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联合针刺治疗帕金森临床观察
2019-08-06刘兴安
刘兴安 赵 霞
(1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K1科,辽宁 沈阳 110032;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K2科,辽宁 沈阳 11003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cease,PD)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目前认为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发生炎症、坏死。其病程呈进行加重,是目前不可治愈的疾病,疾病后期有高致残的风险,该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纹状体多巴胺减少相关,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黑质神经元的变性。目前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对于P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帕金森的治疗目前有手术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手术治疗该病的手术标准较为严格,同时价格昂贵。药物治疗以多巴胺复合制剂左旋多巴最为常用,其可以抑制脑部神经的凋亡,治疗帕金森患者震颤麻痹具有一定效果,但是随着治疗的持续,会出现剂末现象,大大的限制了临床应用。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颤证”“颤病”范畴,是指临床以头部及肢体动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早在《素问》中就有记载:“头倾探视”“动摇不能”等。《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此由体虚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认为本病与体虚感受外邪有关。近代王永炎教授认为该病为虚实夹杂,本虚为肾气亏虚,肝肾不足,标实为内风、痰热、瘀血等。我科针对帕金森患者应用中医古方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帕金森患者颇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病房及门诊接受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将患者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71.8岁。试验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71.9岁。对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纳入试验研究。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2组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帕金森疾病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患者具有一侧肢体的震颤或者活动不利,进一步可累及对侧的肢体;(2)患者的震颤主要表现为静止性的震颤及运动障碍,如:步态障碍、肌肉强直等;(3)经过脑部MR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3]:年龄55岁以上,慢性起病过程,头或者肢体颤动,肢体拘痉,颈背部僵直,表情呆板,语言謇涩,上肢运动不协调。其中辨证属于肝肾不足证。
1.3 排除标准 (1) 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 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的患者;(4)有明显的出血倾向的患者;(5)发病期间使用过多巴胺等治疗帕金森疾病的患者;(6)有小脑功能异常、锥体束损伤、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4 观察指标 (1)采用帕金森中医生存质量量表(PDQOL)进行评定,该量表主要有生理功能、心理情况、社会关系情况和环境情况四个主要方面构成。(2)西医观察指标采用帕金森运动功能量表包括静止性震颤、强直、姿势、面部表情、上肢伴随动作、书写功能、站起、步态、语言功能、动作稳定性、轮替运动、日常活动、吞咽功能方面,由正常、轻微、一般、严重、十分严重评分为0~4分,积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临床对症治疗包括:需要抗炎的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预防感染等一般治疗,针对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可予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应用左旋多巴0.25 g,日3次口服。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之上应用针灸针刺治疗,具体方法:选取头维穴、百会穴、哑门穴、四神聪穴、颊车穴、迎香穴、环跳穴、委中、足三里穴,75%酒精消毒局部穴位,针刺穴位至得气后用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守气2 min,留针25 min,拔针后左手拇指轻压针孔,针刺过程注意防寒保暖。2组患者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地黄饮子口服(干地黄30 g,巴戟天30 g,山萸肉30 g,肉苁蓉30 g,石斛10 g,炮附片5 g,五味子10 g,肉桂10 g,白茯苓10 g,麦冬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生姜10 g,大枣10 g,薄荷10 g),常规水煎煮,150 mL,日2次,口服,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疗效评分试验组为(43.9±17.1)分,对照组为(51.2±16.8) 分,治疗后帕金森运动功能评分试验组为 (38.9±10.3) 分,对照组为 (42.5±11.5) 分,试验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分)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分)
注: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本病的肢体强直、僵硬、肌张力增高极为相似。《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结合本病发病特点故认为该病的发病与肾气衰退相关。肾藏精生髓,主神志,司运动,可以充盈脑中髓海,若肾精亏虚则髓海空虚,脑失所用,发为颤证,出现行动迟钝,肢体抖动等病症[4]。地黄饮子首见于《素问·宣明论方》:“喑痱,肾气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温阳补肾。附片、肉桂补阳,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养肺补肾,水火相济。石菖蒲、远志、茯苓醒痰开窍。诸药共奏补养下元,化痰开窍之效。药理学研究显示补肾中药可以提高帕金森患者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5-HT水平,从而起到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作用[5]。中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针刺穴位能够调节脑部大血管血流量,并且增强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脑灌注增加脑多巴胺水平,有助于帕金森患者的治疗[6]。以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帕金森患者60例,系统评价了地黄饮子联合针刺治疗对于帕金森患者的疗效,结果证实该方案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