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性教学经验
2016-11-23廖治华
廖治华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开发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思维创新;实验性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见识,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
科学实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对象为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实验老师要仔细检查实验用具和操作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实验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不能一刀切,否则不利于学生理解甚至产生科学事实的误解。实验课老师可以通过提前动手做实验的方式来备课,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自己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学生在这项实验的哪些环节容易出错,哪项举措有一定危险性,哪个步骤学生会不明白,教师课前预习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与事故,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验前准备工作要细致。这里的“细”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周详,实验器材准备是否到位是决定一堂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由于科学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要在实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单独操作,掌握实验的方法和要点,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科学教材第三册的《设计电路》一课,教师在课前除了将电流实验盒按组配齐之外,还要逐盒检查仪器是否齐全、仪器是否有故障等,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成功地得出结论,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指导实验时要放手。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不要怕学生不按老师的设计办,比如要上《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的话,可安排学生一人一组,自已准备,挑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脑思考、互相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当研究结果呈现出来时,很可能会超出书本设计的内容,玩和学结合起来,突破僵硬的教学模式,兴趣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当学生对实验任务表现出好奇心与积极性时,实验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这个时候老师只需给予大致方向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按捺住自己想要去帮忙的心情,在一旁观察和监督,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探索空间。
三、实验总结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或观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总结,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言,不是只知道翻书找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结论。即使结论不够精确或严密,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也不要非得去套用书本上的结论,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结论再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尽量取得统一,有创造性发现应及时表扬。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而做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的老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实验、巧妙的设计,千方百计地打好鼓来吸引自然科学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除了指导方面的问题,此外还应该考虑的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可以通过设计新颖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趣的、同学们不了解、没有接触过的实验课题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越强,凭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主动参与到试验中去。比如老师会给每一节课的实验课起一个有趣味的名字:瓶子赛跑、神奇的牙签、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能抓住气球的杯子等来引起学生兴趣。如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能利用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对科学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其次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记得小时候自己和同学都会让家长买《十万个为什么》,觉得书里面的世界好神奇啊,原来大自然是这样的神秘有趣,但是自己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得到的答案朦胧模糊,或者是家长偶尔敷衍的解释。而科学实验却是直观的真实的把教学中不便于文字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知识演示出来给全体学生,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例如在第四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作用,图文并貌、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蚕宝宝的一生。所谓“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样的道理,有时几千几万个文字都不一定能够准确描述的事实,而只需要一个画面就可以获得解释。
最后是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开拓学生探究思维。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科学实验不能仅局限于室内课堂,那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应该鼓励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带他们走进更加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环境中去,那里有无限的素材与空间帮助实验的完成,自由的空间与心情有助于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比较简单易行的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培育某种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并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
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有较强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行动实践解答疑问,并且养成“提出问题——猜题假设——设计方案——实践验证——得出结论”的理性的有序的解决方式的习惯,制定周全的计划,付诸实践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