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9-08-06李健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
文/李健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
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和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一体”即融合,“两翼”即联动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科学普及的发展目标目前却尚未明晰。可以看出,从战略地位上来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尚未达到同等重要位置。同时,当前的创新体系和传播体系、创新主体和传播主体、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创新资源和科普资源的融合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只有在战略耦合、体系聚合、资源整合、内容契合和人员汇合五个维度上有所突破,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一、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
1.科普与创新的融合性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普及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不仅仅表现为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也表现为较强的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能力。“创新”为“普及”明确方向、提供内容,而“普及”为“创新”营造环境、浓郁氛围。科普的使命是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公共参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科学素质的社会公民,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和社会公众又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创意资本,包括了先进技术、较高科学素质的人群和创新文化,而这些创意资本的形成依赖于科学的普及(见图1)。
图1 创意资本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2.科普与创新的差异性
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两者在目的使命、工作体系、工作内容、成果形式、工作队伍等方面有所区别(见表1)。
表1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不同之处
二、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
1.思想认识不充分
从政府、科技界、教育界和传媒界四个维度来看,政府对科普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高,对科学普及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科技界存在同样的问题,对科学普及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界虽然长期以来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足。传媒界则更加重视公众专注度,对于科学普及的认识不够深入。
2.战略设计不均衡
国家创新体系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体系组成,但是没有提及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因而创新和科普在战略设计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3.政策措施不到位
在职称评聘方面,科普工作者在职称评聘中往往受到限制,缺乏专门针对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办法,而现有的职称评定中,科普工作量或者科普作品又往往被忽略不计。在科普免税政策方面,与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减免政策相比,科普减免税的范围和强度要小得多,科普企业减免税政策还不够到位、明晰,尚未形成体系。在科普奖励方面,目前还没有为科普工作者单独设立奖项,在现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科普所占比重很小。
三、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
1.战略设计一张图
制定科学普及发展专项规划和战略。在制定创新发展规划的同时,融合规划科学普及,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战略规划同时部署,发展任务同时布局,改革举措同时推进,真正达到两者“同等重要”。
2.工作推进一张网
构建科技传播体系,并与科技创新体系交织在一起,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前端激发创意,中端宣传创新,后端服务创业,把科技传播链往前移、往后伸,与创新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内容开发一起抓
推进科技成果科普化。当前,各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多项文件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转化成现实的物质产品,形成产业,塑造“硬实力”;另一个维度是变成精神的作品或产品,形成“软实力”。而目前,我们更加重视“硬实力”,对于“软实力”重视程度还不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是培育和形成科普产业的重要途径。一项科技成果,在转变成高新技术产品,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能够转化成科普文化产品,形成科普产业,这才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4.资源布局一盘棋
提升创新资源的科普功能。调动社会各方,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政府主导的传统科普工作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发挥所长、积极参与的科普新格局,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普能力,大学和科研院所要建立专业的科普工作团队,设置“科技传播学”学科,推动科研成果的科普化、科研设施的公开化。企业要把科普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支持科普活动的开展。
5.人才队伍一体化
打通科学共同体到科普志愿者的通道。科学共同体不够重视科普工作,这减弱了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科学普及应是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共存,部分科学家的科普业务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要推动院士、专家从事科学普及,在重点场合、重大事件、重点对象和重要科技领域的科普工作上发挥作用。
四、上海市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
1.科普发展规划体现“融合”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因此,在《上海市科普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普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等关联起来,提出了“一条主线,两大服务,着力三创,推进四化,四大原则”,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导向,为上海形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夯实社会基础。
2.科技奖项设置注重“同等重要”
2018年底,《上海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单设“科学技术普及奖”,奖励在科普作品、科普展品、科普活动创作过程中作出重大创新的个人和组织。这将极大调动上海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上海科普产业的快速发展。
3.重大科普活动嵌入“科技”元素
上海科技节嵌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战略定位,打造创新成果的发布会、科技产品的展厅、科技工作者的节日,成为公众的科技嘉年华。上海科技节逐步成为宣传展示平台、百姓参与平台、高端互动平台和国际交流平台,成为与上海艺术节、电影节、旅游节并驾齐驱的重大活动。
4.科技产业园区增加“科普”内涵
2018年12月,依托上海市宝山区智慧湾科创产业园,上海首个科普公园建成。上海科普公园集科普展会、科普产业孵化、科普讲座、科普旅游、科学健身和科普娱乐休闲于一体,是一个可以开展科普剧表演、科普电影推广和科普市集活动的重要科普场所。
5.推动创新主体履行“科普”责任
上海市在重点科普活动期间,世界500 强研发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科技传播和普及。预计2019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全市将有100余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邀请公众走进实验室,感受科学的魅力,拉近科技和公众的距离。上海依托创新主体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在上海331 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中,超过1/3 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等都建设了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浦东科技节期间,7 家单位联合发起“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倡议”,倡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履行科普的社会责任,让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任重道远,这有待于决策部门的重视,有待于科技共同体的践行,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文根据李健民研究员在2019年科普产业发展论坛上的报告录音及PPT 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