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教师教学用书》读透教材

2019-08-03黎志银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黎志银

摘 要:《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必备的参考用书,它记录的是编者的出题意图及学生该怎样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料以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师要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深刻理解编者的用意,以问题引领教学,环环相扣。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實际过程中,要明确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和编者的用意,以问题为主导,透过《教师教学用书》,读透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教材,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参考用书;读透教材;编者用意;问题引领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里的经验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从生活实例切入,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或实验操作等活动,进而归纳出数学结论。当学生数学探究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的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拿到《教师教学用书》时,应首先总体了解本学期要学什么内容,把握各个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每一个内容进行深研。教师必须通过《教师教学用书》读透教材,以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及想出更有效的突破方法。

一、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深刻理解编者的用意

首先,要读懂“主题图”。实验教材中的主题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动物、自然景观图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书P67例5,透过《教师教学用书》可以明确本单元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然后,要读懂“例题”。例题是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范例。教师怎样才能读懂、读透例题呢?首先,要知道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对于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运用方面,从《教师教学用书》里知道编者的用意,以及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需要达到的要求。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书P67例5,从教师用书中知道,学生先读题,在“知道了什么?”环节中,突出“最多”与“至少”的理解,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第二步,怎么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以及需要租6条船的道理。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教师可以确定这个环节必须用图或数字来帮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第三步,“解答正确吗?”环节,教材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通过把计算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用乘法进行检验,渗透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

最后,要读懂“做一做”和“练习”。实验教材练习中的“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其难度和呈现形式都与例题差不多,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问题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只有理解了“做一做”和“练习”与主题图及例题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书P67例5,“做一做”这个环节有两道题,一道是用“进一法”,另一道不需要采用“进一法”就能确定最后的答案。编者这样编排的意图就是不希望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二、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以问题引领教学

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触碰学生的已知点,进行教材的重组。问题是使学生保持兴趣的重要药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新、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目标。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带着问题来上课,其就会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听什么。当下课时,虽然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但是学生依然不会去做,也不会去想,更不知道想些什么,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书P67例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及相关解决问题,为后面用“进一法”和“去余法”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思考指引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能顺利触碰到起点。然后就是一串问题连接: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A. 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B. 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C. 该怎么解答呢?D. 学生列式解答。E. 讨论,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F. 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G.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进行检验呢?

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个环节中的目标和编者的用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导,透过《教师教学用书》读透教材,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组教材。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借多维手段,促联想发展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