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在大动脉转位诊断价值
2019-08-07徐丰林肖国强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徐丰林 肖国强 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 放射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同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病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统计:房间隔缺损19例,室间隔缺损18例,肺动脉狭窄10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冠状动脉异常4例。结论:双源CT可准确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其他心内、心外发育畸形,为临床术前提供影像依据。
大动脉转位分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和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心室与大动脉连接不一致的复杂性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心脏畸形。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是房室连接不一致并且心室-大动脉连接也不一致的心脏畸形。其诊断主要靠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辅以心血管造影来诊断。近来螺旋CT应用尤其是双源CT应用于临床,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手段进一步增多完善。现将本院收治经CT检查33例大动脉转位病例,并同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筛选经手术证实的3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T病例,并同时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手术进行对照回顾性分析,来探讨双源CT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7年12月住院检查的68例大动脉转位,同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后,筛选出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15d~8岁,小于1月3例,1月~1岁12例,1~6岁15例,6岁以上3例,15d~2岁平均27月。
1.2 临床资料
全部33例大动脉转位病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31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2例,剔除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本研究共31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临床症状:紫绀29例,发现心脏杂音30例,呼吸困难13例,晕厥6例。
1.3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Simens Definition双源CT进行扫描,原始图像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年龄小于6岁不能配合的病人,在麻醉师配合下予以麻醉后进行检查。6岁以上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时吸气后屏气15~18s,扫描使用心电门控,必要时吸氧。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醇(370mg I/mg),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或颈内静脉注射,造影剂在15~25s内注射完。≤6岁采用2.0~2.5mL/kg剂量,注射速率1.0~2.0mL/s;≥6岁采用2.0mL/kg剂量,注射速率1.5~2.5mL/s。均未进行心率控制,均采用团注追踪程序自动触发技术,兴趣区监测点放置降主动脉起始段,阈值100HU。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端3cm处至心尖下缘3cm处,包含下腔静脉上端。CT扫描参数:100~120kv、80~200mAs,矩阵512×512,层厚1mm,重建间隔1mm,重建期相收缩期及舒张期。扫描后将原始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图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由两名经验丰富医师单独评价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共同商讨最终得出一致意见[1]。
所有病历均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规采用心室长轴、心底短轴、心脏四腔心、大动脉短轴等切面,及显示畸形的任意切面;观察大动脉起源、心腔内血流状态瓣膜活动及返流等。
1.4 评价方法
按照节段分析法,观察内脏、心房、房室连接及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关系逐一分析[4]。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分型包括:室间隔完整,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少见合并畸形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主动脉弓离断及永存左上腔静脉等。
2. 结果
2.1 CT结果
双源CT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均能清晰准确显示,按照心脏节段分析法,逐一显示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与心房连接,房-室连接、心室-大动脉连接等。
31例TGA患者中,均能清晰显示心房心室位置、形态、房室连接关系及心室大动脉连接关系,心外结构显示主要血管走行、形态,特别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变异[3]。CT诊断房间隔16例,室间隔缺损18例,肺动脉狭窄10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完全心内膜垫缺损1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冠状动脉异常4例。见图1。
图1. ①A-C:升主动脉起源右心室,主肺动脉起源左心室,嵴下型室间隔缺损,右主支气管管腔局限性狭窄。②A-C:升主动脉起源于右心室,管腔变窄;主肺动脉起源左心室,管腔增粗,主动脉弓离断,降主动脉由未闭动脉导管供血。
2.2 手术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矫治手术,其中大动脉调转术18例、心房内调转术4例,另外9例行姑息手术-双向格林术。全部病例完成手术。
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共发现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统计:房间隔缺损19例,室间隔缺损18例,肺动脉狭窄10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完全心内膜垫缺损1例,主动脉弓离断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冠状动脉异常4例,其中2例冠状动脉起点位于左右冠状窦上方窦管交界处,2例为单冠状动脉畸形。双源CT、超声与手术诊断对照符合结果见表1。
表1. 双源CT、超声与手术诊断对照符合结果
2.3 CT与手术对照分析
对心内畸形的诊断,房间隔缺损,CT漏诊3处,超声漏诊2处;室间隔缺损与完全心内膜垫缺损,CT与超声均未漏诊。
肺动脉狭窄,CT未漏诊,超声漏诊两处;主动脉弓离断,超声只能提示主动脉内血液流速加快,无法直接显示主动脉弓畸形,CT直观显示主动脉弓离断部位及周围结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超声对中心肺动脉及分支由于受周围结构及气体干扰常常显示不清或不显示,而CT只要少量造影剂进入均可清楚显示。永存左上腔静脉,CT未漏诊,超声漏诊1处;冠状动脉异常,CT未漏诊,超声均漏诊。见表1。
3. 讨论
在以往,TGA的诊断基本依赖于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判断心内畸形,血液流动,但不能提供直观图像供临床医师参考,还依赖于检查者经验及受检者配合程度。双源CT能够准确分析心房心室形态,心内异常,还可以准确心房心室形态,心内异常及心外血管走行及连接,肺动脉发育及畸形,尤其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2]。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可分为两型:单纯型和复杂性。单纯型:室间隔完整,合并或不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复杂性:合并室间隔缺损,还常常合并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弓离断或心内膜垫缺损。
双源CT清楚准确显示肺动脉发育情况、肺静脉异位引流、腔静脉变异,主-肺动脉侧枝血管。对心内畸形与超声相比无明显差异,对心外血管畸形显示明显优于超声。双源CT还可以观察肺部发育及气管支气管有无畸形及狭窄[5]。通过分析认为双源CT的主要价值诊断心内畸形及合并大血管连接关系及心外血管畸形明显优于超声。双源CT主要不足是不能提供血液动力学信息,对房室瓣及半月瓣的病变不能提供动态观察,对瓣叶开放及活动信息观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