又有横向的比较,对于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不是停留于静止的表面进行解读,而是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析,精准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指明未来愿景,充满自信与希望,这样的说理就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过头比较
我们同学在写议论文时,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自己的观点常常成了站不住脚的“过头话”。所以,在辩证说理时,我们如果能对观点的“过头面”进行比较,就能在比较中使得所说之理更客观,所讲的观点更深刻。例如:
当然,鼓励“荣誉面前不争功,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不等于讳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职业发展的正当性,强调的是更大气、更大度地把握局部与全局、个体与集体、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贾平凹妙解田忌赛马“舍了小负之悲,得了全胜之喜”;电视剧《潜伏》中评价胡宗南“闪击”延安“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属于自己的,让出一角,别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多伸把手,群众看在眼里,组织不会埋没,到头来不但不会吃亏,往往还能胜出一筹、收获更多。(舟人杰《忘怀得失未必“失”》)
这段文字讲“忘怀得失”,在说理时,将“讳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职业发展的正当性”这一观点的“过头面”提出来,与鼓励“荣誉面前不争功,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进行比较,辨析两者的区别,在比较中,发现“讳言”的绝对化,因而进一步强调鼓励的是“更大气、更大度地把握局部与全局、个体与集体、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这样的说理,在比较中让论证避免了绝对化,重拳出击,使得说理更深一步。
(三)对立比较
所谓辩证就是既能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能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能注意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能发现事物有弊的一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所以,在辩证说理时,我们能对观点的正反面、利弊面等对立的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使得所说之理更严密,所讲的观点更深刻。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该出手时就出手》中的主体部分,论述孔融那种“谦让”的传统道德在今天仍然有必要继承与发扬,但是对于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它却并不适用。文末这样写: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人人都怀虎狼之心,只懂得竞争抢夺,不懂得谦让,那么社会就会有更多的硝烟。所以,我们并不主张每一个人都把谦让的传统美德完全抛弃。谦让推崇的是对个人私利的推让,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或者当别人无意伤害到自己时要宽容大度等等。但在原则问题上,该争时就得“争”。像国际比赛,这已经不只是运动员们个人的事情了,如果将冠军让出,就等于把国家的荣誉拱手相让,这可是个原则性问题。
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把谦让片面地理解为同情或怜悯,谦让更不是忍让或退让。借用一句歌词来结束全文吧:“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段文字谈“谦让”与“竞争”,作者运用比较思维,找出谦让的重要性,也看到谦让的局限性,对两者进行比较,肯定了谦让是个人私利的谦让,同时也指出,如果在原则性问题上谦让,谦让就会失去意义。在文末亮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观点之前,用“不过话说回来”领起一层弥补,说理严谨细密,在双方的比较中,体现出辩证统一的思维逻辑。
《文心雕龙》有言:“论如析薪,贵在破理。”议论文就是说理文,没有辩证说理过程的实事是不会胜于雄辩的,在议论文中灵活地应用上述方法,能够让文章从散发着陈腐气息的论据陈尸场中鲜活起来,使思想更为有力,说理更为深刻。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积累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多方面内涵。落实到具体的议论文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多想一点,多比较一下,想深一点,多辩证一些。外化为议论文的写作,能够体现说理的深刻性、思辨性、创新性。只要我们能做好思维的引导,自然能让说理向深刻处漫溯。
参考资料: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2]李智明.用辩证思维方法提升议论文“分析说理”的品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9月.
[3]黄会兴.文化省察:运用主题化微写作提升议论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2月.
[4]孙健.中学生议论文为何总是论证乏力?——从举例说明与举例论证谈起.语文知识,2015年2月.
[5]池赛霞.巧用句式,彰显“点面结合”论证的力度——议论文高分写作技法.读写新空间.
[6]刘伟.议论文说理深刻的常用思维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第12期.
[7]姜海.浅谈高中生议论文的写作模式.中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24期.
[8]李春华.议论文写作之思想力的培养.课外语文,2017年第16期.
[9]毛永健.定向析例,雄辩说理——高考议论文析例技法例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
[10]赵瑞华.否定句式:让议论“思辨”熠熠生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