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9-08-07郦泺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韩信文言文言文

郦泺静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文言“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里面包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深邃的感悟和精妙的总结。可以说,文言里“住着整个中华民族”[1]。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将它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统编教材极力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其中文言文由现行人教版的4篇增加到了15篇,并选取了原著原文。而“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文言文教学,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顺应统编教材的需要,更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对于小学文言教学,笔者很不认同传统文言教学,不是将文本肢解,就是一味傻读傻背的策略,认为应以“儿童立场”为原点,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首要,依据学情对文本进行解读,策划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文言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读懂文言,积累文言,品味文化,滋养人文情怀,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使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初步落实。下文就以我校设置的文言校本课程《小书生识英雄》[2]的教学为例,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大声诵读亲近文言,享受悦耳的中华文化

汉字的特点是形、声、义俱全,其信息量和美感许多来自于读音,中国古代还有专门的“声韵学”,因而,中国古代文人也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见《诗经·大序》)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快乐表达的情状。学生读文言,若是能像古人一样朗声高诵,把握文言的节奏,体味文言的韵味,找到“文言腔调”,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之感,是一桩美事,也是一种享受。

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能够捧起文言文大声地读,自由自在地读。尤其是初读环节,要侧重于读正确、读流利,一般不讲解、不提问,但“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3]。初读文言,教师要特别重视范读。小学生好模仿,也善模仿。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能将文言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加以渲染,让学生感受到文言的魅力,还能激发美感,让学生喜欢读文言,爱上文言。而老师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文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僻字的字音,有效地学会句子间的停顿,把握文言特有的语调等,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产生一种欲读下去的冲动与激情。

当熟读品悟之后,可以采用师生交替读、情感引读、表演读、转换情境读等,此时的朗读,就如曾国藩所言:“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4]这样大声诵读文言,有效激活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消除了学生与文言课文的隔膜感,培养了与古文、与古人的亲近感。诵读《小书生识英雄》中的经典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与优秀历史人物进行精神交流,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保家卫国、气吞山河”的壮士,“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帝王,“历经艰辛、名扬天下”的志士……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诵读文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而诵读简洁、凝炼、典雅的文言,就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语言的滋养方式,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举三反一”积累文言,感知特有的民族语言

小学生读古诗文,既是认知的、能力的学习,也是审美的感受。无论是人之学说还是美学理论,都已经有共同的结论,即所谓理解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知识的储备,二是生活经验,三是审美经验。由此可知,语言的积累、积累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和审美经验的多次叠加对于促进儿童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十分重要。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策略必定能充分關照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既考虑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能洞悉儿童学习的真实需求。文言文简洁、严密、精炼,但其离现代生活太过遥远,小学生要学懂学好文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举三反一”,让学生逐步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初步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极其某些使用规律,形成个性的言语经验。

先说文言阅读方法的运用,这是学生读懂文言文,获得阅读文言文经验的基础。《小书生识英雄》中的“经典启蒙”文言内容,大多在白话文“故事流传”板块中有讲到,有的是直接讲述,有的可以在故事里联系上下文去找,在教学每一个英雄故事之前,都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使用“文白互读”的方法去阅读、理解文言。“原著注释”板块,也为学生理解文言、疏通文言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但有些学生嫌上下文对照麻烦,没有看注释的习惯,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运用“注释法”的习惯。其他诸如组词法、比较法等也是一样,要引领学生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文言学习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文言”,积累“文言”,并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文言”。

再说“文言”的学习。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所以,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要让学生了解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与词汇,初步理解感知中华民族特有的汉语言文化。

文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是要从量变到质变,要“举三反一”甚至是“举十反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没有陌生感,能够积累相应的词汇,并尝试着运用。比如《卧薪尝胆——勾践》一文中“女、坐”等常用的通假字,类似《文韬武略——魏武帝》中“因为谋曰”的“因为”等古今异义字,《苦寒不变——苏武》中“绝不饮食”的“饮”“食”等词类活用,等等,在书中的篇目里都有反复出现,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与巩固,并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借助资料疏通文言,汲取精妙的民族智慧

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教学策略,必定能依據学情,探寻学生学习文言的难点和障碍点,从学生的“学困处”出发,适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同时,能有效提问或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不断吸引学生进入教学的“场”,让他们带着求知欲、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充满悬念、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来,使学生读懂文言背后的文化意象,解读其文化密码,领悟文言蕴含的智慧结晶。

《小书生识英雄》中的“经典启蒙”故事,除了古今异义的词汇、文化常识之外,英雄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知识、地域风貌等,都是疏通文言教学的难点。比如《文韬武略——魏武帝》一文重点写曹操的谋划:“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短短七十余字中,出现十多个古地名。虽然白话文板块的“故事流传”降低了学生理解这则文言的难度,但如果学生脑海里没有相应的具体可感的地理概貌,要真正读懂这则文言是很困难的,当然更无从体会曹操计谋之高超,布局之细致。

为此,教师提供给学生地理图,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依据文言,在地图相应位置标上守军将号;再读文言,用箭头表示曹操讨伐董卓的计策;反复读文言,讨论“如果是你,会用曹操的计策来讨伐董卓吗?”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曹操计谋之缜密与精妙,从而理解曹操所具有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接着再进行深度思辨:“鲁迅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在民间,这位才能杰出、胸襟豁达的英雄又为何成了猜忌、狠毒、阴险的‘奸贼呢?”引领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历史轨迹,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探究相关作品,发现并形成自己个性的认识,从英雄的智慧中提升情商。

可以说,史事传记类的文言文,见证了历史的波澜和传主的人格。这些文言文中,蕴藏了精妙的中华民族文化智慧。虽然在当今社会中,文言文的“言”使用概率极低,但文言文最核心的“文化”“文学”部分仍是当代人思考学习的源泉。正如韩军所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5]而“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只有疏通文言,才能从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四、质疑问难品味文言,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

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古语云:文以载道。经典的文言文,皆是当时社会向上精神文化的再现,是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精神文化的外显。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能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角色体验、讨论评价等儿童喜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验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其高雅的志趣情意,传承其优秀的精神品质。

比如《能屈能伸——韩信》一文中的“漂母之怒”就很值得探究。韩信感激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说明韩信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为什么漂母听了,反而怒了?漂母因何而“怒”?在集体备课之时,有些老师以为“漂母之怒”是由于漂母的好意被曲解之故,因为她施舍给韩信饭吃是不求回报的。实际上,“漂母之怒”,是怒其不争,因为韩信年纪轻轻却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更是怒其夸口,自己尚不能养活自己,靠漂母施舍给他饭吃,还要言之凿凿地夸下海口来重报于她。因此,漂母“怒曰”的话语,就有奚落、讽刺、看不起的意味了!这也正是韩信忍受“言语之辱”,“能屈”的表现之一。

教师在疏通文意后,引导学生质疑“漂母之怒”,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结合韩信当时的境况,想象“如果你是漂母,当吃饭都靠施舍的韩信对你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时会如何想法”。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学生就明白了“漂母之怒”的原因了。而后教师再请学生思考,文章为何把“一饭千金”与“胯下之辱”两个小故事放在一起,这两个小故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让学生再读再思再研,明白两个小故事都是讲韩信忍辱“能屈”,但忍受的侮辱与伤害程度是不一样的。“一饭千金”只是言语上的侮辱,是两人之间私底下所受的侮辱;而“胯下之辱”则是言语行为双重侮辱,且是大庭广众之下所受的侮辱,是常人所不能忍之辱。

由一个“怒”字,生发到全文,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并通过研究讨论与评价,理解了韩信作为英雄“忍辱负重”的人格特征与精神气质,从中汲取生长的力量,树立人生的榜样。《小书生识英雄》中每一个故事讲的都是“英雄”,但是每一个“英雄”所具有的品格与精神气质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去循迹走过一个个英雄的人生,就是对学生的精神的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

特级教师莫国夫在《小学文言教学的价值取向及路径》的讲座中说道:“文言文教学必需基于儿童,基于现实的、丰富的儿童。唯有此,文言教学才能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笔者深以为是。总之,有效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都应该以儿童立场为基点综合运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断地亲近文言,在感受汉语言文化魅力与文言学习乐趣的同时,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初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注释:

[1]龙应台.紧抱着狭隘的现代.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

[2]莫国夫/俞超.小书生识英雄.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以下课例文本都引自本书.

[3]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4]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5]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猜你喜欢

韩信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追韩信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