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七十载 创新发展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2019-08-06汪自强芜湖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芜湖市芜湖科技

文/汪自强 江 遒(芜湖市科学技术局)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倚皖南山系,北接江淮平原。浩浩长江自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过,青弋江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入长江。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市域面积6026 平方公里,人口388 万。现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 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 区,拥有2 个国家级开发区、8 个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芜湖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的活力。7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创新始终是芜湖最宝贵的发展基因、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是芜湖永葆青春活力的核心支撑。作为“长江明珠、创新之城”,今日芜湖已奠定在安徽乃至长三角创新版图中的优势地位,成为长三角地区同时拥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块国字号创新招牌的非省会城市。回望70年来芜湖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创新”这一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磅礴伟力。

一、坚定目标不动摇,“创新之城”实至名归

1.向科学进军

1949年4月,随着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芜湖市繁昌县板子矶登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芜湖。解放初期的芜湖科技事业几乎为空白,百废待兴。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芜湖市举行了向科学进军动员誓师大会,全市15000 多人汇集市体育场参加大会,由此拉开了科技创新的大幕。1958年,市科学研究所成立,设冶金、机电、化工、农业、医药五个研究室。此后陆续组建了机械、邮电、船舶等21个专业研究所。1959年,芜湖专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0年,即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同年,芜湖造船厂制造出国产第一艘铝质长江水翼客艇,全市3 项重大科技成果经安徽省科委推荐报送至国家科委,占全省一半。1961年,芜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64年,市中心化验室成立,承担全市及皖南地区工农业原料及产品的分析化验。“十年浩劫”期间,芜湖科技事业在风雨飘摇中曲折前进。1970年,芜湖船舶修理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艘内河喷水式浅水客轮,被列为安徽省重要科技成果。1971年,全市技术革新增产节约展览会开幕,展出四新产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700 多项。1977年,市第一塑料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070 型圆织机并通过鉴定。同年年底,中央将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消息不胫而走,像一声春雷响彻寒冬。12月20日,芜湖市隆重召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讨论通过了芜湖市《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提出“三年大治、八年大变、二十三年实现现代化”的设想。是为春天的前夜。

2.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被再次重申,芜湖市也由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之初,芜湖的“傻子瓜子”曾被邓小平同志3 次提及,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报春花”。20 世纪90年代,芜湖利用全国技术创新区域试点城市和全国新型建材及其制品试点城市机遇,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型产业。1995年,奇瑞汽车在一片荒滩、数间陋室中诞生,以顽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打破合资汽车品牌的垄断,扛起民族品牌自主创新的大旗,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以及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1997年,芜湖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并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意见》《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芜湖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规定。自此,芜湖驶入了科技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3.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进入新世纪,芜湖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芜湖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2004年,芜湖市成为全国第一批15个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之一。2006年,芜湖出台《关于实施科技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动芜湖跨越式发展的主战略,从平台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不断创新服务体系。2008年10月,安徽省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芜湖市被确定为中心城市,着力在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聚焦突破,成为安徽省创新发展的重要支点。2009年,科技部经报告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是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前身。

4.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取得显著成绩。2012年,芜湖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3年,芜湖市第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入选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2014年,芜湖市成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2015年,芜湖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同年9月,芜湖成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区;2016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芜湖创新发展正式跻身国家战略;2018年4月,芜湖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同年6月,加入G60 科创走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三角前十,城市创新竞争力位列全国第38 位,进入第一方阵。

二、加大投入不减弱,企业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1.创新政策持续发力

1987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芜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20 世纪九十年代,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暂行规定》等政策措施。进入新世纪,《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批创新政策相继出台。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规定》等“1+2+7”科技创新系列政策。2017年,对全市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印发了《芜湖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和《芜湖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政策,构建了“1+5+6”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发展政策环境。2013年至2018年,累计兑现创新政策扶持资金13 亿元,安排科技计划项目760 项,资金1.3 亿元,带动社会资金28.9 亿元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研究,全社会研发投入达 88.1 亿元,占 GDP 比重达2.87%。

2.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在科技投入的持续发力下,全市企业创新主体日益壮大,芜湖已成为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地。从1993年芜湖电真空研究所成为全市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 家,全省百强高企芜湖已占据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9%和56.5%,均位居全省第一。专利创造量质并升,2012—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61 件达到16789 件,年均增长43.5%;发明专利授权量从675 件增长到2971 件,年均增长44.8%。2018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1 件,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达117 家,其中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 家、优势企业16 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及优势企业24 家。全市25 家单位进入全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奇瑞汽车连续5年荣登百强之首。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优势地位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拥有省级高新产品1153 个,111 项创新成果(产品)入选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创新成果展。2018年5月,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芜湖开幕,奇星途新概念车、钻石飞机CA42、中联PL2304 拖拉机、智能无人扫地车、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等26 项最新成果在芜湖产业创新展区集中展出。全市共有4 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东旭光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和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获评全国最佳机器人产业园,埃夫特六关节机器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奇瑞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中电科钻石飞机实现“安徽造”飞机首批交付,中车浦镇庞巴迪跨座式单轨及APM 车辆实现产品交付。

三、创优环境不止步,优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1.解放思想,一招棋活

1985年7月,芜湖市委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吹响了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核心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运行机制方面,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研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在组织结构方面,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同;在人事制度方面,改变对科技人才不能合理流动、智力成果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局面。2008年9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启动,此后芜湖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2.深化改革,密集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深化科技计划项目改革。2016年印发了《芜湖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体系,实行项目分类管理;规范项目立项程序,优化评审专家结构;建立科技计划项目诚信承诺制,积极探索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管理项目机制。二是深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改进完善市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在规范市级科研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皖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科智汇科技成果路演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金融结合不断加强,建立了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基金集群。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3.梧桐茂兮,凤凰来栖

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吸引了人才和技术等高端创新资源向芜湖集聚。2014年以来,芜湖市面向全球广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44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2000 余人;对招引的团队最高给予2000 万元投资入股,对完成合同约定目标的,最高可给予70%股权奖励。市、县区(开发区)重点扶持团队123 个,扶持资金12.01 亿元。30 个团队获省政府重点扶持,扶持资金2.03 亿元,扶持数及资金均居全省第一,芜湖市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团队项目成长迅速,已有5 个进入挂牌上市重点后备企业,24 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8家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4 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每年开展合作对接活动30余次。市政府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院名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江苏大学等7 家高校在芜湖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成功举办2018 芜湖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两院院士及全国5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出席开幕式,正式签约项目达42 个。

四、集中力量不分散,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1.高新园区,动能集聚

1990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工兴建,2006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艰苦创业,芜湖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皖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龙头,是我国中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创新要素活跃的区域之一。2011年,高新区综合排名位于全国第75 位;2013年,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5 位,获批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首批安徽省知识产权示范区;2014年,综合排名再跃至全国第55 位,高新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全省唯一的产业集群,被列入科技部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5年,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49 位,获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2016年,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48 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2017年,综合排名位于全国第47 位,获批国务院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18年,综合排名升至全国第42 位。

2.破壳孵化,星火燎原

1998年,芜湖市政府决定在芜湖经开区内建设全市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十多年发展,占地面积150 亩,投资3 亿多元,孵化面积达11 万平方米。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四次蝉联全国百强,拥有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部省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等多个“国字号”品牌。在创业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如火如荼,目前芜湖已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8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15 家。孵化面积达57.6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57 家,累计毕业企业406 家。拥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0 家,其中国家级5 家,创客数1100 多人。孵化培育体系的健全完善,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芜湖市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机器人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七届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成功承办第三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中,芜湖市企业包揽成长组、初创组两项冠军。

3.产业创新,平台支撑

2017年,中共芜湖市委十届五次全体会议作出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决定,组建正县级事业单位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每年投入10 亿元,打造下一代智能工业机器人、太赫兹工程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研发平台。芜湖市政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西电芜湖研究院。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341 家,其中国家级38 家;拥有市重点扶持产业技术研究院12 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9 家。在全省“一室一中心”建设中,首批10 家技术创新中心芜湖市占2 家。此外,全省首批20 家新型研发机构芜湖市占7 家。

4.农业园区,科技惠民

70年来,芜湖市须臾不忘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科技为民,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市农村和社会领域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吸纳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2000年后陆续建设了繁昌中沟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鸠江区南阳大棚蔬菜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小洲蔬菜科技示范区、三山无公害特色水产品专家大院等一批示范园区。芜湖大浦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了皖江区域性农业科技辐射源和示范样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持续加大农村社会领域科技投入,安排农社领域市科技计划项目202 项,资金2213万元。围绕水稻大面积均衡增产和节水节肥,开展试验示范项目14项。繁昌县入选科技部首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全省首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南陵县获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芜湖县获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辐射县。

忆往昔,为有创新多壮志;看今朝,敢叫江城换新颜。今天的芜湖,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加快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努力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创新之城。

猜你喜欢

芜湖市芜湖科技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