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乱“花”迷人眼
2019-08-02贾晓红
贾晓红
摘 要:科学探究要以材料为基础,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探究过程,而材料选择是否合理、材料组合是否恰当以及材料呈现的时机是否恰当常常被忽略。如果教师不注重材料的结构,那么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再多也只是徒劳,反而让人有种乱“花”迷人眼的感觉。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必须要知道什么是材料的结构、怎样运用好材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探究; 材料结构; 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1-062-001
一、什么是材料的结构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结构要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它既要能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所要学习的概念和知识具有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同时还要具有趣味性,选取的材料尽可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材料组合。材料的结构是使学生将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桥梁。
二、材料的准备
没有材料,就没有探究。在科学课堂上,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一个情境、一项探究。由此可见,该准备哪些材料、多少材料、怎样准备,都需要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设计。
1.多渠道准备材料
首先要整理利用现有材料。学校仪器室中有许多原来留下来的材料,可以好好利用,如酒精灯、烧杯、简单机械实验盒等,要对它们进行充分筛选、整理、修复、归类,发挥它们的应有功能。其次平时要注重积累,科学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材料的收集整理,练就一双“识废为宝”的慧眼。有些材料如可乐瓶,对于其它学科老师来讲可能是垃圾要扔掉的,但对科学课来讲却是宝贝,许多时候要用到它。还要发动学生和家长帮忙准备材料。提前讲明需要带什么材料、带多少、在哪里能得到、什么时间带来,只要布置的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他们一定会很积极地带到课堂上来。对带来材料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2.选材料生活化
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索未知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知道的材料,这样能保证学生对材料产生兴趣。如:五年级下册的《形状与结构》单元中搭建的材料可以有很多创新,可选生活中易取得的胡萝卜和牙签或大头针和长吸管,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形状与结构的抗弯曲能力。
3.材料要再加工
确定好与教学相关的材料后,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从儿童的角度考虑和看待所提供的材料,要进行二次加工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层次性。最好教师亲自动手做下实验,考虑每个可能影响学生对材料操作的细节,弄明白这些材料使用过程中哪些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哪些是在逐步深入探索后会接受的,哪些材料可能会误导学生需要删减的,哪些材料的实验数据容易出现误差,该如何分析……
4.材料数量要适中
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儿童的探索过程。材料太少,对儿童来说缺乏挑战,降低儿童的探索兴趣,探索过程不够丰富;材料太多,儿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会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的探索出现盲目性,不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材料的呈现
除了在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上多下功夫外,教师还要认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并预计学生的反应,在材料的呈现上多做文章,努力使科学探究材料有结构。
1.清楚建构本课科学概念需要什么样的材料结构
探究活动的开展是以科学概念的建构为核心的,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有的是通过材料本身体现出来的,有的是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这样的现象往往是课堂要研究的科学概念。
2.层次化地有序呈现材料
要关注材料发放的次序和时间,即使精心挑选了材料,如果没有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则依然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材料。为了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材料的发放和呈现有时需要分阶段。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放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有层次地发放材料,可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注意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时,不要把材料放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当全班儿童专心于探究活动时,不要去试图对全班进行某种解说。此时的讲解会扰乱他们内在的思维,迫使他们去接收和处理来自教师的信息。这就是进行研讨或解说时最好让孩子们远离材料的原因。探究时不研讨,研讨时不探究。适当的时候,要把材料进行有效的隐藏,哪怕是用一张白纸盖住材料筐,也是好的。
3.根据课堂生成合理调整材料结构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每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未必就能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師要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相应地,精心准备的科学材料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发探究。教师应该认识什么是材料的结构,怎样准备材料,如何在课堂上有层次地呈现材料并关注学生适时调整课堂材料的使用,这样一直在教学中去尝试,教师一定不会再出现乱“花”迷人眼的尴尬了,教学水平会逐步提升,教师自身的应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