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藤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临床观察
2019-08-06陈黎明肖学锋
陈黎明 肖学锋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000;2 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骨一科,湖南 株洲 412000)
跟痛症在中老年人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常为单侧发病,表现为足跟部疼痛,尤其是清晨或休息后突然行走时加重,行走一段时间适应后疼痛减轻,常有一定程度的足部功能受限,并且活动较多时疼痛加重,局部检查无明显肿胀,大多数患者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目前研究认为足跟痛的发病机制包括: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跖底外侧神经的第一支卡压、腓肠肌缩短等[1]。中医对于跟痛症也早有研究,隋代巢元方曾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中医研究认为,本病病因包括外伤因素、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年老体衰等。在临床中,跟痛症的中医证型又可分为气滞血瘀、湿热内蕴、寒湿痹阻、肝肾亏虚等[2]。本研究运用导师临床经验中药熏藤方治疗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根据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骨一科2016年9月—2018年8月收入治疗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为单足发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均衡性比较及分析,治疗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9.65岁。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49~69岁,平均年龄58.50岁。2组患者性别比例及年龄组成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之间具有均衡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骨伤科学》[3]中跟痛症的诊断标准制定。患者表现为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4]中足跟痛的诊断标准制定。单侧足跟疼痛至行走受到限制;可有固定压痛点或足跟部广泛疼痛;在X线片下可见跟骨有退行性改变,跟骨结节处粗糙或有跟骨骨刺。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并自愿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跟骨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牛皮癣性关节炎、跟骨结核等疾病所致足跟痛;体质弱、年纪大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管曲张或血栓、动脉血管闭塞、糖尿病末梢循环功能损害、糖尿病足者;对试验药物不能耐受或发现不良反应,需立即中止用药者;曾经使用过本研究试验药物或类似作用的药物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非甾体消炎药塞来昔布胶囊治疗,200 mg/次,2次/d,口服。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并配合健康宣教,包括休息为主,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穿戴适宜鞋袜及正确行走活动的姿势。
治疗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予中药熏藤方足浴治疗。主要方剂:红花30 g,乳香15 g,没药15 g,三棱15 g,秦艽30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当归15 g,川芎15 g,牛膝30 g,鸡血藤30 g。加水3000 mL,煮沸30 min后,取药汁足浴,维持药水温度在40~50℃,足浴时间30 min/次,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6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足跟部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②显效:足跟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行走时尚有轻微疼痛;③有效:足跟部疼痛较前有所减轻,行走时仍有疼痛;④无效:足跟疼痛无缓解。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х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2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均能耐受完整疗程。
3 讨论
跟痛症与当今人们生活、工作因素密切相关,因工作原因长时间保持站立姿势,或穿着高跟鞋行走,以及生活中不慎被风寒湿邪侵袭,加之慢性劳损导致足跟痛。足跟痛的西医发病机制复杂而多样,其治疗方法也不完善,保守治疗主要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在缓解疼痛方面有部分疗效,但非甾体抗炎药诸多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内科疾病者不可长期使用,在远期疗效上也存在诸多争议,且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也无标准的术式,手术疗效也无统一定论。
跟痛症属于“痹证”范畴,皆为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导致气机不畅,内生血瘀,又或年老体衰,肝肾亏虚,而致足跟部疼痛。《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疗应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根据患者不同证型加以清热化湿、祛湿散寒或补益肝肾等治则。足部为足三阴与足三阳经交汇之处,而中药足浴可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人体,刺激足底穴位经络,改善血液循环,并使药物循经络输送于全身,达到与口服药物同等的治疗效果。《理瀹骈文》中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阐述了外治法与内治法的原理相同,其理法方药也可互通,将中药水煎后足浴,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疾病,甚至可以优于口服给药的效果[5]。对于气滞血瘀型足跟痛,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机不畅,气血运行缓慢,加之伴慢性劳损,致使经络阻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但无明显寒热征象。本方运用红花、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之药为主,活血散瘀,通则不痛;加之川芎、三棱活血兼行气,所谓气滞则血凝,气行则血行,兼秦艽、透骨草、伸筋草以祛风除痹,疏经活络;佐以牛膝、当归、鸡血藤活血补血兼补肝肾、强筋骨。如此组方,可使气行血行,通络止痛,肝肾乃筋骨之本,并补其肝肾,使正气不伤,驱邪与扶正并存。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跟痛症患者若表现为局部压痛明显,于门诊行小针刀治疗效果明显,但若患者表现为足跟部广泛疼痛,则效果不佳,通过中药足浴后可达到较为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运用中药熏藤方足浴相比于西医及其他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无需担心手术的痛苦,也没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而导致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其治疗方法安全、便捷,患者容易接受,有研究及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