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发现和提出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2019-08-03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矩形变式笔者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叶 琳

☉江苏省锡东高级中学 谢晓丰

问题背景: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在一定意义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四能”.笔者为此做了统计,在新课程标准中动词“提出”出现了83次,这里的“提出”大多是指“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往往是要“数学地”发现问题:数学地发现问题,就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更要关注问题的源头,即关注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将问题的提出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下面笔者以“一节应用题复习课”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不妥之处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一、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情境

教学片段一: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数学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请观察下列情境:如图1,在半径为R的半圆形钢板上截取一块矩形材料.

问题1:你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吗?

生1:矩形面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生2:矩形周长的最大值是多少?

图1

图2

本课从学生熟悉的课本例题出发,引出本课探究的话题.情境是为了数学,活动是为了思考,这就是情境的意义所在.理想的课堂教学就是基于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动力去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着手分析并解决问题,解决后的问题,又成为新的情境(这个情境大多是数学情境),基于数学“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又将提出新的问题,面对这个新的问题,又要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依托知识发生与发展的线索,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基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一节课,笔者给出了如下的设计:给出单位圆上一点P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周期运动的规律,体会y=sinx和y=cosx是刻画周期运动的基本模型,再呈现点P在半径为A的圆上,角速度为ω,起始位置为φ的匀速圆周运动(图3),学生发现此时的运动情况更为复杂,但本质上仍然是周期运动,提出问题:如何刻画点P的运动规律?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到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Acos(ωx+φ),Asin(ωx+φ).笔者再辅以在自然界、生活和科学技术中俯拾皆是的周期现象,从天体运动到“摩天轮”、车轮转动,再到高科技领域中的振动、波动等,来形象地说明刻画这些现象的数学模型就是函数y=Asin(ωx+φ),显然这是一个新的函数,面对新的情境,学生往往会产生研究的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如何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与之有关的数学探究活动也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图3

这节课学生根据数学内部情境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然后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并得到更深入的解答,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逐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灵活发散的思维,强化了其解决问题的技能,拓展了其数学感知的能力,丰富并巩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好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学生提出、发现、解决、理解、拓展的问题或问题串,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资源能成为很好的教学素材,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设计好所有的问题思路,自己做“向导”,让学生按照预设的路线走,而应该把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让学生能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思路是怎么形成的,慢慢地自己也能成为“向导”.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做这样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验证他们的猜想和结论.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二、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几乎时时处处都有很多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教学片段二:

例题解决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例题是在引例的基础上对数学背景做了变式拓展,从半圆到优弧,你能做其他的变式吗?”这个问题与问题1相比更开放、更深刻.学生解决了已有的问题,学习情绪高涨,且正处于互相激发的状态,因此便很快提出了一连串的变式:

变式1:在一块圆心角为60°,半径为40m的圆弧上截取一块矩形材料,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2:如图4,在一块半径为R,圆心角为60°的扇形钢板上截取一块矩形材料,怎样截取才能使这个矩形的面积最大?

图4

图5

变式3:如图5,一块曲面部分是抛物线形的钢板,其底边长为2,高为1,将此钢板切割成等腰梯形的形状,求梯形面积的最大值.

数学的创新往往始于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精彩纷呈的变式让笔者感到惊喜,说明教师激发得当,学生具有拓展问题和举一反三的潜力,这样的课堂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一题多变、以少胜多的教学价值.

笔者认为创新总是和别出心裁、不循规蹈矩联系在一起的,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于教师的甚至是反常态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提出问题的,大多数是根据已有的问题进行模仿与联系,进而提出问题.只要教师认真钻研,预设充分,一般情况不会游离于问题之外.倘若学生创造性地提出的数学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笔者认为那更是教学的成功之处.

三、元认知启发引导问题提出

教学中着力突出学生提出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根本.有人会说,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这一方面有困难怎么办?这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采用涂荣豹教授主张的“启发性提示语引导的原理”设计问题串,以问题为载体,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你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说说看具体怎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能对问题作其他变式吗?”等一系列元认知、认知性提示语,以供给学生“由远及近”的启发.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通过追问的方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逐步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

四、关注教学评价,改善教学

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教师要基于对学生的评价,反思教学过程,总结自身经验,发现教学问题,进而改进教学.

教学片段三:

课后,笔者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让学生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有学生这样感触:“老师每次请同学回答都会附上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这个问题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很重要,我们想知道的不仅是其方法,更想知道方法的源头在哪,老师鼓励我们开拓思维,打破知识的局限,强烈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有学生这样说到:“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的指导方法,平时因课时有限不太可能像这样一节课只研究一个几何问题,列三个函数式得到三个方程,而且想法不一样的同学可以进行交流,最后殊途同归,这是很好的地方.这样不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表达,而且还可以由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这是平时上课少有的.虽然平时上课老师也会用不同的方法讲一道题,但最终并不会算出同一个结果,有时出现问题重复或者计算太过繁琐而跳过,从而导致学生只能想到一种方法,多方法学数学是好的.”

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这节课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是理想的生态课堂,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与情境、问题的有效互动中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落实到“以问题为纽带”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改变目前“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努力变成“学生问、教师答”,并最终演变成“学生问、教师帮、学生答”的理想课堂.

猜你喜欢

矩形变式笔者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老师,别走……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化归矩形证直角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