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 课程游戏化
2019-08-02马蕾
马蕾
摘 要:如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育;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112-001
信息技术以其技术优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近年来,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前沿理念。课程游戏化即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为生动、丰富、有趣。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幼儿需要的课堂。首先,使用信息技术能够糅合多种媒体信息,为幼儿创设生动的感知空间,能够成功地激发无意注意;[1]其次,信息技术能够集成大量丰富资源,将它们带入课堂,超越了传统教学条件下的物理限制,让幼儿得以积累更多的优质经验;再次,幼儿的学习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信息技术通过优化信息输出,能够使得课堂更为有趣,成功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运用游戏程序,增加操作活动
幼儿的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起来,动手操作是他们构建新知的重要途径。
案例: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一体机出示两个游戏情境:“服装店”和“给小鸟找家”。“服装店”是一个点数游戏,界面在左右两边分别显示围巾、帽子和衬衫的数量,要求幼儿点数后完成算式;“给小鸟找家”则没有给出点数的条件,左列为身上写着算式的小鸟,右列为鸟巢,要求幼儿计算出算式结果,完成连线。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幼儿参与:“快来数一数,图上的物品一共有几件呢?把它们相加会是多少呢?”“小朋友們,小鸟们迷路了,快来算出算式,给鸟儿们找家吧!”
在以上案例中,游戏程序呈现为两个进阶式的游戏情境。“服装店”提供了对数量进行感性认知的条件,“给小鸟找家”则是简单的计算活动。二者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操作的同时完成学习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运用影音功能,优化教学氛围
输出影像与音像,是运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可以优化教学氛围。美国学者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过著名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2]该理论认为当个体进入学习或工作的最佳状态时,就会产生沉浸效应,完全专注于眼前的对象或活动,屏蔽其他知觉。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以与教学主题相统一的影像与音像,营造出可以产生沉浸效应的教学氛围。
案例:在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导入环节中显示下雪情景,雪地的不远处有一个雪人,配上舒缓的音乐,唤起幼儿关于雪天的记忆。同时教师使用语言解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雪人吗?现在我们的故事里有一个雪孩子,还有一只小兔子。雪孩子和小兔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在故事欣赏的阶段,可以播放动态视频,让幼儿一边看视频,一边聆听配音。例如当小兔子在雪地里送别兔妈妈时,幼儿可以看到雪在一片片飘落,当小兔子的家里着火时,幼儿可以看到火苗在蹿动,完全沉浸到对故事的欣赏中。
3.运用生动图片,创设感知对象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感知”要多于“认知”,在3—6岁的阶段,要尽可能多地让幼儿感知物品,了解他们的特征,这是幼儿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中呈现大量的生动图片,让它们成为幼儿的感知对象。[3]
案例:在教学课程《水果娃娃》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出示一张琳琅满目的商店水果图,首先以品类的丰富性和鲜艳的色泽,引起幼儿对水果的兴趣。其次,以分页播放的方式,让幼儿认识苹果、橘子、橙子、葡萄、菠萝等高清图片。幼儿一边感知图片,教师一边解说:“小朋友,你们见过苹果吗?苹果中包含很多维生素,对健康很有好处。”“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长在树上,苹果、橘子和橙子都生长在树上,但是葡萄长在藤上,菠萝是长在地上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感知图片的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健康与科学知识。
在缺少信息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幼儿能够接触到的感知对象较为有限。使用信息技术,则延伸了幼儿的感知范围。在上例中,教师还可以将葡萄和菠萝的生长情况以图片显示,让幼儿了解更多生活现象。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顾名思义,信息技术是教学技术的一种,它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善于运用它。为了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实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精心选择教学资源,许多视频、图片、音乐是由教师在网上搜索下载所得,在准备这些资源时,要充分关注它们是否符合各阶段幼儿的学习需要。此外,从形式上看,一切带有图像的资源应当具有较高的像素。
第二,要合理介入教学过程,控制好信息技术的“用量”和使用方式,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4]例如在《雪孩子》中,导入虽然简洁,但是具有意境,足以吸引幼儿关注。如果以复杂的儿歌视频导入,反而起不到效果。
第三,是与实物观察及幼儿活动相结合,信息技术并不能够取代传统的学习交互,教学中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实物教具。例如在教学《软软的,硬硬的》时,将各种物体带入课堂,让幼儿亲手触摸感知什么是“软”和“硬”,再通过信息技术让幼儿观察了解其他的物体特征。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教育过程中充满更多游戏的元素,更加适应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经常反思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弊,合理地使用它,将信息技术最有价值的一面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安冬梅.浅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6(2):128
[2]颜智英.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18):12
[3]王颖.小议信息化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整合与利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12):148-149
[4]蒋晨.把握介入要素,提升整合实效——谈信息技术介入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三个要素[J]上海教育科研,201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