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探究: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应然路径

2019-08-04陈昌春

关键词:文本解读自主探究

陈昌春

摘 要: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主要从“巧妙激趣,拓展自主探究的宽度;问题追问,推进自主探究的深度;质疑反思,提升自主探究的高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主探究;文本解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1-049-2

“自主探究”是以“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为特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在此视域下进行文本解读,往往能扩大文本解读的宽度,挖掘文本解读的深度,提升文本解读的高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妙激趣,拓展自主探究的宽度

一个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发问、思考,并获取自己的体验,最后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下面是笔者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的一个片断:

师:文章很短,但细细阅读,却会从中发现有很多的“两”,你能找到几个“两”?

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寻求答案的欲望,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生:两个人、两种植物、两处写景、两个地点、两个问号、两组近义词……

师: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问题的提出再一次掀起了学生层层思维的波澜,学生个个思考,人人探究,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成,适时点拨。

生: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师:仅仅就这样的原因吗?

生: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说的有深度了,再看下面的补充材料:

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概括出又一原因: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却一点也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一个巧妙的激趣不由自主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所以一节课教学立意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问题追问,推进自主探究的深度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终止或衰亡。”要帮助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不断的问题追问推进文本解读的深度,这时的教师就需要通过关注自己的提问和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互动,引导并保障學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是笔者在执教《一棵小桃树》时的一个片断:

教师先投影出示问题:

1.作者在小桃树生长的各阶段都对其外形进行了描写,它有怎样的一种特点呢?

2.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对小桃树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展示第一个问题:瘦弱、矮小、委屈、猥琐;教师随机分析相关修辞手法

学生展示第二个问题:爱怜、感激。

教师让学生说出依据:开头——“是我太爱怜它吗”,结尾——“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是我的梦的精灵”,文中——多次出现“我的小桃树”;并要求通过朗读相关段落,体悟作者感情。

此时教师追问:小桃树这么瘦弱、丑陋,作者为什么还会怜爱它、感激它呢?

学生活动,讨论、展示:

坚强——小桃树在风雨中的表现+恶劣的生长环境(长在墙角,还被猪拱折过)

梦想——寄托作者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梦想

教师再追问:作者面对小桃树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经历了什么才让他对小桃树的坚强如此感动呢?

学生回答:工作受挫、奶奶去世——祸不单行;

教师:由此看来,作者是把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成长经历联系到了一起。他对小桃树的怜爱、赞美,其实是对自己的怜爱,是想表达要和小桃树一样坚强不屈的决心和希望。

教师第三次追问:文中的小桃树,在风雨中被打的七零八落,但有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苞坚守在高高的顶端,最终没有掉下来。作者这么写是什么用意呢?(希望)

这样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出矛盾,不断追问,学生步步紧随,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在思辨性阅读中解剖矛盾,在矛盾的探究和分析中提升了文本解读能力。

进行问题的连续追问,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明确而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才能及时追问。当然这里的追问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贴近学生的水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个又一个探究性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沟通中建构自己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探索与此自我价值。

三、质疑反思,提升自主探究的高度

质疑反思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有效通道,而思维批判性正是文本解读所不可忽缺的要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易错易混之处巧设陷阱,让学生讨论辨析,将学生的思维步步打开,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征,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探索更好的解读途径,提升其解读文本的高度。

同样是在执教《一棵小桃树》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作者对这棵丑的树,表达的感情却是“怜爱”、“感激”和“愧疚”,竟使用了多达七处的“我的小桃树”来称呼,并且还常想着给小桃树写点什么,那么小桃树身上能打动作者的品性仅仅是因为它的由“自然丑”到“艺术美”的变化过程?难道你就不能往深处想一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立即有自己的感悟了:

生:“拱出一点嫩绿儿”、“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作者使用这些语句希望读者能够咀嚼出这棵小桃树在无人问津的艰难求生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的生命态度,感受到作者的潜滋暗长的惊讶与欣慰;

生:作者把风雨中的小桃树形容成一只羽毛渐脱的天鹅,变得“赤裸,黑枯”。作者俨然把小桃树描绘成暴风雨的受迫害者,也把它树立为和暴风雨勇敢搏斗的高傲的胜利者,简直和高尔基笔下的那只“呼唤暴风雨的海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生:“樹顶的那朵花苞,摇摇欲坠,但终没有掉落”,作者把这场战斗的唯一幸存者比喻成“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我们可以把这个画面当作写实,也可以把其当作化实为虚,有意塑造其象征意义。

……

学生们从小桃树的形象入手,在质疑反思中递进解读出其坚忍、倔强的品性,展现了其迎难而上的生命态度。这富有洞察力的质疑,往往能够让学生跳出文本的桎梏、思维的牢笼,看到从未见过的新世界,其引发的反思,往往能够带来颠覆性的突破。

当然,“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需要教师及时调节课堂教学内容的总量和变化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使所有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提供认知的策略、探究的问题、追问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的“自主发现”过程中来,从而在共同探讨、合作交流中流连忘返于学习过程中,并深深触摸到一种人文关怀的内涵与效度。

[本文系2017年度连云港市第五期“521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第66号〈“‘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及优化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莉.浅析自主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5(08).

[2]迟宪春.关于自主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5(06).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自主探究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